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道德经 >> 道德经奥秘 >> 正文 >> 正文

修远之思评道德经12

来源:道德经 时间:2022/3/11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本章老子继续阐发治身修性去奢无欲之道,故此章又被河上公题为“检欲章”。

老子提醒人们对于声色货利乃至口腹之欲,要加以节制,不可纵情任性、流逸奔竞而导致目盲、耳聋、口爽、心狂这些后果发生。

所以道家治身修性强调的是“为腹不为目”,去奢泰、存俭朴。

老子之“检欲”,由《十章》提倡检束自我“营魄抱一,能无离乎”,具体到本章提倡检束自我感官游离身外,追逐流逸淫佚否。

为什么如此反复强调检束自我(心灵乃至感官)?

东晋葛洪说:人有一种不学而已成的本事,物相世界也有一种不招而自来的现象,主客体一结合就有了“荣华势利诱其意,素颜玉肤惑其目,清商流徵乱其耳,爱恶利害搅其神,功名声誉束其体”(《抱朴子·至理》)的事情发生,而一旦发生这种事情,如上所述,这病、这祸也就相伴而来,所以为了自我,人有必要时常检束自我。

光检束自我还不够,还要明白这些给人带来的危害:疾病灾祸是如何相伴之的。

这如同检束毒品还必须指出毒品对人的生理心理之危害一样。

这里也要明白过分追逐五音五色五味对人的生理心理的危害,于是就有了老子的“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的说法。

在这里,就“五味”对人的关系来说,五味对五脏各有所宜,若食之不节,必至亏损,那就是咸多伤心,酸多伤脾,辛多伤肝,苦多伤肺,甘多伤肾。

同样,人对五味,相挠食之,也必定为胃患。

若再恣意美味,多餐暴食必致壅阏、气耗血竭……

所以,人有什么理由对“五味”过分追逐、饕餮恣意?

由此推到五音五色对人也有这种关系。

既然厚味伤人,那就不如饮食恬淡以养人,由此引出传统的“茹淡论”,如元朱震亨在《格致余论·茹淡论》中所引说的那样“味有出于天赋者,有成于人为者。天之所赋者,若谷、菽、菜、果,自然冲和之味,有食人补阴之功”。

同样由此推向“五音五色”,人就有必要“遏欲视之目,遣损明之色,杜思音之耳,远乱听之声”(《抱朴子·至理》),做到恬淡宁静。

如再将“淡和”推向社会生活,恬淡平凡方能得物之真味真性。

安于冲和,这“心”方能收住,这“火”方能降下。

鉴于此,人有什么理由不去奢泰而存俭朴?

这就是《老子》本章所要提示的。

老子似乎还感到意犹未尽,于是接下去说到“难得之货”、稀奇宝物对人的影响,这就是老子说的:“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这“难得之货”、稀奇宝物对人的影响要远远超出五味五音五色对人生理本身的影响这一范围,如《史记·晋世家》讲到:曲沃武公伐晋侯缗并灭之,然后“尽以其宝器献于周釐王”,这样使原来支持晋侯缗的周釐王反过来支持武公,命武公为晋君,列为诸侯。

这武公之所以能做到这点,无非是凭藉“难得之货”,这“令人行妨”也不仅仅局限于人之本身,而在人我之间产生影响。

在这“难得之货”、稀奇宝物之下,什么事情不会发生?什么事情不能办到?

所以就这点,怀着本章去奢侈存俭朴之宗旨的老子对“难得之货”的排斥表现得尤为激烈,要“去彼取此”(俭朴)。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am/1105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