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棋起源于中国,是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它和中国哲学、书法、中医都血肉相连,枝脉同根,共生共长。
对于时间和空间的认识是哲学的思维之花,而围棋则是在小小的棋盘里浓缩了这样的思维的结晶。围棋是交流的艺术,也是对话的艺术,围棋交流无国界。围棋昭示了一种宇宙观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这是老子《道德经》里的名句,解释也是众说不一,后来出了一本《玄玄棋经》,大家觉得这不是在说围棋吗?玄之又玄,妙之又妙,围棋的微言大义尽在其中。
围棋其实昭示了一种宇宙观,它如此吻合我们古人的宇宙观。我们的祖先真是伟大之至,几千年前的发现至今还闪闪发光,尤其进入大数据的智能时代之后,围棋的价值愈发被人们重新认识。
围棋和中国古老的哲学应该同出一源,尤其和中国太极文化相辅相成。
太极是通过黑白的交融和互补,展现了世界的矛盾统一,而围棋的黑子和白子构成的奇特图景也是流动的太极图。
中国古代哲学的朴素辩证法,阴阳、盛衰、盈亏、优劣、虚实、有无,都辩证地融合在一起。我甚至怀疑老子也会下围棋,他的《道德经》说的是治理天下的大事,但仿佛面前放着一个围棋盘在和弟子们讲经说法。
围棋界的最高境界是“流水不争先”,而老子说“上善若水”。
水是一种形态,也是一种思维,当我们把天空称为银河的时候,我们的思维是和宇宙联系在一起的。
时间与空间的艺术
所有的哲学都有一个聚焦的点——时空,对于时间和空间的认识是哲学的思维之花。而围棋则是在小小的棋盘里浓缩了这样的思维的结晶。
就围棋的基本规则而言,它是一个关于空间争夺的游戏,因而有研究者认为,围棋最早起源于战争,围棋的设计是为了推演战争过程的沙盘。
围棋对弈的过程中,确实有很多的打仗的技巧,有很多战略和战术的典型案例和典型模式,训练一个围棋棋手基本就是从这些小的定式、小的战例开始的。
但对围棋的战争起源说,我还是有些怀疑,如果说国际象棋和中国象棋起源于战争,那是无可挑剔的,因为战争不是群殴,而是有组织的军事行动,那里面有严格的等级制度,有组织序列和行政管理,无论王后将帅,还是兵卒草民,是有身份的,战争才得以进行。
而围棋是没有组织序列的,没有排次的,这不像一支军队。象棋的胜负是以王后将帅的死亡作为结局,然而围棋的胜负与具体的棋子的死亡没有关系,围棋的棋子之间是平等的关系,没有隶属,没有大小。
西方的扑克牌是按数字大小来排序的,而围棋的每一个子都是同样的价值,他们甚至没有名号,都是匿名者,但每个匿名者整合起来就是浩浩荡荡的大军,就形成巨大战斗力。
划定好疆域界限才会发生冲突,比如在象棋里的界河,是划分双方领地的,而围棋没有界河,只有星位,星位不是疆域界限,而是一种时空坐标。围棋是在对弈的过程中,慢慢形成各自割据的局面。
围棋下起来很复杂,但简单点说,就是围地,谁围的地越大,谁就是胜者;围棋是围地的技巧,围地的艺术,它是双方对空间的争夺。
奇怪的是,关于围棋的诸多称谓居然和时间相关联,“天上一日,地上一年”的说法虽然在《西游记》里作为宇宙定律反复使用,但这样的时间兑换“汇率”却来自围棋“烂柯山”的传说。
烂柯山的传说是关于围棋的最为流行的民间传说。石室两个对弈的童子是神仙,王质看完他们下棋回家时就见不到当年的凡人,这些凡人早不在人世上了。
围棋有穿越时空的特性,通过观棋,王质仿佛进入了时光隧道,吃了一个枣核,自己砍柴的斧子就烂掉了,夸张一点说,是暗暗契合一千多年之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为什么在对弈的时候,时间会产生这样的转换呢?
围棋真会改变时间的坐标吗?
围棋与中国传统文化
山僧对棋坐,局上竹阴清。
映竹无人见,时闻下子声。
白居易的这首《池上》展现的是竹林围棋的宁静幽美,僧人在对弈,周围一片幽静安谧,棋子的声音清脆如仙乐,这也是中国文人向往的境界。
在中国文化中,围棋是文人情怀的高度体现。围棋作为中国文化的瑰宝,所折射出来的文化元素可谓五彩缤纷,光是古代诗人写的关于围棋的诗歌就举不胜举,比咏茶的还要多,围棋的各种“棋经”著作也比“茶经”还要多。
围棋在相当一段时间内是文人的雅玩,被文学家们灌注了更多的人文内容,它和中国的哲学、书法、中医都血肉相连,枝脉同根,共生共长。
围棋是游戏,但是有思想的游戏,与中国古代哲学著作血脉相通,与老子的道家思想,尤其与《易经》可谓相辅相成,有人认为《易经》是围棋的起源之一。
黑白构建的天地之中,表达了阴阳合一之机理。作为艺术,围棋让人深深感受到它无尽的美;作为哲学,围棋让人从中悟出许多人生真谛。观其得失,古今略备。
围棋与中医也有某种形似,围棋有纵横十九路,《黄帝内经》有病机十九条,这是巧合也不是巧合,围棋原先并不是十九路,唐宋以后才由十七路变成十九路的。形似不足为据,重要的是棋理和医理相通。
围棋理论可能是最早的兵法,而中医的医理也与兵法相通。中医说,用药如用兵,而围棋则是模拟的战争沙盘。
围棋大师吴清源攀登上世界的围棋的顶峰,他解密自己在东瀛高手如林的围棋界横空出世的秘诀,就是“平衡”二字,而平衡不仅是中医的理论精华,也是中国文化深厚的中庸之道。
围棋和中国的书法也是一脉相承,可以说棋手在棋盘上行棋,恰似书家在宣纸上写字,棋手下棋过程中是让每个棋子有了具体位置和价值,抽象的线条之间构成了新的能指。
围棋的每个子本来是无名的,但在行棋的过程中每个子都由虚变实,由无到有。书法在尺幅之间见天地,围棋也是在有限的棋盘中见波澜,见兴衰。
字与字之间的联系是书法的精神所在,而围棋的精华也在于子与子之间的联系。
围棋的每个棋子之间休戚相关,有时候不仅“顾盼有情,痛痒相关”,而且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一生俱生,一亡俱亡。
同一个世界,同一副围棋
吴清源。
他是一个棋手,又是一个伟大的文化传播者。
他改变了中国围棋的命运,也改变了世界围棋的格局。在吴清源之前,中国围棋陷入了低谷,失去了围棋发源地的风光和自豪。
国运即棋运。当时的中国社会是封建王朝最没落的时期,而日本经历过明治维新之后,国力大增,原本一直崇拜中国围棋的棋手也渐渐不把中国围棋放在眼里,当然,他们的棋力远在当时中国国手之上。
围棋最早是从中国传到日本的,在日本很快受到了极大欢迎,直至今日,日本人也很尊重棋道文化。
清中期以来,随着黄龙士、范西屏等人退出,中国的围棋水平不进反退,与后学者日本的围棋水平拉开距离。
上个世纪初,中国围棋被日本拉下了那么大的距离,实在是对不起发明围棋的祖先。
好在吴清源出现了,这个天才少年来到日本,在学到日本围棋的精髓之后,又做了创新,成为中日围棋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
他就是一个“天元”,让围棋在世界范围内获得极大的声誉,也让中国围棋的尊严慢慢得到了恢复。
吴清源与日本顶级棋手本因坊秀哉下十番棋的时候,有一局在布局阶段的第三手就落在天元上,这就是著名的“三三·星·天元”开局。当时被日本棋手认为有羞辱嫌疑,但却开创了围棋布局的新时代,从此围棋开局在天元落子,不再是禁区,不再是俗手,也不会被认为是对对手的不尊重,而成为“众妙之门”的妙手。
近百年来围棋的传播过程也是围棋的征战过程,中日韩三个东亚国家轮流风光,兴衰多变。
上个世纪80年代之前,日本作为围棋的第二故乡位居世界围棋的最高水准,80年代以后,中国随着聂卫平、马晓春、曹大元等人的崛起,重新回到围棋强国的行列,韩国围棋神速进步,慢慢形成了中日韩三国演义的局面。
之后韩国一批天才棋手涌现,如李昌镐、李世石,使韩国围棋渐渐占鳌,而新世纪以来随着中国国力的强大,中国年轻的棋手在三国争霸赛中显示了傲视天下的实力,而当年的日本棋手如今则风光不再。
几十年间,围棋霸主几经易位,也是围棋走向世界的必然格局。
围棋是交流的艺术,也是对话的艺术。围棋交流无国界,当年鉴真东渡扶桑,传播中国的文化,让琴棋书画茶等中国元素在日本生根;多年之后,吴清源作为一个“国际游民”在日本的努力学习,让中国围棋的命运得到了反转。
吴清源的故事后来被拍成电影进入大众视野,吴清源的故事告诉我们,围棋的世界性可以不受种族、文化、制度的限制,围棋会像足球一样在全人类中普及和发展,同一个世界,同一副围棋。
人类能战胜“阿尔法狗”吗
年6月发生了一件可能是本世纪围棋史上最重要的大事件:人工智能“阿尔法狗”与韩国棋手李世石进行了五次对弈,以4∶1大获全胜。
这次比赛是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近20年前的年5月,人工智能“深蓝”战胜了世界冠军国际象棋大师卡斯珀罗夫,当时轰动了世界。
不到20年,顶级的围棋世界冠军也下不过机器了,人类赖以自豪的围棋项目终于被人工智能攻破。
这是一种宿命,人类发明的机器最终打败了自己。
我们在很多科幻小说里读到,在很多的科幻影片里看到,当现实来临时,我们还是有些恐慌,人类的智慧就这么轻易被打败了吗?我们未来的世界会被机器人控制吗?围棋还是世界第一智力运动吗?
这看上去是对围棋文化和围棋艺术的亵渎,我们那么多美好的布局和定式就这样被破坏了,但这又是围棋作为游戏的本质所在,围棋的胜负在于半目,四分之一子。
围棋作为一种游戏,必须有游戏规则,而游戏规则被人工智能攻破,也是很正常的。
人工智能能够识破围棋的游戏规则,反而证明了围棋作为一项特别的语言系统,有着某种宇宙思维特性,而阿尔法狗之间的竞争说明围棋的空间更为广阔,因而我们人类不必自卑和沮丧。
围棋是一项智力运动,同时还是一项人文活动,人类在洞悉阿尔法狗的伎俩之后,化为自己的营养,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战胜他们,也是完全有希望的,因为围棋是人神共享的。
(作者:王干,系扬州大学文学院特聘教授)
来源:光明日报?end?
比赛报名:
围棋折腾群年安顺百灵杯组队选拔赛竞赛规程
年“木野狐赛事杯”(杭州)业余围棋精英赛竞赛规程
围棋折腾群年(杭州兰里田园学校)夏令营招生简章
围棋折腾群年围棋夏令营(杭州小班)招生简章
围棋折腾群打造10万人的中国围棋家长社群扫描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zz/87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