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道德经 >> 道德经奥秘 >> 正文 >> 正文

今译道德经精义之ldquo第七十七章

来源:道德经 时间:2021/12/20
原文——太上曰:天之道,其犹张弓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以有余奉天下?惟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耶?天道流行不息,其生生之气发育万物,无非是阴阳往来,大中至正,因此阴极生阳,阳极生阴,阴盛阳衰则抑阴扶阳,阳盛阴衰则抑阳扶阴,阴阳消息和其盈虚变化相伴而行,故而生生化化,以成天道之自在无为、长久不坏。此就像张弓射箭,把持弓身要稳固,注意力要集中,身体要端直,手臂前后要平正通达,瞄准高了就降低一些,低了就太高一些,拉弓过大就射的太远而需要损(放松)一些弓弦,拉弓不够就射的太近而需要益(拉紧)一些弓弦,然后顺手而发,必然射中。故曰:“天之道,其犹张弓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何况天之道,阴阳盈亏变化而益于谦虚,即损有余而补不足,就是以自己之多余,去补济其他人物之不足。而世人则多有奸诈私欲,不顺天道自然之理,而榨取别人,多多满足自己,即损不足而奉有余。谁能以君上之有余,而奉于天下之不足?惟有有道之圣人,能够效法天道,随顺人情,该损的损之,该补的则以自己之余补之,即使是小民也无有怨言。故曰:“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以有余奉天下?惟有道者。”圣人之为,是顺承天道而已,不会认为是自己所为,而是天下之人本应得到的,绝不沾沾自得,自己也只是尽本性而已,绝不认为有功。因此,能本天道自然之理,不执着于有为,能天道无为而化,不见自己有功有为,却赫赫惠照于人,这就是贤者(即圣人)不欲见贤(即不见自己的贤行)也。这也是圣人为什么“为天无极,惟圣合天”也。故曰:“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耶。”人之初生,在母体内,本是天道中正的,至平至正,水火相交,骨柔体弱而慢慢滋长。当人出生后,则火常居于上,水常居于下,水火不交,因此阴气常常有余,而阳气常常不足,世俗杂念引起的阴火常常灼烧阳水,因此凡心越多,则凡气越炽热,而天心(即本心、本来面目、道心、佛心......)所以渐渐不可见也,所以真气渐渐消亡,生生之机不得存也。惟有顺持天之道,火居上而必照于下,水居下而必滋润其上,如张弓者之高者抑、下者举,则水火可平也。此也是用阴火之有余,下补阳水之不足,阳水之不足得补,又能反过来防止阴火之有余,即“损有余而补不足”,则阴阳得正也。此都是水火自运,阴阳自交,是无为而为,是上天也不知此所为。人道,喜好有为,因此必然疲累于世俗凡夫所求;天道,则以无为为尊,对外则无所求,必然无所有累。修炼岂有他法?惟有以后天阴阳,返还于先天阴阳,使之流行不息,处于自在无为,则得也。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am/1075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