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老子读懂教育:《道德经》里的教育智慧
人到中年,对于书籍的选择越来越苛刻。曾几何时,逛书店、进网店看到喜欢的书籍,犹如见到了漂亮的女子就纳入其中,结果书房里、办公室里汗牛充栋,一撂撂摆在那儿,却极少翻看——不是不合胃口,就是粗制滥造!后来,重新回归到经典中,教育经典、哲学经典、传统文化经典……经过风吹雨打、大浪淘沙的经典是思想的宝库,《道德经》就是其中之一。
我读老子的时间并不长,只有半年的时间,我还没有将五千言背下来,却深深地陷入其中不能自拔——太深奥了,又太浅白了,太高远了,又太实际了,如道,看不见摸不着,却又仿佛在其中,我就这样被迷住了,被迷住的另外一层原因,那就是我从老子那里学到了教育智慧,朴素的教育真理!
如果说《论语》《大学》《中庸》等儒家经典里的教育思想铺天盖地,让人目不暇接,那《道德经》里的教育哲学却如粒粒珍珠,是需要打磨之后闪耀的珍珠。我读《道德经》仿佛看到了一位大师对当今教育的不满,他的所言,犹如醍醐灌顶,猛如苦药。
老子最重要的思想——无为。在老子的《道德经》里,有关“无为”的字句约有十余处,足见老子对“无为”的重视程度。作为老子的重要思想,在学术界、在教育界各有不同的见解。
“为无为,则无不治。”只要依循无为的原则,就没有治理不好的地方。在教育教学中,是不是依循无为的原则就能达到理想的教育境界呢?值得每一名教育者去思索、去认识“无为”思想的内涵价值。
“无为”真的如很多人所说的是消极的不作为、不做事,在教学过程中采取放羊、散养的方式?其实不尽然,“无为”的目的是“无不为”,体现了老子对人生哲理深刻而独到的见解。笔者认为,“无为”就是顺应事物的自然本性,即老子所说的“道法自然”。其次,就是不妄为,不过度而为,再者则是不为己而为。
“无为”的核心顺应自然,遵从内在的规律。教育是关乎人的事业,“无为”思想在教育上面的照应就是“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顺应人成长的规律。每一名学生在个性、天赋、智慧、能力、兴趣、气质等诸多方面存在的差异,作为教育者、家长应尊重学生的差异,尊重学生的选择,顺应学生发展的需求,以不同的课程满足学生个性成长的需要。可是,我们真的这样做了吗?绝不这样,家长拔苗助长,学校、教育主管部门破坏教育规律的事儿说起来如黄河之水天上来。
老子另一个观点——行不言之教。然而,在现实学校教育教学中,却存在的许多许多违背“不言之教”的事儿。教育主管部门的“文山会海”依然是学校头上的一座大山,校长忙于应付上面的会议、检查、评比。上面千条线,学校需要拿出人力物力对上面的“指示”进行落实。学校成为了“木偶”,被若干部门操控着,失去了自由。在学校层面,许多学校擅长搞“工程”,一个“工程”接着一个“工程”,让老师们应接不暇。在教师层面上,也存在着类似问题。真理掌握在少数人手里,掌握在教师手中。教师的每一句话都是圣旨,都是真理。学生的个性得不到发展,学生的思维受到约束,学生的天性被束缚。若真正理解了“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的道理,或许就能让学生的天性发挥出来。
老子的教育管理理念也值得我们好好去挖掘,如: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多言数穷,不如守中。”从字面上讲,言多必失,不如“守中”,往深里去思考,老子在告诫统治者,政令越繁多,失败得越快,越有困境。老子真是伟大,他一眼看穿人的本质,一眼看穿巧言令色、卖弄智巧会快速失败,政令繁多失守平衡,那么自然也会疲于奔命而陷入困境,倒不如保持内心的虚静。这也是老子为什么让世人“希言”,为什么最理想的状态是“贵言”的原因吧。教育管理是一门艺术,靠“多言”“政令”只能快速失败。老子告诉管理者们,要守住内心的虚静,不尽智谋劳心劳神,按照教育规律办教育,按照管理规律治学校,坚守住自己的纯朴天然,不要过多地干涉教师,让教师一心一意地谋划“教书育人”之事。
老子里的教育思想中,更有做人的道理,如: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直白一点,就是为自己,请先照亮别人前行的路。多么深刻的哲理啊。如: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作为学校校长,不应从中悟出点什么吗?作为校长,不妨从“上善若水”到得启迪,“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以“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为标准,做一名如水的好校长。
……
老子骑一毛驴西去,却留下如此宝贵的思想宝库。每一行业都会从中找到思想的源头,教育亦是如此,五千言,作为没有相当知识和阅历的我,也只能理解其话语表层,难得其精髓实质。不过,四十岁之后慢慢咀嚼,也许会逐步体会出其智慧和奥妙,会越读越有味。
润爱无声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am/67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