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道德经 >> 道德经奥秘 >> 正文 >> 正文

道德经第八章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的品

来源:道德经 时间:2020/8/31
中科白癜风微博 http://www.baidianfeng51.cn/baidianfengzixun/wuliliaofa/294.html
《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译文:最高尚的品格就像水一样,水能够滋养万物而不争先。安居于人们所厌恶的低处,因此它的行为最接近于道。居处趋下而让人,心如深渊而包容万物,交往真诚而友善,诺言诚实而有信,为政顺道而善治,办事有条而不紊,举动应时而有节。因为他不与万物相争,所以就能避免失误。

陈荣捷在《老子之道》中说:“水、牝一婴儿,是老子用以象征道之最著名者,此种象征基本上是伦理的,而非形而上学的。颇堪玩味的是,初期的印度人将水和创造联结在一起;希腊人则视之为自然的现象;古代中国哲学家,不管是老子、孔子,则宁可从中寻得道德的训示。笼统说来,这些不同的进路,分别形成了印度、西方与东亚不同的文化特色。”

俗语云:“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人喜高而恶下,所以说水是处于人之所恶。

薛蕙在《老子集解》中说:“行己不争,避高处下,‘善地’也;藏心微妙,深不可测,‘善渊’也;其施兼爱而无私,‘善仁’也;其言有征而不爽,‘善信’也;治国则清静自正,‘善治’也。”

蒋锡昌在《老子校诂》中说:“《庄子·天下》篇述老聃之学曰:‘其动若水,其静若镜,其应若响。’司马迁述道家之学曰:‘与时迁徙,应物变化。’皆此所谓‘动善时’也。其实老子之所谓‘动善时’者,非圣人自己有何积极之动作而难随时应变;乃圣人无为无事,自己渊默不动,而一任人民之自作自息也。”

本章以水为喻,说明道德的高尚就应当像水一样,有利于万物而不与物相争。在老子看来,水的这种品格是与“道”最为相近的。因而具有这种品格的人,就能在各种不同的情况下把事情都处理得很好。老子贵柔,主张以退为进,以柔克刚,以不争而使天下莫能与之争。这些观点,在以后的各章中,还经常出现。先秦时期,被称为中国美学史的“比德”时期。所谓比德,即通过对自然界中某些事物的某一方面的属性进行抽象化、人格化与伦理化,凡山水、草木、、鸟兽、金玉等种种物品,均可成为“比德”的对象物。孔子曾以多种事物来作为比德的对象。《荀子·法行》篇载有孔子和其弟子子贡的一段对话。子贡问孔子,为什么“贵玉而贱珉”,是不是因为玉少而珉多?孔子告诉他,并非这个原因,而是玉和珉的品质不同,他说:“夫玉者,君子比德焉。温润而泽,仁也;缜栗而理,知也;坚刚而不屈,义也;廉而不刿,行也;折而不挠,勇也……”这显然是将玉拟人化,赋予它人类的美好品格。非独儒家如此,道家也不例外。本章即为典型的比德之作。老子以水比喻“道”及得道者的品格,完全将水拟人化了。“水”在道家学说中具有特殊的地位。

年在湖北荆门郭店楚简中,发现了一篇《太一生水》的道家著作,与楚简《老子》丙简抄作一书,其开头便为“太一生水,水反辅太一,是以成天。天反辅太一,是以成地。天地复相辅也,是以成神明。神明复相辅也,是以成阴阳。阴阳复相辅也,是以成四时。四时复相辅也,是以成沧热。沧热复相辅也,是以成湿燥。湿燥复相辅也,成岁而止……”显然,这是战国时期道家学说的重要学术理论,也是道家宇宙生成理论的一种。文中还提出:“是故太一藏于水,行于时,周而或始,以己为万物母。一缺一盈,以己为万物经。”由此可知,“水”在道家学说中的特殊重要性。

(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赞是一种鼓励

分享传递友谊史痴的自白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am/610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