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道德经 >> 道德经奥秘 >> 正文 >> 正文

道德经第一章天下纷乱,我辈当如何救世

来源:道德经 时间:2021/1/28
白癜风最好的专科医院 http://pf.39.net/bdfyy/

原文: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也,上礼为之而莫之应也。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

失道矣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也,而乱之首也。前识者,道之华也,而愚之首也。

是以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薄。居其实而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注释:

道:无,生万物

德:有,蓄万物,天地化育万物的功能

仁:亲,爱万物,由己而人的共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克制,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成全

义:宜,形万物,由内而外的修饰,舍身取义,存天理灭人欲,以伦理的根本原则为内在的行为规范

礼:履,克万物,有外而内的约束

前识:智,映万物,以古鉴今的探索,经验

忠:尽心于事

信:言语诚实

华:通“花”,与实相对表示方法和过程,实:目的和结果

薄:与厚相对,表示次要、表象,厚表示主要、本质

翻译:

上等的德没有主观的德的目的,所以有德;下等的德抱有主观的德的目的,反而没有德。

上等的德没有主观的目的,老百姓也不需要刻意抱有什么目的地生活;

上等的仁有主观的目的,希望老百姓相亲相爱,老百姓只要抱有一颗仁爱之心,也不需要刻意的去做什么;

上等的义有主观的目的,希望老百姓能够以伦理为指引自己行为的标准,老百姓只要按照伦理标准去行事就可以了;

上等的礼有主观的目的,希望老百姓能够按照一套等级秩序的规范互相约束,老百姓却表面一套背后一套,实际上就是把这套规范抛弃了。

这都是因为偏离了依道而行的状态。

偏离了道的原则就只好按照德的方向来治理天下,迷失了德的方向就只好用仁爱的精神来治理天下,失去了仁爱的精神就只好要求天下人能够遵循义的标准约束自己的言行,天下人都做不到自我约束的时候就只好制定一套等级秩序和规范让百姓相互监督相互约束。

礼这个东西,只是表面上做事尽心言语真实而已,实际上却是混乱的开始。

智这个东西,只是看上去很精巧华丽的用道的方法,实际上却是愚蠢的开始。

所以说成熟的男人会抓住本质的东西而不会止于肤浅的表面,会认清道的根本目的而不迷失在道的方法中。

所以德、仁、义、礼、智,都是道的外在表象和方法,而道的根本原则和目的才是我们要时刻认清和保持的。

评析:

这是道德经的第一章,也是整个道德经的引子。尹喜求老子为其著书,必然有其所求的方向。否则以老子的通天学识,对随便一个问题的回答都可以写成一本书。这就像一个初出茅庐的后生,向历经沧桑的老者请教人生经验时,必须要先抛出一个问题,老者才好对症下药给予正确的指引。那么尹喜希望老子为他解答的问题究竟是什么呢?通过对道德经全文的理解和这一章与道德经全篇的关系,我们可以得到想象的到当时尹喜向老子提出的问题:当今天下为什么越来越纷乱?老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我们要怎么做才能让天下重回太平?这几乎是当时所有心系天下的人都想搞清楚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给出的答案不同,所发展出来的学说体系和救世药方也就不一样。老子是第一位对这个问题提出了系统的回答的先哲,老子的答案也直接启发了后来的儒家、墨家、法家、兵家等百家争鸣的战国思想盛世,甚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进入中国的佛家。所以我们先来看看这一章,老子对于天下纷乱以及如何救世的回答。

起:

上德无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这一句通过描述一个现象,揭示了一个规律。天地化育万物,天地本身并没有主观的想要让万物繁盛,结果万物自然生长繁茂生生不息。君王想要让自己的天下繁荣昌盛,往往却适得其反。这是为什么呢?我们把天地作为一个整体的系统,万物作为这个大系统中的一部分。系统有三大要素:构成、连接、目标。天地这个大系统本身是没有目标的,它体现出来的目标是构成它的所有部分的目标所均衡出来的,所以最终体现出上天有好生之德这样的目标。君王作为天地之下的统治者,有自己主观的目标,并把这个目标施加到构成他的天下的子民身上,本质上这是父系统的目标剥夺子系统的目标,会导致子系统的发展偏离常态,最终引起系统的混乱无序和不稳定,反而无德。举个例子:一块合适的土地,不给它设定任何目标,经过一段时间后,就会形成一个自然健壮且稳定的生态系统。如果人为的给这个过程加以干预,无论是施肥除草、养殖捕杀还是选择性培育特定物种,最终都很难形成一个可以长期保持稳定的生态系统。

(图片:热带雨林,被称为地球之肺,生态圈中最稳定的组成系统,其面积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在地球上消失,而且以人类目前的技术水平依然无法恢复)

老子用这种现象揭示了一个规律:系统层面的控制越多,局部所受到的限制越多,系统就越容易偏离稳定的状态,最终失控。

阐释了这个规律之后,老子运用这个规律对君王治理天下的手段进行了复盘和总结。

承: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君王和百姓都没有刻意的去追求所谓更好的生活。这是君王对天下施展控制最少的一个境界,已经可以说是达到了天地之道的境界。在这个基础上,把主观控制的程度增加一级就会变成下德。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也:君王并没有刻意去让百姓活的更好,但是君王让百姓看到了自己生活优越的一面,百姓自己也想活的更久、更好。这样就会导致资源供给跟不上欲望需求的增长,让个体之间的资源竞争加剧,战争、掠杀等争夺方式开始普遍化,导致生灵涂炭,以至于失德。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君王开始对天下百姓施加管理和控制,就变成了仁。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君王希望百姓能够保持仁的精神,仁者爱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百姓只要保持仁的精神,就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互相残杀的恶性竞争。但是仁只是一种精神层面的熏陶和鼓舞,并没有什么强制性的、可操作性的东西让百姓去遵照,而是完全靠百姓自发的内心对仁的感悟行事。君王开始想对仁提出更为明确的指导以实现仁的效果。这样的在仁的基础上增加的更多的控制,就是义。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也:仁从良知层面引导百姓相亲相爱不要互相伤害,义从伦理层面让百姓去思考,如果大家不相亲相爱而是互相伤害最终会导致零和博弈双输境地。在伦理层面所推演总结出来的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原则,让百姓从理性层面意识到自己行为可能产生的后果,劲儿约束自己的言行,形成一个自发有序的社会状态。义者宜也,就是让百姓形成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的自我约束。但是总有些人管不住自己,目光短浅或保有侥幸心理,明知道不该做的还去做,该做的又不做,在一个义的社会中浑水摸鱼获取更多的好处,这样的人会越来越多。于是君王继续增加对天下的管理和控制,不能只寄希望于百姓自我约束,还要建立一套详细的等级秩序和行为规范让百姓们互相监督互相约束。这就是礼。上礼为之而莫之应也:德是天性层面的好生,仁是良知层面的恻隐和共情,义是伦理层面的理性认知和自我约束,礼是制度层面的行为规范和奖惩机制。但是即便制定了非常详细的礼制让大家遵守和互相约束,百姓却还是想方设法钻空子,表面一套背后一套,导致礼制形同虚设变成了繁文缛节却失去了最初的目的,莫之应也。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德、仁、义、礼,都不管用,最后连君王自己都放弃让百姓重归于道的想法,整个天下都偏离了道的方向,可不就天下大乱生灵涂炭了吗?这一段非常精炼深刻地揭示了德、仁、义、礼的本质以及演变次第。

转:

道是什么?道者,人之所蹈也。道是世间一切的根本原则,是天下万物应该遵循的发展规律,是人最应该走的那条路。失道矣而后德:天下百姓走着走着就迷路了,这时候就用德来提醒百姓好好过日子;失德而后仁:大家都想过好日子导致竞争残酷了,这时候又得用仁来唤醒人们心中的良知;失仁而后义:良知抵挡不了贪欲的时候,就需要让百姓认识到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之间、个体利益和整体利益之间的伦理规则,用大义来自我约束;失义而后礼:自我约束不管用,占便宜的人越来越多,就需要有详细的等级秩序和行为规范的礼制来让百姓互相监督和互相约束。这一段强调无论是德还是仁、义、礼都是为了让天下百姓能够合道而行,不偏离、不迷失。道方向,合道是目的,德、仁、义、礼都是纠偏的手段,是用来管理天下百姓的方法。随着历史的发展,人类智慧的进步和欲望的增长,管理方法越来越多,越来越精细,越来越巧妙。但是对系统的管理和控制越多,系统的自组织程度和稳定程度越差,也就越容易崩溃。夫礼者,忠信之泊也,而乱之首也:礼制看上去精细巧妙,但任何制度都有漏洞,重赏之下除了有勇夫,还有虚假(庄子嘲笑儒家之多在于此);棍棒之下除了有良民,还有暴徒(法家所为人不齿也在于此)。前识者,道之华也,而愚之首也:理性的认知看上去像鲜花一样美丽正确,但却只是为了让百姓合道的方法而不是根本目的。不能为了知识而知识,结果迷失在知识中(名家白马非马之辩就落入此窠臼)。

合:

是以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薄,居其实而不居其华:要看清楚哪些是目的,哪些是手段;哪些是本质,哪些是表象。故去彼取此:德、仁、义、礼,都是手段、都是表象,只有道是目的、是本质,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根本所在。道德经这一章,通过四个部分,起承转合,揭示了天下纷乱的缘由、过程、发展,并给出了最直接的救世良方:万般烦恼事,一道可破之!

延伸思考:

礼制也不管用了,道还没有找回来,还有什么办法吗?失礼而后法?如果连法治也不起作用了,还有什么办法能够让世界重归和谐呢?

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失礼而后法,这个过程可逆吗?有终点吗?适用于天下这样的宏观系统,也适用于企业这样的微观系统吗?

当今世界处于一个什么阶段?道、德、仁、义、礼、法的作用和局限是什么?以民主法治+市场经济为主导的世界秩序走到今天已经显露出失败的端倪,华夏文明对于世界秩序的贡献将会体现在哪些方面?

人类从原子世界向数字世界迈进,从碳基文明向硅基文明迈进,这是人类历史的重大转折点,也是人类文明从量变引发质变的临界点。进入新的世界、新的文明、新的生活方式之后,道还是原来的道吗?人们要如何把握未来发展的趋势和脉络以避免陷入灾难性的处境?

持续更新……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am/71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