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道德经 >> 道德经作者 >> 正文 >> 正文

道德经这2种人看似聪明,实则是真糊涂

来源:道德经 时间:2024/1/24

文章作者:琢磨君

#道德经智慧#

一个人心智越是成熟,包容性越强,眼中看不惯的人或事也会越来越少。

这就是国学大师曾仕强教授所说的:

当你越来越成熟的时候,你就越不会黑白分明,你有很多灰色地带,你就不会对错两极端,你会知道对中有错,错中有对,那你的情绪就比较平稳了!

当我们到了一定的年龄,经历得越多,便越会发现: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在生命中遇到了贵人和小人,我们都要感谢他们,因为是他们让我们明白了许多人生道理,明白了什么是好人,什么是坏人,可以让我们提升认知,不断成长进步。

就如老子《道德经》第27章所写:

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

也就是说,善人可以作为不善人的老师,我们可以向善人学习;不善人又可以作为善人的借鉴,我们可以从不善人身上吸取教训,引以为戒。

其实,这便是孔子在《论语》中所说的: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即:看见贤人就应该想着向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要反省自己有没有类似的毛病。

但是,现实生活中,很多人以为自己很聪明,不愿意向贤人学习,也不愿意从坏人身上吸取教训。

因此,老子总结道: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

即:不尊重自己的老师,不爱惜他人的借鉴作用,虽然。

可见,在老子眼中,以上两种人看似聪明,实则是真糊涂啊!

先以不尊师重道的人来说

他们这种人实则是骄傲自满,不爱学习,不喜欢进步。

韩愈在《师说》中写道:现在的一般人,他们才智不及圣人也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爱自己的孩子,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

韩愈所说的这种人,他们自以为聪明,不肯向他人学习,就是老子所说的“不贵其师”,虽智大迷!

生活中,我们也经常遇到这种人,你好心教他们,他们总感觉自己什么都会,不愿意虚心学习,最后做事情有四处碰壁。这种人就是属于典型的“看似聪明,实则糊涂”。

老子《道德经》第41章更是把这种人称之为“下士”,说: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

真正聪明的人,听了正确的道理,勤恳、坚持不懈地去实行它;

处于中间层面的人,听了道的理论,半信半疑;

下士听了道的理论,大笑不止,认为荒诞不稽,不愿意尝试,不肯学习,因此也总是不思进取,止步不前!

这种人就如井底之蛙一样,自认为聪明,实则是认知很有限,非常固执,充满傲慢与偏见。

就如法学教授罗翔所说:一个知识越贫乏的人,越是拥有莫名的勇气和自豪感,他们所相信的东西越绝对。因为他们根本没有听过于此相对立的观点。夜郎自大是无知者的天性。

再谈“不引以为戒的人”

有些人,总是感觉发生他人身上的遭遇和不幸与自己无关,其实他们是过于高估自己、高估人性。

纵观古今中外,几乎所有的失败,都是因为没有克服人性的弱点,不能自我战胜,因此吃了大亏。

我们自己也是凡人一个,也有七情六欲,难道能够逃脱人性的规律,保证自己一辈子不犯同样的错误呢?

所以说,读史明智,把他人的失败当作教训,引以为戒,便可花最小成本增值自身智慧,少走许多弯路。

因此,企业家马云告诫年轻人:创业者多去看别人失败的经历,成功的原因千千万万,失败的原因就这么几个,去看见别人失败的时候,你仔细去看看我有没有这么做,去学习那些失败经验以后,不仅不会让你胆子更小,而且会让你胆更壮!

真正有大智慧的人,懂得海纳百川,善恶兼用,看到他人好的地方,学习借鉴;看到他人坏的地方,自我反省,引以为戒。

购买专栏解锁剩余22%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zz/1309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