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七十九章
和大怨,必有余怨;报怨以德,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解读:调节大的仇恨,必然还留有余怨。如何才能妥善解决呢?保存借据的存根,但不强迫人偿还。比如,在云库房内,订单就是提货权。企业欠云库房订单,公共网络有没有记账?答案是有。但公共网络会强迫企业偿还吗?答案是公共网络无需强迫企业偿还,因为企业不接受提货权支付,它的市场会被竞争对手抢光。
好的制度设计,是顺应人的本性,使人只要遵循人的本性就不违约。但如果违约,制度会自然惩罚他,而不是放任自流。规则没有亲疏远近,永远服务于遵守规则的人。
《道德经》第八十章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至治之极。甘美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解读:生产本地化,只要自己能生产的,全部自己生产,不依赖外部。每个地区基本自给自足。智能化使各个领域已经不在需要人们劳动,人们因此喜欢劳动,经常放弃智能机器不用,自己亲力亲为,锻炼身体,享受田园之乐,在劳动中亲近自然。人民都注重健康与身体,始终被亲情与友情包围,不愿意去远行。虽然高铁、智能汽车、智能飞艇十分方便,但人们更愿意骑单车或者徒步,结伴而行,享受沿途的风景,肆意的浪费时间。
各种武器逐渐被荒废,战争逐渐成为历史,人们开始变得简单与质朴,大学是必须读的义务,工作是检验大学学习成果的享受。人们有充分的时间享受野外,人们更享受追逐野味的过程,而不是一定要杀掉,满足所谓口福之欲。
一地一风俗,一地一风格。各个地区在互联网上展现自己的风格,各自认为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根本不羡慕他乡。人民满足现状,不希望商品大进大出,不希望浪费过度的能源和资源。大部分的人终生只有几十个朋友,与其他人老死不相往来。
《道德经》第八十一章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解读:宏观的世界与自己认知相反,不符合你认知的话,很刺耳,但却是真相。微观的世界与自己的感知相同,十分对你的胃口,但却不一定是真相。因此,尼采讲:唯有戏子才能调动群众巨大的兴奋。各种运动的领导者往往是极端的无知者,而被打击的往往是包容与妥协。
真理是不需要辩论的,大家都知道,但没有人敢说而已。只有细节末梢,才需要诡辩,从小习惯于辩论的人,终生难以找到自己。因此,少搞各种比赛,少搞各种辩论。秀,则金玉其外。一个社会被金玉其外主导是危险的。
知者不博。知道的人,有三个分区且不走极端。因此,他不渊博,不引经据典,不食古不化。但他内心有清晰的脉络,能够清晰的判断是非对错。博者不知。知识渊博的人,引经据典的人,往往只有一个分区,这个分区内,微观上他太睿智,导致宏观上他绝对糊涂。因此,讨厌才是学习的方向,人最讨厌死亡,参透者寥寥无几,皆可不朽。人人都讨厌贫穷,参透者可以使大众走出贫穷。人人都讨厌孤寡,参透者可以卓然而独立。
圣人不私藏知识,在分享过程中,不仅别人获得,自己能更上一层楼。所谓道不可轻传,实则从未得道。得道者知道:美好因分享而翻倍,丑陋因分享而无所依。
天之道,利而不害。于人于己都是如此。
圣人之道,承担义务在前,分享权力在后。
公共网络,只承担义务,不需要享受权利。利而不害,天之道也!
私人网络,大利指向少数人,大害还会远吗?
人们趋利避害,公共网络自然也,天之道自然也。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am/129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