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原文·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
·学词语·
已:动词,停止。
揣:捶打,敲打。
莫:代词,“没有谁”的意思。
·释文意·
执持盈满,不如适时停止;显露锋芒,锐势难以保持长久。金玉满堂,无法守藏;如果富贵到了骄横的程度,那是自己留下了祸根。一件事情做的圆满了,就要含藏收敛,这是符合自然规律的道理。·识汉字·
·退·
“退”是一个会意字,本义为向后移动,与“进”相对,引申为“离开”“送还,撤销”“脱落”等义。还引申为“和柔的样子”“迟缓,畏缩”。“退”也是姓氏之一。
·退·
退,甲骨文=(豆,食器)+(止,脚,表示走开),造字本义:餐毕下桌离席。金文将甲骨文加"彳"(行走)、加"止"(脚),强调离开。·词中字·
·以退为进·
汉·扬雄《法言·君子》:“昔乎颜渊以退为进,天下鲜俪焉。”本指以谦让取得德行的进步,后指以退让的姿态作为进取的手段。
·进思尽忠,退思补过·
《左传·宣公十二年》:“林父之事君也,进思尽忠,退思补过,社稷之卫也,若之何杀之?”在朝廷做官,就忠心耿耿报效君主;辞官隐退时,就反省自己,以弥补过失。
·进本退末·
西汉·桓宽《盐铁论·本议》:“愿罢盐铁酒榷均输,所以进本退末,广利农业便也。”本:根本;末:枝节。指重视根本、主要的东西,抑制直接、次要的。
·字中悟·
“求阙斋”,是曾国藩于道光二十五年时自署书斋之名。他认为,“一损一益者,自然之理也。物生而有嗜欲,好盈而忘阙”。为防盈戒满,“凡外至之荣,耳目百体之耆,皆使留其阙陷”,故以“求阙”名其斋。此书斋享誉于晚清政坛和文坛。
“求阙”成就了曾国藩,明“退”,或许是最大的智慧。
孔子对春秋时卫国大夫宁武子给予过这样的评价:“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意思是说宁武子在政治清明的卫文公时期直言敢谏,很有作为,表现出大智慧;而在政治黑暗混乱的卫成公时期为保全自己而装愚守拙。宁武子在太平时代的智,人们容易做到;但在混浊之世的愚,却让我们难以企及。在孔子看来,“愚不可及”是一种常人难以企及的境界和修养。处处锋芒毕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范蠡助勾践雪会稽之耻,灭吴兴越,后远离越国,泛舟江湖,化名在宋国经商而成巨富,三次散尽家财,帮助世人。后人赞誉范蠡:“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被尊称为“商圣”。
范蠡在越国有难之时懂得“进”的道理,在功成名就的时候更知道“退”的智慧。范蠡的退,是看清了越王“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担心有“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下场而有的远见卓识。文种的被杀证实了范蠡的正确。
唐代大文学家韩昌黎先生,名“愈”,“愈”者,进也;字“退之”,是因为他懂得欲进之必先退之的道理。他自己说:“众人之进,未始不为退也。”韩愈一生以退为愈。他临虎穴而不畏斧钺,斥佛骨而捋龙须,勇冠三军,忠犯人主,大是大非上愈之进之,何尝退之?潮州之贬,却一反“不避诛死”之态,上疏反复陈词,示哀罪己,“戚戚怨嗟”、“忧惶惭悸”,表现出“庸人”之状,这正是韩愈的“退之”策略。正是这样的策略,让皇帝“感悔,欲复用之,持示宰相曰:‘愈前所论,是大爱朕。’”
韩愈的“退”,是一种不失原则的暂时妥协,是为自己积蓄能量,寻找机会。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即是如此。大是大非上坚持底线,细枝末节处适当妥协,将矛盾化解于无形,这样的“退”是艺术。
宋太祖赵匡胤黄袍加身,“杯酒释兵权”之所以能成功,也是源于老部下们懂得如果不退隐,必将大祸临头的道理。于是上书称病,解甲归田,既成全了太祖,又可让自己安享晚年。大臣们的“退”,并非消极,也并非懦弱,而是有利于问题解决的一种态度,是让太祖让大宋寻找更坚固立足点的大格局。
唐末五代浙江奉化岳林寺有一位叫契此的僧人,他头大腹鼓,出语无定,寝卧随处,杖荷布袋,四处化缘,人称“布袋和尚”。他有一首有名的《插秧歌》:“手捏青苗种福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成稻(道),后退原来是向前。”这首《插秧歌》浅白平易,却饱蕴禅机,形象而深刻地阐明了退与进的关系。农民插秧看似后退,实则在前进,正是在不断的后退中,才有一方方绿意,一片片希望。
有一幅茶联:“先苦后香,茶味半尝知进退;上冲下落,人生一笑对沉浮。”懂得进退,笑对沉浮,抛去重负,进自欣欣,退亦淡淡,是豁达的品性,是通透的智慧。
“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身居低处,自然引川入海;志在高远,方能举重若轻。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am/81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