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道德经 >> 道德经奥秘 >> 正文 >> 正文

浅学道德经

来源:道德经 时间:2020/11/21
山东白癜风医院 http://m.39.net/pf/a_6997150.html

对这三家(儒释道),我经常比喻:儒家像粮食店,绝不能打。否则,打倒了懦家,我们就没有饭吃,没有精神粮食;佛家是杂货店,像大都市的百货公司,各式各样的日用品具备,随时可以去逛逛,有钱就选购一些回来,没有钱则观光一番,无人阻拦。但里面所有,部是人生必需的东西,也是不可缺少的;道家则是药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去理会它,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动找上们去不可。——南怀僅:《老子他说》

曾仕强教授讲解《道德经》

80后研究《道德经》悟出宇宙真相

上集

下集

道德经原文及翻译

第一章

道可道(可以语言交流的道),非常道(非真正意义上的道);名可名(可以明确定义的名),非常名(非真正意义上的名)。无名天地之始(天地在开始时并无名称),有名万物之母(名只是为了万物的归属)。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因此常用无意识以发现其奥妙),常有欲以观其徼(常用有意识以归属其范围)。两者同出异名(两种思维模式同出自一个地方但概念却不相同),同谓玄之又玄(这就是玄之又玄的玄关窍)。众妙之门(它是打开一切奥妙的不二法门)。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天下皆知美之所以为美),斯恶已(是因为丑恶的心灵在作崇);皆知善之为善(皆知善之所以为善),斯不善已(是因为不善的意念在作怪)。故有无相生(因此而产生了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高下相倾)、音声相和(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前后相随等各种患得患失的主观意识)。是以圣人(但是圣人),处无为之事(处于无区别心之无为境界),行不言之教(教化众生于不言之中),万物作焉而不辞(顺应万物的发展规律而不横加干涉)。生而不有(生养万物而不据为己有),为而不恃(竭尽全力而不自恃已能),功成而弗居(功成业就而不居功自傲)。夫为弗居(正因为他不居功自傲),是以不去(所以他不会失去什么)。

第三章

不尚贤(不刻意招贤),使民不争(使民众不去争名);不贵难得之货(不稀罕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使民众不为盗)。不见可欲(不见引发欲望的根源),使心不乱(就不会产生动乱的动机)。是以圣人之治(所以圣人的治理方法是):虚其心、实其腹(普及虚心、养身的道理),弱其智、强其骨(宣传弱智、强骨的好处),常使民无知无欲(常使人民深刻感悟无知无欲的益处),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使那些自作聪明的人无用武之地)。为无为(以无为的境界处理政务),则无不治(国家就没有治理不好的理由)。

第四章

道冲(道似一个器皿),似万物之宗(好像万物的根源),渊兮(它浩瀚无边啊),而用之或不盈(永远取之不尽)。挫其锐(压制锋芒),解其纷(解脱纷扰);和其光(和顺光辉),同其尘(混同尘垢)。湛兮(高深莫测啊),似若存(好像无处不在)。吾不知谁之子(我虽然不知它的来源),象帝之先(但它却先于上帝)。

第五章

天地不仁(天地超越仁的概念),以万物为刍狗(任凭万物像草狗那样自生自灭);圣人不仁(圣人超越仁的概念),以百姓为刍狗(任凭百姓自作自息)。天地之间(天地之间的一切生命),其犹橐龠乎(犹如风箱一样),虚而不淈(虚空但无穷尽),动之愈出(越动付出愈多)。多言数穷(言多必然有失),不如守中(不如抱心守一)。

第六章

谷神不死(掌握采集大道能量的方法就可以长寿),是谓玄牝(就好比掌握了复制生命的方法)。玄牝之门(复制生命的不二法门),是谓天地根(是与天地同寿的根本)。绵绵若存(绵绵不断的生命形式就是这样存在的),用之不勤(大道的能量是用之不竭的)。

第七章

天长地久(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天地之所以能长久),以其不自生(因为它不为自己而生),故能长生(所以能长生)。是以圣人(因此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因为谦让反而获得人民的拥戴),外其身而身存(置之身外反而让人民依赖他的存在),非以其无私邪(难道不是这种无私的精神)?故能成其私(反而成全了圣人的理想吗)。

第八章

上善若水(上等的善就如水一样)。水善(水善的表现形式是):利万物而不争(滋养万物而不争功),处众人之所恶(甘居众人之所唾弃),故几于道(所以水最接近于大道)。居善地(起居善于选择吉地),心善渊(心态善于融入平静),与善仁(交流善于把握仁爱),言善信(言语善于表达诚信),正善治(政见善于治理国家),事善能(处事善于发挥能量),动善时(行动善于把握时机)。夫唯不争(惟有像水这样不争),故无尤(所以才能万事无忧)。

第九章

持而盈之(财物执持盈满),不如其已(不如适可而止);揣而锐之(铁器磨得锐利),不可长保(不可长期保存);金玉满堂(金玉堆满堂屋),莫之能守(不知谁人能守);富贵而娇(富贵而生骄横),自贻其咎(那是自找麻烦)。功成身退(功成名就身退),天之道(才是自然之道)。

第十章

载营魄抱一(精神与形体统一),能无离乎(能永远不分离吗)?专气致柔(结聚精气以致柔和),能婴儿乎(能像初生的婴儿吗)?涤除玄监(洗涤心灵之镜),能无疵乎(能没有瑕疵吗)?爱民治国(爱护百姓治理国家),能无为乎(能顺应自然吗)?天门开阖(感官自然开启),能无雌乎(能不被引诱吗)?明白四达(理事明白通达),能无知乎(能没有成见吗)?生之畜之(创造并养育万物的大道),生而不有(创造万物而不占为己有),为而不恃(无所不能而不自恃有功),长而不宰(左右万物而不任意宰割),是谓玄德(这就是恩泽天下的玄德)。

第十一章

卅辐共一毂(卅根辐条围成一个轱辘),当其无有车之用(因为中间有空车才能行进)。然埴以为器(燃烧粘土使其成为器皿),当其无有器之用(因为中间有空器皿才能容纳)。凿户牖以为室(开凿门窗建造居室),当其无有室之用(因为中间有空居室才有光明)。故有之以为利(有形的东西之所以被人们利用),无之以为用(是因为看不见的无形在起作用)。

第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贪图美色令人看不清丑恶);五音令人耳聋(喜闻顺音令人听不到忠言);五味令人口爽(美味佳肴令人品不了疾苦);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驰骋田猎令人心狂意躁);难得之货令人行妨(难得之货令人图谋不轨)。是以圣人之治(因此圣人治理国家),为腹不为目(重视内在的充实而放弃表面的愉悦),故去彼取此(所以知道如何舍得)。

第十三章

宠辱若惊(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什么叫宠辱若惊)?辱为下(把荣辱看得比生命都重要),得之若惊(得到了无比惊喜),失之若惊(失去了无比惊恐)。是谓宠辱若惊(这就叫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什么叫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我所以有强烈患得患失的心态),为吾有身(因为我有自我的观念),及吾无身(如果我抛开自我),吾有何患(我还有什么理由患得患失)。故贵以身为天下(所以重视自身为天下的人),则可寄于天下(才可以把天下寄于他);爱以身为天下者(爱惜自身为天下的人),乃可以托于天下(才可以把天下托付给他)。

第十四章

视之不见(看不到图象),名曰夷(称着夷);听之不闻(听不到声音),名曰希(称着希);抟之不得(触不到形体),名曰微(称着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此无色、无声、无形之物无法用语言描述),故混而为一(只能称它为阴阳未判之混元一气)。其上不谬(它的上面不见光明),其下不昧(它的下面不见黑暗),绳绳不可名(实在是无法给它下定义),复归于无物(还是把它复归于无物吧)。是谓无状之状(这应该是无状态之状态),无物之象(无物象之物象),是谓恍惚(这就是似无似有的恍惚),迎之不见其首(往前追溯不知何时开始),随之不见其后(往后跟随不知何时结束)。执古之道(掌握上古的自然之道),以御今之有(以驾御今天的生命之有),以知古始(以感知上古的来龙去脉),是谓道纪(这就是自然之道的纲纪)。

第十五章

古之善为道者(古时善于修道的人),微妙玄通(见解微妙而深远通达),深不可识(给人一种高深莫测的感觉)。夫唯不可识(夫惟恐言不达意),故强为之容(故努力为之形容):豫兮若冬涉川(开始学道者谨慎的象严冬过河),犹兮若畏四邻(尤其惧怕邻里的干扰),俨兮其若客(严肃的好象虔诚的客人)。涣兮若冰之将释(继而他的性格会变的洒脱无羁涣然冰释),敦兮其若朴(品质会变的敦厚诚恳朴实无华),旷兮其若谷(心胸会变的旷达开朗虚怀若谷),浑兮其若浊(意识会经历浑浊及混乱的考验)。孰能浊以止(如何将这种混乱的杂念止住呢)?静之徐清(把心静下来漫漫就清澈了)。孰能安以久(什么方法能保持安静状态长久)?动之徐生(感悟静极生动带来的生机)。保此道者不欲盈(保持这种方法修道的人不会骄傲自满),夫唯不盈(正因为他不会骄傲自满),故能敝而新成(所以才能敝弃陈旧获得更新)。

第十六章

至虚极(修道进入虚无至极的意境),守静笃(安守宁静气定神闲)。万物旁作(万物在时空的隧道中行进),吾以观其复(我可以反复观察他们的循环)。夫物芸芸(天地万物芸芸众生),各复归其根(各自都要归于它们的因果)。归根曰静(看到因果可以说是静的作用),静曰复命(只有静才能了解生命的真谛)。复命曰常(生命的真谛就是变化的规律),知常曰明(了解变化规律才算通晓明白)。不知常(如果不知道变化规律),忘作凶(妄作非为自然带来凶险)。知常容(知道变化规律才能包容一切),容乃公(包容一切才能公正豁达),公乃全(公正豁达才能完整周全),全乃天(完整周全才能符合自然),天乃道(符合自然就是遵循大道),道乃久(遵循大道才能长治久安),没身不殆(终身都不会感觉到不妥)。

第十七章

太上,不知有之(最好的统治者,人民并不知道他的存在)。其次,亲之誉之(其次的,人民近而赞美他)。其次,畏之(再次的,人民畏惧他)。其下,侮之(更次的,人民轻蔑他)。信不足焉(信用不足的君主),有不信焉(自然有不信任他的臣民)。犹兮其贵言(谨慎做到不随意发号施令),功成事遂(帮助人民实现心愿),百姓皆谓:“我自然”(百姓都说:“我们本来就是这样的”)。

第十八章

大道废(大道废除),有仁义(自然出现仁义);智慧出(智慧频出),有大伪(自然混杂大伪);六亲不和(六亲不和),有孝慈(自然彰显孝慈);国家昏乱(国家昏乱),有忠臣(自然产生忠臣)。

第十九章

绝圣弃智(崇高的圣贤志士不用奸诈治国),民利百倍(人民自然可以获得百倍的利益);绝仁弃义(崇高的仁爱之士不搞义气用事),民复孝慈(人民自然能恢复忠孝仁慈之心);绝巧弃利(崇高的能工巧匠不去争夺名利),盗贼无有(盗贼自然不会刻意打他的主意)。此三者以为文不足(仅此三者作为法则是远远不够的),故另有所属(所以另外还须心有所属):见素抱朴(保持纯朴的心态),少私寡欲(减少自私的欲望)。绝学无忧(这就是崇高而快乐无忧的学问)。

第二十章

唯之与阿(真理与谬误),相去几何(相差多少)?美之与恶(真善美与假恶丑),相去何若(相差又在那里)?人之所畏(人们所畏惧的东西),不可不畏(也畏惧人吗)?荒兮(浩瀚的荒漠啊),其未央哉(又有多少悬而未决的道理)。众人熙熙(众人都喜欢熙熙攘攘凑热闹),如享太牢(比如去参加盛大的祭祀活动),如春登台(比如春天登临楼台远眺美景)。我独泊兮其未兆(我们确淡泊恬静好象未开窍),如婴儿之未孩(如婴儿刚出世还没有学会笑)。乘乘兮(随风漂泊啊),若无所归(仿佛找不到归宿)。众人皆有余(众人都希望自己富贵有余),而我独若遗(而我们却希望自己扔掉包袱)。我愚人之心也哉(我们这种愚人的心灵啊),沌沌兮(多么象混沌无知啊)。俗人昭昭(世俗之人看上去都能明明白白的事情),我独昏昏(惟独我们得道之士仿佛昏昏沉沉)。俗人察察(世俗之人看上去都能清清楚楚的事情),我独闷闷(惟独我们得道之士仿佛蒙在鼓里)。众人皆有以(众人皆有远大的志向),而我独顽且鄙(惟独我们冥顽不化而且鄙陋寡闻)。泽兮其若海(沉静啊就像地平线上的大海),飂兮若无止(却有着无法遏止的生命动力)。我独欲异于人(我们与众人不同的理由),而贵食母(是因为推崇从道中得到养份)。

第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天人合一的通道可以容纳万众的意识),唯道是从(只有符合大道才能被认从)。道之为物(道作为未知世界的事物规律),唯恍唯惚(只能以恍恍惚惚的形式存在)。惚兮恍兮(在这种亦真亦幻的意境中),其中有象(能看到万物的景象);恍兮惚兮(在这种似有似无的意境中),其中有物(能感知万物的本性);窈兮冥兮(意识深远冥灭自性),其中有精(就能把握其中的精华)。其精甚真(其精华的真实程度毋庸置疑),其中有信(这就是你确信无疑的感悟)。自古及今(从古至今),其名不去(这种悟道的方法就没有失去过),以说众甫(用它可以了解众生万物的规律)。吾何以知众甫之然哉(我何以知道众生万物的规律)?以此(就是用这种方法感悟的)。

第二十二章

曲则全(弯曲形成了最完美的世界),枉则直(大的弯曲则象是一条直线),洼则盈(身置低洼处才会获得盈满),敝则新(鄙弃旧观念才能推陈出新),少则得(爱好越少越容易获得感悟),多则惑(爱好越多反而会感到迷惑)。是以圣人抱一(所以圣人悟道会专一致志),为天下式(这样才能成为天下的榜样)。不自见故明(不自持己见反能明白事理);不自是故彰(不自以为是反能是非彰显);不自伐故有功(不自负蛮干反能获得成功);不自矜故长(不自认圣贤反能成为首领)。夫唯不争(正因为你与世无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所以天下反而没人与你相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古人所言“曲则全”者),岂虚言哉(怎么会是虚言呢)?诚全而归之(诚信此道者天下将归属他)。

第二十三章

希言自然(少发号令也是符合自然的)。飘风不终朝(狂风不会坚持一上午),骤雨不终日(骤雨不会坚持一整天)。孰为此者(谁会这样大发雷霆)?天地(这是天地的杰作)。天地尚不能久(天地的狂暴尚不能长久保持),而况于人乎(又何况于人呢)?故从事于道者(所以生活在自然规律中的人们),道者同于道(修道者喜欢同道在一起);德者同于德(有德者喜欢同德在一起);失者同于失(失落者喜欢同失落在一起)。同于道者(于道相同的人),道亦乐得之(道也愉快地接纳);同于德者(于德相同的人),德亦乐得之(德也愉快地接纳);同于失者(于失落相同的人),失亦乐得之(失落也愉快地接纳)。信不足焉(诚信不足的人),有不信焉(自然有不信他的人)。

第二十四章

跂者不立(脚不粘地不晓立者感受),跨者不行(骑人肩膀不知行者甘苦)。自见者不明(自我成见不能明白事理),自是者不彰(自以为是不能彰显智慧),自伐者无功(自我蛮干只能无功而返),自矜者不长(自恃圣贤不能成为首领)。其在道也(这样的人如果混入道中),曰余食赘行(必然犯余食赘行的毛病)。物或恶之(有人或许厌恶这种观点),故有道者不处(但得道者会超越这种境界)。

第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有一种物质混然而成),先天地生(先于天地产生)。寂兮廖兮(寂静啊无形啊),独立而不改(独立存在而永恒不变),周行而不殆(周而复始而不会殆尽),可以为天下母(可以认为它是天下万物的本源)。吾不知其名(我不知它叫什么名字),字之曰“道”(就送它一个字叫“道”),强为之名曰“大”(勉强为它起了一个名叫“大”)。大曰逝(它可以说是遥不可及的过去和未来),逝曰远(遥不可及的过去和未来也可以说是无比深远),远曰反(知道它的深远是因为能了解它周而复始的缘故)。故道大(所以说道是伟大的)、天大(天是伟大的)、地大(地是伟大的)、人亦大(人也是伟大的),域中有四大(宇宙中有四个伟大),而人居其一焉(而人也占居其中之一)。人法地(人尊循于地的法则),地法天(地尊循于天的法则),天法道(天尊循于道的法则),道法自然(道尊循于自然的法则)。

第二十六章

重为轻根(稳重是飘然的根基),静为躁君(宁静是狂躁的主宰)。是以圣人(所以圣人),终日行不离辎重(终日行进而不离载重车辆)。虽有荣观(虽有豪华生活),燕处超然(却能超然物外)。奈何万乘之主(无奈有一些拥有万辆马车的国主),而以身轻天下(只知满足自身欲望而轻天下社稷)。轻则失本(因轻浮而失去道德跟本),躁则失君(因狂躁而失去主宰地位)。

第二十七章

善行无辙迹(善于行动不会留下痕迹),善言无瑕谪(善于言谈不会留下话柄),善数不用筹策(善于算术不用筹码工具),善闭无关楗则不可开(善于关闭无需门闩顶杠也无法打开),善结无绳约则不可解(善于捆绑不用绳索制约也无法解脱)。是以圣人(因此圣人),常善救人(常常善于拯救世人),故无弃人(所以没有人被遗弃);常善救物(常常善于拯救万物),故无弃物(所以没有物被遗弃)。是谓袭明(这是传承大道之明)。故善人者(所以善于拯救世人的人),不善人之师(是不善于此道者的老师);不善人者(不善于此道者的人),善人之资(是善于此道者的资源)。不贵其师(不尊重这样的老师),不爱其资(不爱惜这样的资源),虽智大迷(虽有智慧却身在迷中)。是谓要妙(这是善人之道的要妙)。

第二十八章

知其雄(知道阳刚的雄健),守其雌(却甘愿安守雌柔),为天下溪(好比天下的溪流)。为天下溪(成为天下的溪流),常德不离(自然之德陪伴左右),复归于婴儿(这样就能回复婴儿般的纯真自然)。知其白(知道光明在那里),守其黑(却安于暗昧之处),为天下式(这是天下人的榜样)。为天下式(成为天下人的榜样),常德不忒(自然之德不会失却),复归于无极(这样就能回复到最初的无极状态)。知其荣(知道荣耀的珍贵),守其辱(却能守得住谦卑),为天下谷(就像天下的虚谷一样)。为天下谷(天下的虚谷容纳万物),常德乃足(自然之德才能富足),复归于朴(这样就能回复到返朴归真的境界)。朴散则为器(这种品质的人到哪里都是成大器者),圣人用之(圣人如果用他),则为官长(会让他做领导),故大制不割(所以美好的制度不会割舍他的)。

第二十九章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将征服天下定为人生的目标),吾见其不得已(我预见他不可能获得成功)。天下神器(世界是神圣的),不可为也(不可能让人为所欲为)。为者败之(为所欲为者必败),执者失之(执迷不悟者必失)。故物或行或随(万物有独行的也有群随的),或嘘或吹(有热血的也有冷血的),或强或羸(有强大的也有羸弱的),或载或隳(有天上飞的也有水中游的)。是以圣人去甚(所以圣人去除一切极端的念想),去奢(去除一切不切实际的奢望),去泰(去除一切过度的要求)。

第三十章

以道佐人主者(以道辅佐人的主观意识),不以兵强天下(不以武力强行征服天下),其事好还(这样的结果有好报应)。师之所处(因为军队驻扎之处),荆棘生焉(田地荒芜杂草丛生)。大军之后(大的战役结束之后),必有凶年(必定带来凶灾之年)。善者果而己(善于把握结果者会适可而止),不敢以取强(不敢用武力去强硬获取胜利)。果而勿矜(达到目的不要自夸自大),果而勿伐(达到目的不要盲目自负),果而勿骄(达到目的不要骄傲自满),果而不得已(达到目的要认为这是不得已的),果而勿强(达到目的不要肆意逞强)。物壮则老(事物发展到壮盛则是衰老的开始),是谓不道(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规律),不道早已(不遵从这个规律难免会过早衰亡)。

第三十一章

夫佳兵者(最好的军队),不祥之器(是国家预防不测的机器)。物或恶之(有人或是厌恶这种说法),故有道者不处(所以有道者会超越凡人的境界)。君子居则贵左(君子平时会强化士兵战斗的意志),用兵则贵右(而在战争时却会强调冷静)。兵者(军队),不祥之器(是国家预防不测的机器),非君子之器(不是君子一个人的机器),不得已而用之(只有在不得已时才被迫使用)。銛袭为上(依仗锋利的兵器偷袭为上),胜而不美(即使是赢得胜利也不光彩)。而美之者(而喜欢用这种战术赢得胜利的人),是乐杀人(往往是乐于杀人的刽子手)。夫乐杀人者(一个乐于杀人的刽子手),则不可以得志于天下(是不可能实现统一天下的志向的)。吉事尚左(喜报可以鼓舞士气),凶事尚右(厄报可以冷静思考)。偏将军居左(偏将军的使用应当侧重勇猛),上将军居右(上将军的使用应当侧重冷静),言以丧礼处之(战斗的动员令要站在视死如归的高度)。杀人之众(面对阵亡的众多将士),以悲哀泣之(要以悲哀的心情来缅怀他们)。战胜(取得战争的胜利之后),以丧礼处之(要以办丧事的礼节来庆祝胜利)。

第三十二章

道常无名(大道常在无有之间)。朴虽小(淳朴的本源虽然微小),天下不敢臣(天下却没有力量能臣服它)。侯王若能守之(统治者若能坚持这个真理),万物将自宾(天下万物必将自然归顺他)。天地相合以降甘露(天地之气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不可能顺从于谁的命令),而自均(而它自己确能分布均匀)。始制有名(万物开始时就有了秩序和名分),名亦既有(名分既然以有),夫亦将知之(就应该知道它的自然规律),知之所以不殆(知道它的自然规律所以不会有危险)。譬道之在天下(譬如道在天下的自然规律),犹川谷之与江海(好象溪流之水汇集与江海)。

第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知道别人的优缺点是智慧),自知者明(知道自己的优缺点是贤明)。胜人者有力(能战胜别人的人有一定的实力),自胜者强(能战胜自己的人坚强无比)。知足者富(知道什么是满足的人富裕),强行者有志(克服困境勇敢前行的人有志气)。不失其所者久(不迷失自己前进方向的人能够长久),死而不亡者寿(形体消失而精神永存的人才叫长寿)。

第三十四章

大道泛兮(大道广泛的能量啊),其可左右万物(可以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但它恃侯万物之生却不宣扬),功成不名有(功成名就之后不图虚名),衣养万物而不为主(护荫万物而不思主宰)。常无欲(常用无欲的方法获得智慧),可名于小(就可以小有名气);万物归焉而不为主(万物归顺之后而不思主宰),可名为大(就可以获得大成功)。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所以圣人始终不自以为大),故能成其大(因此能成就其伟大的事业)。

第三十五章

执大象(拥有符合大道自然之象的地方),天下往(是天下人向往的地方)。往而不害(在她那里不会遭到自然的伤害),安平泰(是因为她具备了安详、平和、舒泰的条件)。乐与饵(快乐的民风与诱人的环境),过客止(可以留住匆匆过客的脚步)。道之出口(这些优点如果用语言来表达),淡乎其无味(那就平淡无味了)。视之不足见(因为你看到的不是她的全部),听之不足闻(听到的也不是她的全部),用之不可既(但享受起来却受益无穷)。

第三十六章

将欲翕之(将欲马上收敛的),必固张之(必是原有张之过度的);将欲弱之(将欲逐渐削弱的),必固强之(必是原有强制过头的);将欲废之(将欲立即废除的),必固兴之(必是原有兴奋超前的);将欲夺之(将欲重新夺取的),必固与之(必是原有被迫给予的)。是谓微明(这是微妙简明的道理),柔弱胜刚强(柔弱胜过刚强)。鱼不可脱于渊(鱼儿离不开水),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镇国之宝不可以示人)。

第三十七章

道常(道的常识),无为而无不为(无为的境界造就无所不为的功绩)。侯王若能守之(统治者若能遵守这个规律),万物将自化(万物将自然归化)。化而欲作(在归化的过程中难免欲望发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这时可以用我的“无名之朴”去除杂念)。镇之以“无名之朴”(用我的“无名之朴”去除杂念),夫亦将不欲(他们就会克服欲望),无欲以静(没有欲望就可以静下心来),天下将自定(这样天下将自然安定)。

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品德高尚的人没有德的概念),是以有德(这是因为他从来没有离开德)。下德不失德(品德一般的人表现形式上的德),是以无德(实际上是一种没有德的表现)。上德无为而无以为(品德高尚者顺应自然而不自以为然),下德为之而有以为(品德一般者做了什么就以为了不起)。上仁为之而无以为(大仁爱者表现的仁爱是不自觉的),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义气用事的人就有明确的目的性),上礼为之而莫之应(行大礼者如果得不到对方的相应),则攘臂而扔之(则恨不得抓住胳臂使人强从)。故失道而后德(所以失去大道的人应该遵守德之规范),失德而后仁(失去德之规范的人应该具有仁爱之心),失仁而后义(失去仁爱之心的人应该讲点道义),失义而后礼(失去道义的人应该懂得社会的礼节)。夫礼者(如果连社会的礼节都失去了),忠信之薄(忠信之薄就可想而知了),而乱之首(它是引发一切动乱的罪魁祸首)。前识者(有先见之明的人),道之华(知道社会上一旦礼节繁多),而愚之始(那么愚昧也就随之而至)。是以大丈夫处其厚(因此大丈夫宁愿处于敦厚淳朴之乡),不居其薄(不愿居住于忠信浅薄之处)。处其实(宁愿于朴实无华者为邻),不居其华(也不愿居住在礼节繁多的闹市)。故去彼取此(所以有智慧的人知道如何取舍)。

第三十九章

昔之得一者(昔日获得阴阳未判混元一气者):天得一以清(天得到混元一气可以清澈);地得一以宁(地得到混元一气可以宁静);神得一以灵(元神得到混元一气可以有灵性);谷得一以盈(川谷得到混元一气可以盈满);万物得一以生(万物得到混元一气可以生生不息地繁衍);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统治者得到混元一气可以号令天下)。其致之也(因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天无以清将恐裂(天没有清澈必将崩裂);地无以宁将恐发(地没有安宁必将动乱);神无以灵将恐歇(元神没有灵性必将休亡);谷无以盈将恐竭(川谷没有盈满必将枯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万物不能生息必将绝灭);侯王无以高贵将恐蹶(统治者失去高贵必遭颠覆)。故贵以贱为本(所以贵以贱为根本),高以下为基(高以下为根基)。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谷(所以侯王自称“孤”、“寡”、“不谷”),此其以贱为本邪(以此来表明他以贱为本的态度啊)。非乎(难道不是这样的吗)?故至誉无誉(所以最高的荣誉无需赞誉)。不欲琭琭如玉(不要认为自己是一块美玉),珞珞如石(把自己看成一块石头)。

第四十章

反者(物极必反),道之动(是运动的规律)。弱者(能把握规律的弱点),道之用(是对道的理解与应用)。天下万物生于有(对天下万物的认知产生于有形的运动),有生于无(而有形的运动开始于无形的积蓄)。

第四十一章

上士闻道(上士闻听悟道的方法),勤而行之(会勤奋学习马上行动);中士闻道(中士闻听悟道的方法),若存若亡(会将信将疑是懂非懂);下士闻道(下士闻听悟道的方法),大笑之(会嗤之以鼻哈哈大笑)。不笑不足以为道(这种人不笑不足以证明大道的可贵)。有建言者(有《建言者》记载):明道若昧(光明的大道好似昧暗),进道若退(前进的大道好似后退),夷道若堆(平坦的大道好似崎岖)。上德若谷(上德的境界好似虚谷),大白若辱(最洁白的好似有暇疵),广德若不足(最广大德恍似不足够),建德若偷(修德的过程好似怠惰),质真若渝(质朴纯真好似不坚定)。大方无隅(远大的目标落实于障碍的跨越),大器晚成(贵重的器皿成型于精细的雕琢),大音希声(动听的音乐来源于单声的组合),大象无形(伟大的形象形成于无形的感化)。道隐无名(大道隐藏在无名事物中),夫唯道(只有遵循大道规律的人),善贷且成(才能善始善终并且成功)。

第四十二章

道生一(自然生就阴阳未判一气混元),一生二(一气混元激活了时间与空间),二生三(在时间与空间中产生了能量),三生万物(能量的互相转换产生了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万物都有负阴而抱阳的特性),冲气以为和(阴阳互动是走向和谐的根本)。人之所恶(人们所厌恶的),唯孤寡不谷(莫过于“孤”、“寡”、“不谷”),而侯王以为称(而侯王却把它作为自己的称谓)。故物或损之而益(因此万物或是因为减损反而获得增加),或益之而损(或是因为增加反而导致减损)。故人之所教(前人的谆谆教导),我亦教之(我们也用来教育后人)。强梁者不得其死(努力培养栋梁之才的人精神是不死的),我将以为教父(我们将以他们作为学习的榜样)。

第四十三章

天下之至柔(天下最柔善的),驰骋天下之至坚(驾御天下最坚毅)。无有(无形有质的),入于无间(进入不开窍的空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我从这里感知无为的益处)。不言之教(无法用言传的教育方法),无为之益(无为状态所带来的益处),天下希及之(天下是很少有人明白的)。

第四十四章

名与身孰亲(虚名与生命哪样更亲)?身与货孰多(生命与利益哪样贵重)?得与亡孰病(贪得名利与放弃生命哪样是病态)?甚爱必大费(过于爱惜虚名必定大费其神)。多藏必厚亡(过于收敛财物必定大伤其身)。知足不辱(知道满足便不会受辱),知止不殆(适可而止便不会遭殃),可以长久(这样才可以保持长久)。

第四十五章

大成若缺(完满的东西似有欠缺),其用不弊(但它的作用不会衰竭);大盈若冲(充盈的东西似有空虚),其用不穷(但它的作用不会穷尽)。大直若屈(正直的东西似有弯曲),大巧若拙(灵巧的东西好似笨拙),大辩若讷(卓越的辩才好似木讷)。躁胜寒(运动可以战胜寒冷),静胜热(宁静可以战胜炎热),清静为天下正(清静无为可以治理天下)

第四十六章

天下有道(天下拥有自然和谐之道),却走马已粪(就会看见快马在田间劳作);天下无道(天下失去自然和谐之道),戎马生于郊(就会看见戎马在郊外生产)。祸莫大于不知足(最大的灾祸莫过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最大的危害莫过于贪得无厌)。故知足之足(所以以知足为满足的人),常足矣(永远是满足的)。

第四十八章

为学者日益(学习有一个日渐结累的过程),为道者日损(证道有一个日渐淡忘的过程)。损之又损以至于无(当你的意识无需依赖任何提示的时候),为无为(这种境界就叫无为),而无不为(它凝聚着无所不能的大智慧)。取天下常以无事(这样的人赢得天下是自然的),及其有事(如果依然放不下学习过的知识),不足以取天下(就不足以赢得天下)。

第四十九章

圣人无常心(圣人没有自己的成见之心),以百姓之心为心(以百姓的心愿为自己的心愿)。善者善之(善良的人用善心去对待),不善者亦善之(不善良的人也用善心去对待),德善(从而收获善良的果子)。信者信之(诚信的人用诚信去对待),不信者亦信之(不诚信的人也用诚信去对待),德信(从而收获诚信的果子)。圣人在(有圣人的领导),天下翕翕(天下必然和顺)。为天下浑其心(为天下调和统一的精神),百姓皆注其耳目(百姓都会注视他的声音和目光),圣人皆孩之(圣人也把百姓当作自己的孩子)。

第五十章

出生入死(从生到死),生之徒十有三(活人有四肢九窍);死之徒十有三(死人有四肢九窍);人之生动之死地(活生生的人死于非命),亦十有三(也有四肢九窍)。夫何故(区别在哪里)?以其生生之厚(就是对生命的感悟境界)。盖闻善摄生者(传说善于把握生命的人),陆行不遇兕虎(在陆地上行走不会遇到犀牛和老虎),入军不被甲兵(进入军队不用被上盔甲和带上兵器)。兕无所投其角(犀牛没有目标用它的犄角),虎无所措其爪(老虎没有目标用它的利爪),兵无所容其刃(敌人没有目标用他的兵刃)。夫何故(为什么有这样的结果)?以其无死地(就是他没有进入必死之地)。

第五十一章

道生之(大道规律创造了生命),德畜之(大德规范维护了发展),物形之(物种的差异形成了各自的特点),势成之(团队的优势是它们成功的关键)。是以万物(所以万物的本能意识),莫不尊道而贵德(莫不尊崇大道而且器重大德)。道之尊(大道被尊崇),德之贵(大德被器重),夫莫之命(不是听谁的命令),而常自然(而是自然的规律)。故道生之(所以大道自然创造了生命),德畜之(大德自然维护了发展)。长之育之(道生长万物德培育万物),亭之毒之(道丰满万物德成熟万物),养之覆之(道滋养万物德维护万物)。生而不有(它们生育万物而不占为己有),为而不恃(无所不为而不自恃有功),长而不宰(统领万物而不任意宰割),是谓玄德(这就是恩泽天下的玄德)。

第五十二章

天下有始(天下万事都有它们的初始),以为天下母(可以说是天下万事的起点)。既得其母(既然知道天下万事的起点),以知其子(就能知道天下万事的结果);既知其子(既然知道天下万事的结果),复守其母(再反过来印证万事的起点),没身不殆(这样做一生都不会有闪失)。塞其悦(堵塞感官之窍),闭其门(封闭欲望之门),终身不勤(终身不会疲惫)。开其悦(开启感官之窍),济其事(增添纷扰之事),终身不救(终身不可救药)。见常曰明(能预见规律可以说是圣明),守柔曰强(能保持柔和可以说是坚强)。用其光(用其所掌握的智慧之光),复归其明(复归万事万物光明的前景),无遗身殃(就不可能给自己留下祸殃),是谓袭常(这是传承下来的悟道方法)。

第五十三章

使我介然有知(假若我们稍微有一点智慧),行于大道(就会知道行于大道的人),唯施是畏(最畏惧的就是走上邪道)。大道甚夷(大道是那样的平坦),而民好径(而人们却偏行邪经)。朝甚除(朝政腐败已极),田甚芜(农田十分荒芜),仓甚虚(仓库非常空虚)。服文彩(还穿着锦衣华服),带利剑(腰佩锋利的宝剑),厌饮食(厌烦过饱的饮食),财货有余(贪得过多的钱财货物),是谓盗夸(这就是大强盗做法)。非道也(多么无道啊)。

第五十四章

善建者不拔(善于建立德性的人坚毅不拔),善抱者不脱(善于抱持大道的人永不松脱),子孙以祭祀不辍(这是子孙得以祭祀不绝的榜样)。修之身(用这样的榜样来修身),其德乃真(他的德行就会返朴归真);修之家(用这样的榜样来齐家),其德乃余(这个家庭的德行就会充实有余);修之乡(用这样的榜样来建乡),其德乃长(这个乡的德行就会传颂久长);修之国(用这样的榜样来治国),其德乃丰(这个国家的德行就会丰富盈满);修之天下(用这样的榜样来平天下),其德乃普(天下的德行就会像阳光那样普照万物)。故以身观身(所以从一个人的身上可以观察一个人的德行),以家观家(以一个家庭的德行可以观察一个家庭的情形),以乡观乡(以一个乡的德行可以观察一个乡的情形),以国观国(以一个国家的德行可以观察一个国家的情形),以天下观天下(以天下的德行可以观察天下的情形)。吾何以知天下然哉(我凭什么知道天下必然的结果啊)?以此(就是以此推断的)。

第五十五章

含德之厚(含德深厚的人),比于赤子(意境犹如婴儿)。毒虫不螯(毒虫不会螯他),猛兽不据(猛兽不会扑他),攫鸟不搏(禽鸟不会抓他)。骨弱筋柔而握固(骨弱筋柔但能握紧拳头),未知牝牡之合而朘怒(不知道男女交合但生殖器却能勃起),精之至(这是精气充足所至)。终日号而不嗄(终日号哭但不会造成嗓音沙哑),和之至(这是和气充足所至)。知和曰常(知道中和的道理称其永恒),知常曰明(知道永恒的道理则是圣明),益生曰祥(用和气益生可以说万事吉祥),心使气曰强(有心硬要达到目的可以说是逞强)。物壮则老(万物强行壮大必然加速衰老),谓之不道(可以说这不是大道自然规律),不道早已(不合规律的事不能长久)。

第五十六章

知者不言(心灵深处的感悟真正明白的人是不妄言的),言者不知(妄言的人不是真正明白的人)。塞其悦(堵塞其感官之窍),闭其门(关闭其欲望之门),挫其锐(不露锋芒),解其纷(解脱纷扰),和其光(顺和光辉),同其尘(混同尘垢),是谓玄同(这就是与道大同的玄妙)。故不可得而亲(因此既不可能得到他特别的亲爱),不可得而疏(也不可能得到他特别的疏远);不可得而利(既不可能得到他特别的利益),不可得而害(也不可能得到他特别的危害);不可得而贵(既不可能得到他特别的敬重),不可得而贱(也不可能得到他特别的排斥)。故为天下贵(所以这样的人是天下的贵人)。

第五十七章

以正治国(以正大光明的政策治理国家),以奇用兵(以出奇制胜的方法用兵打仗),以无事取天下(以自然无为的意境赢得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我何以知道应该这样做呢)?以此(是根据以下推断的):天下多忌讳(天下禁令越多),而民弥贫(民众就会越穷);民多利器(民众多有利器),国家滋昏(国家治安昏乱);人多伎巧(人多故弄玄虚),奇物滋起(怪物就会滋起);法令滋彰(频频颁布法令),盗贼多有(盗贼多有产生)。故圣人云(因此圣人说):我无为而民自化(我们无为民心自然归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们清静民心自然纯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们无事民心自然富裕);我无欲而民自朴(我们无欲民心自然厚朴)。

第五十八章

其政闷闷(执政者的政策宽厚),其民醇醇(人民自然富贵和睦);其政察察(执政者的政策苛刻),其民缺缺(人民自然缺其所缺)。祸兮福所倚(灾祸中倚藏着福祉);福兮祸所伏(福祉中伏藏着灾祸)。孰知其极(谁能彻底明白端倪)?其无正(没有标准参考)。正复为奇(正直为何变的诡诈)?善复为恶(善良为何变的恶毒)?人之迷(人们为此感到迷惑),其日固久(时间已经久远了)。是以圣人(所以圣人),方而不割(方正而不生硬),廉而不刿(锐利而不伤人),直而不肆(耿直而不放肆),光而不耀(光明而不炫耀)

第五十九章

治人事天(治理人民要像祭天一样),莫若啬(莫过于知道什么叫珍惜)。夫惟啬(你惟有知道什么叫珍惜),是谓早复(才能早日顺从自然之道)。早复(早日顺从自然之道),谓之重积德(才能不断积累道德)。重积德(不断积累道德),则无不克(则战无不克);无不克(战无不克),则莫知其极(则没有人知道他的能量极限);莫知其极(没有人知道他的能量极限),可以有国(就可以把国家托付给他);有国之母(有了治理国家的雄厚基础),可以长久(就可以长久保持安定的局面)。是谓深根固蒂(这就是那根深蒂固),长生久视之道(生机蓬勃长久不息的大道)。第六十章治大国若烹小鲜(治理大国就像烹饪鲜美的小鱼)。以道莅天下(以这个道理治理天下),其鬼不神(鬼怪就不灵验了)。非其鬼不神(不是鬼怪不显灵了),其神不伤人(而是显灵也伤害不了人)。非其神不伤人(不但鬼怪伤害不了人),圣人亦不伤人(圣人亦不去伤害人民)。夫两不相伤(双方和睦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所以德性相融归入本源)。

第六十一章

大国者下流(大国要象江河下游一样使百川交汇)。天下之牝(天下万物的雌性),天下之交(能赢得天下万物雄性愿与之交合),牝常以静胜牡(是因为雌性常以恬静赢得雄性的欢心),以静为下(以恬静作为征服天下雄性的德行)。故大国以下小国(所以大国以随和谦下的意识对待小国),则取小国(则必然取得小国的欢心与信赖);小国以下大国(小国以随和谦下的意识对待大国),则取大国(则必然取得大国的欢心与信赖)。故或下以取(所以或是以随和谦下的意识赢得信赖),或下而取(或是以随和谦下的意识而换得信赖)。大国不过欲兼畜人(大国不要过分想兼并小国),小国不过欲入事人(小国不要过分想奉承大国)。夫两者各得其所欲(如果两者要想各得其所),大者宜为下(大国统治者更应该谦下)。

第六十二章

道者(把道作为宗教信仰者),万物之奥(认为万物之奥妙都隐藏在道中)。善人之宝(善良的人把道看作生命中至宝),不善人之所保(不善良之人也把道看作他们的保护神)。美言可以市尊(真善美的言辞可以获得许多人的尊敬),美行可以加人(真善美的行动可以吸引更多的人参加)。人之不善(人如果产生了不善的思想),何弃之有(用什么方法可以放弃邪念)?故立天子(因此就创立了一个上帝),置三公(又为上帝设置了三位助手)。虽有拱璧以先驷马(有人虽然有宝玉以及先进的马车),不如坐进此道(但他还是愿意相信这样的信仰)。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古人为何要创建这样的信仰呢)?不曰以求得(不是传说“有求必应”),有罪以免邪(“有罪也可以免除”吗)?故为天下贵(所以这种道就成了天下珍贵的信仰)。

第六十三章

为无为(以自然无为为有为),事无事(以平安无事为大事),味无味(以恬淡无味为佳味)。大小多少(无论大事小事还是多得少得),抱怨以德(都要用以德抱怨的积极心态)。图难于其易(欲想突破困难必须从容易处下手),为大于其细(为了成就大事必须做好细微之处)。天下难事(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必是从容易开始);天下大事(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必是从细小开始)。是以圣人(因此圣人),终不为大(始终不认为在做大事),故能成其大(所以才能成就其大业)。夫轻诺必寡信(轻易承诺必然少有信誉),多易必多难(易事累积必然难事成堆)。是以圣人犹难之(因此圣人警惕难事出现),故终无难矣(所以始终不会出现困难)。

第六十四章

其安易持(局面安定容易维持),其未兆易谋(事变还未有迹象则容易图谋),其脆易泮(事情脆弱之时容易消解),其微易散(事物微小之初容易分散)。为之于未有(有所作为来源于空白的领域),治之于未乱(治国安邦开始于未动乱之前)。合抱之木(合抱之粗的树木),生于毫末(生成于稚嫩细弱的小苗);九层之台(九层之高的楼台),起于累土(起建于一篮一筐的累土);千里之行(千里之外的行程),始于足下(开始于脚踏实地的起步)。为者败之(为所欲为者必败),执者失之(执迷不悟者必失)。是以圣人(因此圣明之人),无为故无败(不去为所欲为所以不会失败),无执故无失(不会执迷不悟所以无失方向)。民之从事(有些民众做事),常于几成而败之(常常是几近成功但却功败垂成)。慎终如始(始终谨慎如一),则无败事(则无失败之事)。是以圣人(因此圣人),欲不欲(追求众人不愿意追求的境界),不贵难得之货(不会看重众人认为难得之货);学不学(学众人不愿意学习的冷门),复众人之所过(来弥补众人所遗漏的过失)。以辅万物之自然(这样做是为了万物自然的规律),而不敢为(而自己不敢妄为)。

第六十五章

古之善为道者(古代善于应用大道规律的统治者),非以明民(不是用巧智诡诈的小聪明来治理民众),将以愚之(而是用敦厚朴实的大智慧来感化民众)。民之难治(民众之所以不服管教难以治理),以其智多(是因为他们看穿了巧智诡诈)。故以智治国(所以采用巧智诡诈来治国安邦),国之贼(无异于国贼);不以智治国(不以巧智诡诈的方法来治国安邦),国之福(是国家的福音)。知此两者(知此两种治国安邦之道的统治者),亦楷式(也应该知道哪种方式是样板),常知楷式(经常感知这种楷式给民众的好处),是谓玄德(可以说是掌握了大道深奥的德性)。玄德深矣远矣(大道深奥的德性无比深远啊)!与物反矣(它可以与万物一道返朴归真),然后乃至大顺(最后的结果必然导致大顺的局面)。

第六十六章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江海所以能成为天下川谷的统治者),以其善下之(是它善于居下的品质决定的),故能为百谷王(所以它能够成为天下的川谷之王)。是以欲上民(因此要想成为民众的统帅者),必以言下之(必先以谦下的言辞赢得信赖);欲先民(欲走在民众的前面),必以身后之(必须把自己的利益置之身后)。是以圣人(所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于民众之上而民并不增加负担),处前而民不害(处于民众之前而民也不感到妨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所以天下百姓乐于拥戴而不厌烦),以其不争(正是因为圣人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所以天下自然没有人能与他竞争)。

第六十七章

天下皆谓我道大(天下都传说我们得道之人神通广大),似不肖(对这种似是而非的传说不敢接受)。夫唯大(我们惟恐人们夸大事实引来不必要的麻烦),故似不肖(所以对这种传说应该持有不敢接受的态度)。若肖久矣(倘若纵容人们似是而非的传说时间久了),其细也夫(我们自然也会变为微不足道的凡夫俗子)。我有三宝持而保之(我们有三件宝抱持而得以保全自己):一曰慈(第一件说的是慈爱),二曰俭(第二件说的是俭朴),三曰不敢为天下先(第三件说的是不敢贪天功为己有)。慈故能勇(有慈爱之心才能激发勇敢的斗志);俭故能广(有俭朴行为才能产生广泛的美德);不敢为天下先(有不敢贪天功为己有的思想境界),故能成器长(才能成为民众真正器重的道长)。今舍慈且勇(当今世人舍弃慈爱去空谈勇敢),舍俭且广(舍弃俭朴去空谈广德),舍后且先(舍弃求实的美德去接受沽名钓誉的赞许),死矣(这是没有出路的)。夫慈以战则胜(以慈爱之心用以征战则必胜),以守则固(守御阵地则固若金汤)。天将救之(天将救护谁),以慈卫之(必是以慈爱来卫护他)。

第六十八章

善为士者不武(善为领导者不须高大威武);善战者不怒(善于作战者不会轻易动怒);善胜敌者不与(善胜敌人者知道避敌锋芒);善用人者为之下(善用人才者态度平和谦下)。是谓不争之德(这就是所谓的不争之美德),是谓用人之力(这就是所谓的用人之智慧),是谓配天(这就是所谓的顺配于天道),古之极(它是自古以来最高的境界)。

第六十九章

用兵有言(用兵打仗有这样的说法):吾不敢为主(我不敢轻易成为主动进攻的一方),而为客(而宁可成为被迫反击的一方)。不敢进寸(不敢轻易向对方的阵地推进一寸),而退尺(而宁可将自己熟悉的阵地让出一尺)。是谓行无行(什么是所谓的行动无踪迹):攘无臂(要进击却不显露臂膀),执无兵(要杀敌却不显露兵器),扔无敌(要制服对方却象什么敌人也没有)。祸莫大于轻敌(灾祸的到来莫过于轻视敌人),轻敌几丧吾宝(轻视敌人几乎丧失我的斗志)。故抗兵相加(所以两军对峙实力相当时),哀者胜(哀兵必胜)。

第七十章

吾言甚易知(我知道自己在说什么),甚易行(也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天下莫能知(但天下人未必知道我在说什么),莫能行(更不知道我在做什么)。言有宗(我的言论是有源头的),事有君(我说的事也会得到验证的)。夫唯无知(但现在没有人能证明我的道理),是以不我知(所以才不知道我们的深浅)。知我者希(知道我们深浅的人是非常少的),则我者贵(像我们这样的得道之人则是难得可贵)。是以圣人(所以真正的圣人),被褐怀玉(外表淳朴而内心如玉)。

第七十一章

知不知(知道自己的盲点在那里),上(最聪明);不知知(不知自己的盲点在那里),病(这样就有缺点)。夫唯病病(正因为把盲点当作缺点),是以不病(才可以说他没有缺点)。圣人不病(圣明之人没有缺点),以其病病(是因为他们知道自己的盲点在那里),是以不病(所以说他们没有缺点)。

第七十二章

民不畏威(人民不再畏惧统治者的威胁),则大威至(那么统治者的危机就会来临)。无狭其所居(不要侵害人民生存的空间),无厌其所生(不要搅乱人民正常的生活)。夫唯不厌(惟有不引发人民厌恶),是以不厌(人民自然不会厌恶你)。是以圣人(因此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知自明却不自以为高瞻远瞩),自爱不自贵(自爱自尊却不自以为贵人一等)。故去彼取此(所以去除自见、自贵而取自知、自爱)。

第七十三章

勇于敢则杀(勇于违反天道的人则会招来杀身之祸),勇于不敢则活(勇于顺从自然的人则会活的潇洒自如)。此两者(这两种不同的勇敢),或利或害(一个有利一个有害)。天之所恶(天也有它所厌恶的),孰知其故(谁也不知这是什么缘故)?是以圣人犹难之(就是圣人也很难说明到底是什么原因)。天之道(天道的规律):不争而善胜(不与万物相争而善胜万物),不言而善应(不与万物言语而善应万物),不召而自来(不召万物而来而万物自来),单然而善谋(它宽缓自然但却善于筹划)。天网恢恢(天道就象一张巨大的网),疏而不失(虽然疏松但却不失一切)。

第七十四章

民不畏死(人民不怕死),奈何以死惧之(怎么还能以死亡来恐吓他们呢)?若使民常畏死(若使人民珍惜自己的生命),而为奇者(就应该对那些为非作歹者),吾得执而诛之(我把他们抓起来按照刑律杀头),孰敢(看谁还敢为非作歹)?常有司杀者杀(按正常程序应该由司杀者执行死刑),夫代司杀者杀(如果任何人都能代替司杀者执行死刑),是谓代大匠斫(这就好比外行人代替大木匠砍削木材)。夫代大匠斫者(外行人代替大木匠砍削木材),希有不伤手矣(则是很少有人不把自己的双手弄伤的)。

第七十五章

民之饥(民众之所以饥饿),以其上食税之多(是因为统治者的税赋过多),是以饥(因此民众才饥饿)。民之难治(民众之所以难以治理),以其上之有为(是因为统治者的妄为),是以难治(因此民众才难以治理)。民之轻死(民众之所以轻视死亡),以其上求生之厚(是因为统治者的生活奢侈),是以轻死(因此民众才轻视死亡)。夫唯无以生为者(只有不看重自己生命的人),是贤于贵生(才比过于看重自己生命的人贤明)。

第七十六章

人之生也柔弱(人体在生都是柔软的),其死也坚强(死了就会僵硬)。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万物草木在活着时也都是柔弱脆嫩的),其死也枯槁(当它们死了就干硬枯萎)。故坚强者死之徒(因此坚强是属于死亡的一类),柔弱者生之徒(柔弱是属于活着一类)。是以兵强则不胜(所以自视兵强而发动战争则不可能赢得胜利),木强则折(树木强硬则必然因为枯萎而被折断)。强大处下(强大的总是处于下降地位),柔弱处上(柔弱的才是处于上升地位)。

第七十七章

天之道(自然的法则),其犹张弓欤(不像怕断弦的满弓吗)?高者抑之(顶极的自然会抑制它),下者举之(弱势的自然会保举它);有余者损之(多余者必遭损伤),不足者补之(不足者必得补充)。天之道(自然之规律),损有余而补不足(损伤多余者而补充不足者)。人之道则不然(人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损伤不足的以奉献给有余的)。孰能有余以奉天下(谁能把多余的奉献给天下)?唯有道者(只有得道的人)。是以圣人(所以圣人),为而不恃(顺应自然而不恃才傲物),功成而不处(功成名就也不愿意养尊处优),其不欲见贤(他不希望别人称自己为圣贤)

第七十八章

天下莫柔弱于水(天下最柔弱的莫过于水),而攻坚强者(而攻坚克强的能力),莫之能胜(却没有能胜过水的)。其无以易之(其它任何东西都不能改变水的特性)。弱之胜强(弱小战胜强大),柔之胜刚(柔和战胜刚烈),天下莫不知(这是天下都知道的道理),莫能行(但却不按这个道理去做)。是以圣人云(所以圣人有这样的观点):受国之垢(能接受国中流言蜚语的侮辱),是谓社稷主(才是江山社稷真正的主人);受国不祥(能承受国家天灾人祸的打击),是为天下王(才是天下百姓心中的君王)。正言若反(正确的忠告好象是逆耳之言)。第七十九章和大怨必有余怨(和解大的仇怨必有余怨难消),安可以为善(怎么可能达到善始善终)?是以圣人执左契(因此圣人虽然执有有利的契约),而不责于人(但不会因此强迫人偿还)。故有德司契(所以有德之人只会用契约来明确责任),无德司彻(无德之人却利用契约来彻底击倒对方)。天道无亲(天道对万物都一视同仁而无亲无疏),常与善人(永远与按自然规律办事的人同行)。

第八十章

小邦寡民(未来是“小邦寡民”式的理想社会)。使有什伯人之器而不用(人们再也不用百十人共享一个器皿),使民重死而不远徙(人民珍惜自己的生命不用舍近求远)。虽有舟舆无所乘之(家家虽然有舟有车但大多都是摆设);虽有甲兵无所陈之(虽然能看见盔甲兵器却无陈列之处)。使民复结绳而用之(人民从结绳的启示中获得更高智慧)。甘其食(品尝着甘甜的佳肴),美其服(欣赏着美丽的服装),安其居(享受于安居的生活),乐其俗(陶醉于快乐的民俗)。邻邦相望(邻里之间相互观望),鸡犬之声相闻(鸡犬之声相互闻听),民至老死不相往来(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第八十一章

信言不美(真诚守信的言辞不一定美妙动听),美言不信(美妙动听的言辞不一定真诚守信)。善者不辩(善表自我观点的人不会急于申辩),辩者不善(急于申辩的人不善表达自我观点)。知者不博(明白大道规律的人不会自认渊博),博者不知(自认渊博的人不会明白大道规律)。圣人不积(圣人不会积累自己的财富),既以为人己愈有(尽全力帮助他人自己感觉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尽全力给予他人自己感觉愈多)。天之道(天道规律),利而不害(有利于万物而不妨害万物);圣人之道(圣人的准则),为而不争(为天下传道而永远无有所求)。

-----创作不易,如果对您有价值,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am/695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