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自网络)
如果说非要挑《道德经》里的问题,显得有些不自量力、不懂规矩。但要是非要叫这个板,这章里就有可以列举的例子。
也就权当是鸡蛋里挑骨头吧。
道理还是要先讲。工作和生活中有些事儿是如此,应了那句“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所以,兼听则明,还是需要全方位看一下。
另外,有些道理明白就好,做了就有收获。大可不必非要举个反例出来。就算证明你说的是对的,那又能怎么样呢?
该学的道理没学到,那才是损失。
铺垫就到这里,先看正文。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圣人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本,躁则失君。”
《固本?自重》(董非.3.29)
辎重为本,静处超然。
万乘之身,勿轻天下。
持重以为根。去躁取其静。知何以为本,方可处之超然。纵使万乘加身,勿轻天下之民。回到开篇提出的问题。如果老聃先生知道失重状态下,轻和重实际上在空间中都是无根的,不知该用何种方式来表达“重为轻根”这层意思?
而静为躁君,当你在空旷的原野大声嘶吼,估计除了回声之外,也不会感觉到周围存在的环境有何变化?“静为躁君”或许就成了静躁同存了。
(图片来自网络)
当然,这不影响老子先生所讲述的其中的道理的客观存在。也便不再纠结于此。还是说回正题。
民以食为天。食粮为本,直到今天也是毫不动摇基本国策。
饭都吃不上的话,还谈啥其他追求。
因此,这里所说的重为轻本,估计是让人们明白凡事要拈得出轻重来。别鸡毛大小的事儿都揪住不放。轻则耽误事情进展、影响心情,重则失了大局、影响健康。
如果说咱小老百姓的事儿容易拈得清,那掌握着权力的当权阶层、甚至大权在握的“万乘之尊”们,就真得好好想一想,到底什么才是你的“本”了?
如今社会,似乎是人类所追求的“文明”已经达到了遥不可及的高度。向往着“元宇宙”的无限美好的人们,或许还真把自己想象成了万乘之尊?
老子先生告诫大家:勿躁,取静。莫轻,固本!
追求点儿高层次、高境界的东西,好像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不是不行!但关键是,到底啥才是真正的高层次、高境界?
如果没想清楚,莫盲目。还是取静、固本;超然、自重。如此,为宜。若此,最好!
而在讲述这朴素的道理的同时,好像每次老子先生都苦口婆心、小心翼翼地劝“万乘之主”,莫以此身轻天下啊!“轻则失本,躁则失君”。
想想这五千年的历史,失本、失君之事,还少么!于百姓而言,活好当下,珍惜眼前事,珍视眼前人。也便是任何一个年代人们所向往的最大“幸福”吧!
大道无边止,玄妙本空灵。且听下回分解。
正是:
为人当固本,处世以超然。
但得能自重,本是大荣观。
.3.29于济南
(待续)
附:学研《道德经》:(0)引言
学研《道德经》:(1)总纲?道之本学研《道德经》:(2)思辨?循规学研《道德经》:(3)无为?自然学研《道德经》:(4)宗生?无形学研《道德经》:(5)不辨?超然学研《道德经》:(6)大道?开门学研《道德经》:(7)无我?大成学研《道德经》:(8)上善?若水学研《道德经》:(9)不露?留余学研《道德经》:(10)合一?不恃学研《道德经》:(11)当无?有用学研《道德经》:(12)治欲?修心学研《道德经》:(13)贵爱?天下
学研《道德经》:(14)致无?执有
学研《道德经》:(15)混沌?善为
学研《道德经》:(16)归根?往复
学研《道德经》:(17)功遂?自然
学研《道德经》:(18)兼修?不伪
学研《道德经》:(19)适弃?抱朴
学研《道德经》:(20)无止?执道
学研《道德经》:(21)大品?以此
学研《道德经》:(22)能曲?则全
学研《道德经》:(23)希言?立信
学研《道德经》:(24)处实?不赘
学研《道德经》:(25)道大?寂寥
......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