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原文译文”和“详细解读”两部分组成,“原文译文”可了解经文大意,“详细解读”可深入理解经文含义。)
原文译文
(为了更深入理解第一章内容,把握全书思想,我们试着结合大意与之类似的章节一起解读。)
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
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噭。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有玄,众眇之门。
译文:天下万物产生于有形的物质,有形的物质产生于无形的气。道是产生一切的根源,道产生无形的气,无形的气形成有形的物质,有形的物质分化为万物。万物既包含着叫作“阴”的有形相对不变的物质,也同时包含着叫作“阳”的无形变化的气,适当变化的气顺应着道变化而变化。
无法具体定义,无形变化的气,那是万物内在本质的开始。可以具体定义,有形相对不变的物质,那是万物外在形态的母体。所以处在无形变化的状态中,无所偏好,可以了解万物内在微妙的变化。处在有形相对不变的状态中,有所偏好,只能了解万物外在所体现的具体形态。无论是无形的气,还是有形的物质都出自同一根源。不同的名字,说的是同一事物。万物深远的背后还有更深远的本质,那是一切微妙变化的根源。
详细解读
一、“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
“有”和“有名”都指有形相对不变的物质,“无”和“无名”都指无形变化的气。“万物负阴而抱阳”中的“阴”表示相对不变的意思,“阳”表示运动变化的意思,“阴”和“有”、“有名”对应,表示有形相对不变的物质,“阳”和“无”、“无名”对应,表示无形变化的气。
“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这几句的意思表示:天下万物产生于有形的物质,有形的物质产生于无形的气。无法具体定义,无形变化的气,那是万物内在本质的开始。可以具体定义,有形相对不变的物质,那是万物外在形态的母体。万物既包含着叫作“阴”的有形相对不变的物质,也同时包含着叫作“阳”的无形变化的气,适当变化的气顺应着道变化而变化。
这几句主要讲述万物由无形的气和有形的物质所组成,无形的气运动变化称为“阳”,有形的物质相对不变称为“阴”,适当变化的气顺应着道变化而变化。
二、“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
“中”表示无形的、内在的、适当的变化,就是中正的意思。“中气”表示适当变化的气,“中”形容无形的气善于顺应事物的变化,无所偏向。“无欲”表示无所偏向、无所偏好,就是中正的意思。所以“无欲”与“中”意思相同,都表示中正,无所执着,无所偏好的意思。“中气以为和”与“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表述相同的意思,都表示:处在无形变化的状态中,无所执着,无所偏好,适当地变化。
“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这两句的意思表示:万物既包含着叫作“阴”的有形相对不变的物质,也同时包含着叫作“阳”的无形变化的气,适当变化的气顺应着道变化而变化。所以处在无形变化的状态中,无所偏好,可以了解万物内在微妙的变化。
这两句主要讲述要处在无形变化的状态中,无所执着,无所偏好,适当地变化。
三、“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有玄,众眇之门。”
“道生一”表示道是一切事物的根源,“一”就是指包含一切的道。“一生二”表示道产生无形的气,“二”就是指无形的气,“无”、“无名”都指无形的气。“二生三”表示无形的气形成有形的物质,“三”指有形的物质,“有”、“有名”都指有形的物质。“玄之有玄,众眇之门。”表示有形的物质背后是无形的气,无形的气背后是包含一切的道,道才是一切微妙变化的根源。
“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有玄,众眇之门。”这几句的意思表示:天下万物产生于有形的物质,有形的物质产生于无形的气。道是产生一切的根源,道产生无形的气,无形的气形成有形的物质,有形的物质分化为万物。无法具体定义,无形变化的气,那是万物内在本质的开始。可以具体定义,有形相对不变的物质,那是万物外在形态的母体。无论是无形的气,还是有形的物质都出自同一根源。不同的名字,说的是同一事物。万物深远的背后还有更深远的本质,那是一切微妙变化的根源。
这几句主要讲述万物的形成过程:道产生无形的气,无形的气形成有形的物质,有形的物质分化为万物。所以我们要透过有形的物质感受无形的气,由无形的气深入到包含一切的道。
总结:所以我们要深入地认知事物的本质,处在无形变化的状态中,无所偏好,随着一切变化而变化。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am/138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