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道德经 >> 道德经奥秘 >> 正文 >> 正文

学佛不妨看看道德经,修道也看看金刚

来源:道德经 时间:2021/9/28
白癜风治疗要花多少钱 http://www.wisdomtouch.com/
太!厉!害!了!消除业障最有效的一个咒,往昔的罪业都可以消除!免费领取《地藏菩萨本愿经》抄经本,加入抄经共修群!

一、《道德经》与佛经的相通性

老子的《道德经》已风靡全球,各国有识之士纷纷阅读,希望从中获取智慧用以充实自己,或在应用中得到启发。佛经思想被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所认可,佛经内容既属于宗教又脱离宗教;既非哲学、科学,又高于哲学、科学。其实《道德经》与佛经有其相通之处,简述如下:

  在《道德经》第一章中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是老子对“道”的开场白。首先表明“道”没有固定的说法,没有固定的名称。最后又说:“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就是说:玄妙啊!玄妙啊!它是一切奥妙变化的总门径。这是一种意境。无独有偶,这种意境竟和释迦牟尼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众皆默然,唯迦叶破颜微笑的“心印”相契合,与佛所说“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与摩诃迦叶”的意境如出一辙,正如《金刚经》中所说:“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则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道德经》中说:有、无“同出而异名”,“有无相生”,“有生于无”,与佛经之《心经》中的“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观点相通。色是有,空是无,“真空妙有,妙有真空”。《道德经》四十三章中“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的意境和佛经之《楞严经》中“地、水、火、风、空、见闻觉知、识等七大,俱清净本然,周遍法界,循业发现,随众生心,应所知量”的意义也相通。《道德经》的“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探讨无为的道理,而《金刚经》上说:“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一切贤圣包括人类所有的智者,他们对大道或佛法的体悟就在无为的境界差别上,而无为就是道的特征,也就是佛经《大毗婆沙论》所谓“法尔自然”,这个词语的翻译来自《道德经》“道法自然”,表达的都是本体世界自生自化的境界。这就是佛、道两者在年前共同探讨了宇宙的本来面目,这在世界的人类历史上再也找不到第三者了。

《道德经》第五十六章的:“和其光,同其尘”,意思是说:“各种不同的光总是能和谐地在一起的,万物虽千差万别,但是到极细微时又相同了”。这与佛经之《金刚经》中“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楞严经》之“汝观地性,粗为大地,细为微尘,至邻虚尘”之“邻虚尘”相类似,法,包括物质世界,邻虚尘,色法的最小最细微至于“虚”态,就像物质分解到后来而有“湮灭”现象一样。从《道德经》“致虚极,守静笃”来看,老子的禅味十足,与佛经之四禅八定相当。在《道德经》十三章中说:“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老子谈到“身”对解脱的障碍,而在佛经中对“身见”的破除是证得解脱道的基础。关于“德”的修养问题,老子的看法是:“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功遂身退”、“功成而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长而不宰”。老子苦口婆心的教诲,与佛经中的“十善业”、破“我执”相通。

  在《道德经》四十七章中说:“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与佛经之《楞严经.说“诸菩萨等,见百千界,十方如来,穷尽微尘,清净国土,无所不瞩”的神通境界相近。佛经还说阿那律观阎浮提(即大地)如掌中庵摩罗果(即奈果);三千大千世界(指一个星系)如陶家轮(旋转的圆盘),被快速地抛向远方,其中的众生却毫无知觉。定能生慧,有大智慧就能遍知宇宙万物,所以佛的名号之一是“正遍知”。老子与释迦牟尼的观点虽有差异,但基本相同。释迦牟尼涅槃后,弟子们将他的言论记录下来成为佛经传播于世。而老子的《道德经》一书虽仅约五千字,其高屋建瓴的气势却有着极其丰富的内涵,所以《道德经》为世界有识之士所喜爱。真可谓:“东方有圣人出焉,西方有圣人出焉。同此心,同此理。”圣人的文化既有来自历史的古老传承,更有来自生命亲自实证的修行。这才是佛道文化的根本。·

二、学佛不妨看看《道德经》,修道也看看《金刚经》!

一部是佛门宝典《金刚经》,一部是道家镇山宏篇《道德经》,两者都涉及到了信仰问题,若是能够抛开门户之见,《道德经》即是《金刚经》,《金刚经》即是《道德经》。

一部是佛门宝典,大乘般若部的了义经《金刚经》,一部是道家镇山宏篇《道德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都有举足轻重的分量。末学不将《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看作是古印度文化的一部分,而是将之视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组分。一者是佛教在今天的印度已经几近灭绝,二者是大乘佛教在中华大地两千多年的流传过程中已经融合进民族的血液、文化传承中了,没有办法再分析出来了。道家文化是土生土长的,虽然老子也不一定知道自己被后人封为了道家的“祖师爷”就像孔子不知道自己会被后世皇帝封为“素王”“圣人”、儒家创始人一样。

其实,这两部经典虽然大家的释义讲解可以说是汗牛充栋了,但是很容易站在佛门角度讲解《金刚经》,站在道家立场释义《道德经》,而要是没有立场只是站在学者的角度打算剖析这两部经典就会误人误己的。因为两部宝典都涉及到信仰的问题,没有信仰佛教或者是道教的人单从研究文化的角度出发,不是落在妄想通过考据发现真实意思的狭隘范围里打转转就会因执著于文字表象而不得要领。

《金刚经》有一个生活版的,就是六祖慧能大师用自己亲身感受所言说传世的《法宝坛经》。其间的因缘很是殊胜,六祖慧能大师最初是因为送柴火到了客栈,临走时听到有客人诵持《金刚经》有所解悟而萌发的出家念头。在五祖弘忍大师夜授大法时,也是用袈裟遮住灯光讲解的《金刚经》,当讲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时,六祖登时彻悟并不由自主地说了五个何期——“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来具足;何期自性,能生万法;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本不生灭”。其实,《金刚经》还有一个简版的,那就是《心经》。有些人想找到《金刚经》的要旨,说是“四句偈”或者是“离四相(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抑或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都有,但是反倒都不如法。

《道德经》有称作《老子》的,也有根据考古发现称作《德道经》的,说是本来就是德篇在前而道篇在后,所以应该恢复本来的样子。这部经文很是绕口,好比大家都能念出的“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玄之又玄,众眇之门”一样。这部经文总是相对立名,说善不离恶,说动不离静,说有不离无,说强不离弱,这一点暗合《坛经》付嘱品的“吾今教汝说法,不失本宗。先须举三科法门,动用三十六对。出没即菩提场,说一切法,莫离自性。忽有人问汝法,出语尽双,皆取对法,来去相因。究竟二法尽除,更无去处”。

不论诵持《金刚经》还是《道德经》,都会觉得二者是相通的。《金刚经》对于什么是“佛法”是这样子解释的“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而且这种佛法具有“若有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那么,这不就是“道可道也,非恒道也”的意旨么?修习佛法的人大都知道《佛说法灭尽经》的,其中对于佛法的传承流布做了这样的阶段性划分:正法——像法——末法——法灭,而在《道德经》中关于道德仁义也是这样描绘的“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泊也,而乱之首也”同样的描述。

对于佛法的修习者来说,也有大乘根性和小乘根性的区别,同样是《金刚经》有些人就不能学习,是因为“若乐小法者,著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则于此经不能听受、诵读、为人解说”,同样,对于大道也有“上士闻道,堇能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的区别。佛门讲求“无我”真谛,道教宣讲“无为”妙义。“无我”是建立在“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的基础之上,而《道德经》所说的“无为”是因为“为学者曰益,闻道者曰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则无以为也”的道理,何其乃尔?!

真正能够做到或者说证取“无我”境界的佛门弟子,换用六祖慧能大师的话说就是“何期自性,能生万法”等五个何期了,而要是能够修炼到“无为”境界的道教弟子,也就是能“无为而无不所为”。一者是究竟涅槃、不生不灭,一者是与道同化、返璞归真。其实,若是能够抛开门户之见,《道德经》即是《金刚经》,《金刚经》即是《道德经》,都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

三、《道德经》与《金刚经》惊人一致?

春秋时期老子著的《道德经》只有五千字,字字珠玑,言简意丰,若按佛家的观念来说,就是每一字每一句都有无穷义。也就是说,根据具体情况,其文意可以有多种不同的解读,这就是所谓“当机说法”。但其大体宗旨是不变的,正所谓“万变不离其宗”。

在中国传统经典里面,最好玩的莫过于《道德经》了。古人写书,一求精简,二无断句,这样就给读者留下无穷的解读空间了。近几年来,人们对《道德经》的不同版本和不同断句颇感兴趣,又有深入的研究,大大地开拓了读者的思维视野。不同的断句,有不同的解读,文意大体都能说得通,因而呈现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争鸣气象,但有时也会陷入“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争执窠臼。

《道德经》的文字组合,大有《易经》八卦组合一样奇妙。八卦有正卦(本卦),还可变(变卦)、可互(互卦)、可综(综卦)、可错(错),卦爻的组合不同,卦象就不同,当然意义也就不同了,但每一卦都是有意义的。《道德经》也是这样,它的变化组合体现在断句方面。如,《道德经》的第一句,流行的版本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但另有版本的断句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有版本把“常”字写成“恒”字)这句话断句不同,表述就不同了,而意思各有其妙。

“道可道,非常道”,强调“道”的不可思议性,如同佛家所说的“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言语”即语言,“心行”即思维,我们人类的语言和思维是一种工具,是有界限、有范围的,而“道”的本质是无法用思维去揣度、研究的,是无法用语言去精确描述的。这对于我们常人来说,太玄了,不好理解。

“道可,道非,常道”,这句话就容易理解多了。我们可以从“可”和“非”二字为切入点理解这句话的深刻哲理。“道可”,代表事物的正面,道非,代表事物的反面(相对面),有正有反,事物都有相对的两面,这才是宇宙的常态(真相)。比如,有阴,必有阳;有男人,必有女人;有物质,必有反物质(暗物质);有美就有丑;有好就有坏;有善就有恶……这启示我们不必偏执于一面;同时也启迪我们的思维,要向事物的对面思考问题,可开创一片新天地,如人类可建设“地铁”,也就可以搞“空铁”,宇宙中发现“黑洞”,必将会发现“白洞”……

“道可,道非,常道”更深一层含义,就是告诉我们对待事物要“执其两端而用其中”,即知道事物的现象有正有反,有好有坏……但要明白正反、好坏是相对的,不要被这些现象所迷惑,这样就容易把握事物的真相,就不会“心为物役”,人生就会处在一种精神自由的境界。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句型,与佛家《金刚经》里面的“三断论”惊人相似。如,“庄严佛土者,则非庄严,是名庄严”;“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佛说微尘众,则非微尘众,是名微尘众”;“如来说三十二相,即非三十二相,是名三十二相”;“是实相者,则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本相”;“如来说第一波罗密,非第一波罗密,是名第一波罗密”。《金刚经》里这“三段论”的句型是怎么来的呢?其实来自于这句话:“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点明事物的一切形相(现象)都不是永恒存在的,都是暂时性的显现,是虚妄的。面对种种事物(现象),了知它是一种暂时的现象,不要被它迷惑,心无所执,以此为切入点,就容易把握事物的真相(“即见如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与“道可,道非,常道”,何其相似!

“名可,名非,常名”,亦如此。如,佛家最重视的一个名号(概念)就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等正觉),但这只是一个名号而已,不能执着于名号而丢弃其本质。《金刚经》说:“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无所得耶?’‘如是如是,须菩提,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的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段话正可拿来阐释“名可,名非,常名”。

由上述可知,《道德经》与《金刚经》确实有惊人的一致之处。有人说两者的宗旨都在于“破相”,但其实“相”无可破,破其“执”也!这就是“东方有圣人,西方有圣人,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例证。

其实,古今中外的圣哲以及一切人,生于世上,都有自觉或不自觉地追寻事物真相的天性。不管是哲学家、科学家、文艺家还是一般民众,都在不断探究事物的真相、人生的真相,从而更好地生活。只有认识事物的真相,才能采取最恰当的方式和态度去生活。不管是《道德经》还是《金刚经》,这些人类的智慧经典,都是在引导人们如何正确认识事物的真相,如何更好地生存生活而已。

老子说:“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道德经》只有五千言,但其内容几乎囊括了我们人类社会哲学、伦理、政治、人生等诸多领域。可以说,《道德经》里面的句子都是大纲大目,或者说有纲无目,需要人们结合具体情况进行实践、论证、诠释、发扬。

四、金刚经和道德经的秘密

《金刚经》说的是彻底解放心灵奴役的大智慧,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金刚经和道德经的秘密,一起来看看吧。

道德经,金刚经,圣经,古兰经......

心性同一,万教归一,一无所得。

万物本源的终极真相,只有一个还是有多个?真相永远只有一个,角度可以有多个。我们说有7个角度,把第一个角度定义为“你”的角度,是让“你”看见你自己,你的看见就是你的世界,相对你而言真实不虚,真实的体现为不同的境界层级,或物或欲或种种;其他六位先生的角度虽有不同,却从来没有分别,你呢?择录一视角供参考,虹竹回应:“你心我性,你我同一”。闻听此言当即无言感动,自本号开播随缘来去无数众,少数人竟悟了,尽管悟离成道还有很远的路,但这几乎是非凡的成就了,我回:“虹竹,今后,用心生活处去精进。多积资粮,时常布施,常含、常记、常念今日汝觉之八字,去用心生活,忘记修行”。

不同的视角千千万万,这个千千万万都属“第1角度”,是相对个体的绝对真实和真相,于人而言,真相是一个变动的存在(这样的叮嘱竟也很难入人心识),不同的人乃至神看见的世界是不同的真相,也是真实的世界。知识、认识、证识在变化,真相随之就在变化。孩子的真相世界是好奇、玩具、父母;成人世界的真相是物欲、规则、现实;动物世界的真相是食物、生存、繁殖;活在二元物质境界的真相是生老病死;进入一元非物质界的悟者是大爱无疆,慈航永度;空有觉地者的真相是一弦之音、圣意创造。万千旋律均由一弦之音奏演,人类的经典能说明这一实相,道佛就是典型的一弦二音,只有沿着道德经与佛经进入一的世界,华藏世界的大门才徐徐向我们打开。

道德经如源头活水,让人类源源不绝的获取智慧和认知,虽然“道德真章”已篡改,但真章的痕迹依然封存在八一章中,只是三千年来未曾有人全解。金刚经、心经属于宗教,但又脱离宗教、高于宗教、高于哲学科学,逐渐被人类主流认可。下面就此略述,作为一个普通人如何掌握此等绝学的视角,用以丰富有限的我们。

天书《道德经》,第一章中大家常见的断句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常见大概译意是:不可言说、不可名之道是恒道。我要告诉你,这个断句误导了古往今来研究、翻译《道德经》的专家、教授、学者、修行者,正确的断句是: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为什么要这么断?悟道的人都知道,道即不着一处,道又无处不在,道无所不生,也无所不灭,所以恒道是道可道非的存在,正所谓:千变万化皆一道,奈何一物常无穷,也可谓:道法自然,如来,名非名可,无分无别,随你如意。再举例一句,此句老少皆知:“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表面看有理,逻辑无误,仔细一究竟你会发现前后两个万物之间自相矛盾。正确的断句应该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此句揭示了造物的密码,造物把这个密码存留于神州,发扬光大的使命交给了西方人。道生一一,指的是一阴一阳,相当于太极生两仪,相当于计算机二进制简码0和1;道生二二,相当于两仪生四相,相当于二进制简码00,01,10,11,道生三三,相当于四相生八卦,相当于二进制简码,,,,,,,。关于道德经,要说的实在太多了的,往后若是有缘人修复道德经,再随缘而录。

千百年来,佛道儒医武乃至上帝真主,都在传递同一个宇宙真相。老子和释迦所讲大同小异,实在不必分别,实证传承才是根本,如:道德经第一章所言的道与玄妙,其中境、界和佛家所说同出一弦,与释迦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心印之境如出一辙。《道德经》的“有无、同出而异名、有无相生、有生于无”,在《心经》中叫做:“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是有,空是无。《道德经》的“道无为而无不为”,《金刚经》则说:“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道德经》“道法自然”,是本体世界自生自化的境界,即《大毗婆沙论》所谓“法尔自然”。《道德经》:“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即《楞严经》“诸菩萨等,见百千界,十方如来,穷尽微尘,清净国土,无所不瞩”的神通境界。“和其光,同其尘”大意是:“各种光能和谐地在一起,万物千差万别,极细微处相同”。这与《金刚经》中“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楞严经》之“汝观地性,粗为大地,细为微尘,至邻虚尘”之“邻虚尘”相似。法,包括物质世界,邻虚尘,色法的最小最细微是“虚”态,就像物质分解到后来而有“湮灭”现象一样。《道德经》“致虚极,守静笃”就是四禅八定的方法论。如是观,能让华藏世界的大门慢慢开启。

抛开分别之心,佛道都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佛教在今天的印度几近灭绝,中国佛教本质是:局部神州文明借“佛”得生、得续,何况在中国文化里你不可能再将佛文化分析出来了,也只有汉语的神韵能印禅韵之天机。道家文化土生土长,是神州文化的印记,是龙的传人应该修复、光复、发扬、传承的文化。但我们都爱给自己贴上标签去分别,角度不同,看到的世界就不一样,也就未必是真相了;一但角度分别,就会落在妄想狭隘里打转转,就会执著于文字象而不得要领。至于专家、学者、研究者就由他去吧,混口饭吃的众生而已。常持《金刚经》和《道德经》的人,都会二者相通,《金刚经》云“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若有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这就是对“道可,道非,恒道也”的注解。佛门弟子证取“无我”境界,道教弟子修炼到“无为”境界,前者究竟涅槃、不生不灭,后者与道同化、返璞归真。

佛法驻世的时间段是:“正法——像法——末法——法灭”,而《道德经》同样准确的描述为:“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泊也,而乱之首也”。我们这个时段就是末法时期,失仁义时期。如今修行界非常的杂乱,各种灵性课程、扬升、导师、外星说琳琅满目、异常繁荣,实则是当今众生离真相越来越远,闻道的缘分越来越少。佛陀和老子都预言了这个时代,邪师说法如恒河沙,而没有真相的众生,不具识别能力,不明真相,最后都成不知所谓,以至真知再难入众生心识,诸天菩萨入污浊恶世也无法,故有悲天悯人,事实上又无天可悲、无人可悯。

道德经和金刚经只讲述了一个真相,真相里只有一个无为,若世人有不同的无为,即是颠倒梦想的无为。何为无为?简单说就是:与梦幻泡影的现实合一,这就是无为。我常对很多修行人说“用心生活,先忘记修行”实乃肺腑,“用心生活”四个字真乃凡藏大道,平凡花花草草的美非用心不能觉见的,再则无为的生活方式是安宁的、臣服的,有为的生活方式充满了压力和痛苦。凡和圣以“无为法”生活而有差别。无为的生活是宁静的运动,它动而不动,是安宁的、喜悦的、无阻力的;有为的生活充满了躁动,它一刻也不能宁静,处处充满了压力、紧张和痛苦,一个被生活者的样子。道德经指导凡人的本意是正确的行走在生活的路上。

我在《五毒之月上古之弦》里说到过,道德经的真义是指导神、仙、凡如何正确的行走在道上,而非指导政治经济、成功心灵、为人处世这类鸡毛蒜皮的小破事。那么凡俗到底如何行走在道上呢?无为!金刚经里不存在有为,有为也是无为。经开示:不存在一个实在的事物,一切有为是无为。进入这界,任何有为都得落入无为里,一个绝对无为、绝对真相的世界、一个空亦不空的世界、一个语言丧失了能力的世界。在金刚经的世界和道德经的世界,作为无为是一样的。佛之一真法界即为道之无极界。

道的无极之界,就是佛的一真法界,《道德经》讲:“无名,天地之始”(正确的断句是:无,名天地之始)、“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古始”,均指无极之道,道之无极界;是大道无形、无情、无名,是本始和纲纪。无极本体,或叫虚元,它是一种虚无至极的状态。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的模式,最后至于“无极”的状态。“道”的“无极”是最高本体,最高规律,最高法则,即佛的一真法界(一真法界依然不是究竟,以后讲),众生都可以以《金刚经》无所住心入一真法界。六祖听诵“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豁然开悟。应无所住或无所住心四字,的确为般若法门的精髓、纲要。应生无所住心,亦即“离一切诸相”的心态。《金刚经》开示的无住法门,有个大前提,即发普度众生的大慈悲,灭度一切众生,然后再空掉我人众生寿者诸相。立不立这一菩提大愿这是佛法与魔法的分水岭,是佛门弟子的方向与目的,是修行的正宗和根本。无所住心,无为心,是既破色,又破空。“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无实无虚”。修无所住心,就是修无为心,离一切诸相,进入般若理体,一真法界,非易事,自度度的人心要坚定,路途中要忍辱坚持,不要放弃。

可以说,证道就是证入一真法界、证道就是证入道之无极界。老子之道体,很玄妙,就是佛陀所讲的涅盘、无为、空,甚深、极甚深,就是这个体,亦或叫性。佛道是老子与佛陀使用不同语言、名称而说,然一般人无法理解。若非无数轮回中,经历过相当深的历练、经验、智慧、资粮积累、慧命巩固,实难得真解,无缘真知,无缘天师,直至开启慧眼。开启了智慧眼,就能看懂大地风云经、活生生的活”法”、活生生的真理。老子和释迦都是在阐述真相的精髓、核心,帮助芸芸无根之草了悟:无上甚深微妙法。二人所道真言、句句真理实相,且无我慢、我是、我能。老子直接叙述宇宙的真理实相的核心,宣说的就是三法印和空、无为法、及佛陀所谓最深奥的“涅盘智”,道德经全面、清楚、明白的解析了超越所有二元对立的涅盘智。

道德经是神州文明时代的“真人”传承(老子并不是特指一个人,以后说),真人都是与道合一,无我无私的。世间真人之中,佛陀是其中之一;贪瞋痴慢止息的人,也是真人;耶稣、穆罕穆德也都是世间极少有的真人。真人,心无贪瞋痴慢,没有我是、我能,我分别。而走向真人的路线是悟后起修是第一步,一玹氏的一切记录,对一般人来说就是随缘助人完成“悟”,终一日,恍然大悟,见性起修;进而完成修道、体道、悟道、进而行道。但不主动做功德布施,不主动自度度人,以累积资粮,任你如何世智辩聪都没用。

其实佛陀、老子、耶稣、穆圣等人都是多位一体的,世间相不同、名不同而已,佛陀、老子、耶稣等所指向的目标是一样的。三者一体,佛陀用空、法界,老子用道总括,耶稣用“上帝”之名。佛陀以有为法、世间法协助众生逐步深入、逐步进入、逐步积累,乃至数翻轮回后成道,是从下往上、循序渐进的过程;老子是从上往下,从本体、道体、法界直入,协助有情众生成道。佛陀是引导大家从有为法,逐步的上去;老子传承的是神州文明,故老子直指众妙之门,在无极界直接说真相,非上上等根器不解其意不知其道,所以古往今来翻译研究道德经者,无非俗文而已。耶稣则是从中间开始,耶稣宣扬之博爱,是道之用,适用于下等根器,故降世西方,耶稣从中间“道用”。佛陀从基础的吃穿住行、生老病死开始讲,从现象界让众生了悟现象界的无常、无我,让众生进入超越的高度来看这一切,最后体证极甚深之涅盘、无为、空;老子在无极界直接说真相。耶稣是取中间的“道用”方便一般根器,而今神州堕落到这般境地,也是需要基督道场的。所以光复神州文明,是中国人对人类的责任。遗憾的是全球华人,只见得新加坡人投资区区15个亿,做了本不得真解的黄帝字典追溯中国文明。

多位一体,万法归一,佛陀以本体之“相”性说法,归纳出三法印、四圣谛,并标注清楚次第、步骤,三十七道品等内容。老子以本体(即道)说法,直接讲道体玄之又玄的众妙之门,唯有实证才能明了老子所讲的道,世间之人谈老子道,尽为空谈。耶稣以本体之“用”说法,阐明大自然、道、宇宙所展现出来的“用”,道以“博爱”驻世,引导众生循序渐进体会大天大地大自然,对我们无条件无所求的爱,法界所展现的“用”为博爱、无我、无私普爱一切众,这是道的“用”,借此让众生了解并亲自体会整个法界、大自然“大爱”的存在,体会到道、上帝的伟大,然后回归上帝、回归伊斯兰谓之“主”的世界。不管地球的小小物种如何的兴起争端、争执,无论国度、种族、地缘如何分别,阳光、空气、上善之水都是以平等心对待一切生灵。所以你就理解为什么我说没兴趣谈玩泥巴过家家的政事和赛事,三千年内的事实在是不值一提,但一寺道场建立后,此地用来八卦、玩泥巴过家家也无妨,同梦同戏嘛,开心就好;一句开心就好,愚昧多少个生命一世,但又有什么办法呢?

声明:文章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am/1016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