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mpleoftheEightImmortals---
黄帝四七一八年
岁在辛丑
辛卯月
庚午日
公历年
3月23日(夏历二月十一)
星期二
裴楷,字叔则,魏晋时期人。
唐代编修的《晋书》中记载他“弱冠知名,尤精《老》《易》”,裴楷在年轻时就以为世所知,尤其对《道德经》和《易经》非常有研究。
南北朝文人笔记《世说新语》中说他容仪俊爽,即使是不戴冠子、不刻意打扮自己,素颜也是非常光彩照人。见过裴楷的人都说:“裴叔则就像一座玉山,炫人眼目。”
当时的人称他为“玉人”,显然裴楷是一位典型的美男子。但“玉人”之称虽然始于他的颜值,但却真正源自一个读书人的涵养。
“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
裴楷曾担任过三国曹魏的官员,司马炎取代曹魏后,又仕于晋。
《世说新语·言语第二》中记载,晋朝刚刚建立时,晋武帝司马炎曾在朝中占卜算卦,想“预测”晋朝国运如何、能传到多少代。
令人没想到的是,占卜所得的数字居然是个“一”。司马炎很不高兴,文武群臣也都惊慌失色,鸦雀无声,没有一个人敢说话。
只见裴楷淡然自若,施礼对司马炎奏道:“臣闻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
裴楷引用的话出自老子《道德经》第三十九章,意思是天得“一”就会清明,地得“一”就会安宁,王侯得“一”就会成为正统,由此开创贞明的盛世。
道家思想中,“一”即是“道”,是万物的本源和归宿,也引申为治理国家的正确方法。虽然晋武帝占卜出来的“一”不同于《道德经》中的“一”,但裴楷巧妙地将二者等同起来。
他让司马炎明白了帝王得“一”是个吉祥的征兆,更在于提醒他想要稳定的江山,必须完善起富国安民的体系。
虽然在我国历史上,晋朝确实不是一段稳定繁荣的时期,但裴楷却凭一句《道德经》中的话,化解了这场因占卜而带来的尴尬。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世说新语·德行第一》又记载,赵王司马伦和梁王司马彤,都是司马懿的儿子、晋武帝司马炎的叔叔,他们镇守一方,财力雄厚。
但司马伦其人生性贪婪,赏罚不明,他指使别人偷过晋武帝的皮衣,为了夺取皇位不择手段。
裴楷每年都要请求朝廷,从司马伦和司马彤的税收中,取出几百万钱,支援给他的家族宗亲。
有人挖苦他:“裴大人,您要是想当好人,就把你自己的钱拿出来啊,为什么用从他人那里乞讨来的钱呢?”
裴楷说:“损有余,补不足,天之道也。”在这里,裴楷引用的同样是《道德经》中的话。第七十七章原文为“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老子认为,天道是损减“有余”,去补充“不足”的,但世俗的作法却是相反:损减“不足”去供养“有余”。
谁能把有余的生产资料贡献给大家呢?只有那些有道之人啊。
裴楷虽然将赵王和梁王比作有道之人,但实则是对二人的“吐槽”。其实,他是想要表明:赵王与梁王都是膏粱子弟,手中的财力富可敌国,而他通过正当的途径,减损了他们的“有余”,补给“不足”的人,这合乎“道”。
爱学习,出名早,长得帅,有才华......这符合所有迷妹们追星的条件,但这不是裴楷的全部。他不仅熟悉《道德经》等经典,更是理解其中深刻的道家思想,并且能够学以致用,巧妙地化解了各种矛盾。
西安八仙宫网络平台整理辑录
编辑
缓之校对
楚霓
审核
翊薇统筹
秦川飞鸾集
西安八仙宫官方网站: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zz/85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