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道德经 >> 道德经奥秘 >> 正文 >> 正文

道德经middot第六十三章

来源:道德经 时间:2021/5/10
中科白癜风医院爱心捐助 http://baidianfeng.39.net/bdfby/yqyy/

公司发展目标:

逐步成长为“区域一流、国内知名”的综合性检测机构。

《道德经·第六十三章》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意思是:“做那些别人还没觉察到就该做的工作,办那些还没发生事故之前就该办的事,体味那些没有散发出气味之前的气味。要把小的征兆当成大事,把少的征兆当成多的后果。用恩德对待他人的怨恨。解决难事要从还容易解决时去谋划,做大事要从细小处做起。天下的难事都是从容易的时候发展起来的,天下的大事都是从细小的地方一步步形成的。因此圣人始终不直接去做大事,所以能够成就大的功业。轻易许诺肯定难以兑现,把事看得太容易肯定会遇到太多的困难。因此圣人要把它看得困难一些,所以最终不会遇到困难。”

平淡处事的一流人才

“为无为,事无事”,这是说,一个人看起来没有做什么事情,可是一切事情无形中都做好了。这是讲第一流的人才,第一流的能力,也是真正的领导哲学。下面加一句“味无味”,世界上真正好的味道,就是没有味道的味道,没有味道是什么味道?就是本来的真味,淡味,那是包含一切味道的。世界上的烹饪术,大家都承认中国的最高明,一般外国人对中国菜的评价,第一是广东菜,第二是湖南菜,第三是四川菜,等而下之是淮扬菜、北方菜、上海菜等。这种评论是很不了解中国的烹饪。真正好的中国菜,无论标榜什么地方味道,最好的都是“味无味”,只是本味。青菜就是青菜的味道,豆腐就是豆腐的味道;红烧豆腐,不是豆腐的味道,那是红烧的味道。所以,一个高手做菜,是能做好最难做的本味。有一个学者朋友,也做过校长,大家都晓得他会做菜,但他不轻易为人做菜。临时到他那里,他只好自己动手了。随便一个蛋放上一点盐巴,东一下西一下地炒,味道就好吃得很。那是靠火候,就有很好的本味。中国人讲交朋友,“君子之交淡如水”,好朋友不是酒肉朋友,不是天天来往,平常很平淡。但这并不是说冷漠无情;朋友碰到困难,或生病之类的事,他就来了。平常无所谓,也许眼睛看看就算打招呼了,可是有真热情。这就是我们中国人所谓的“淡如水”,友情淡得像水一样。大家都喝过水,试问水有没有味道?粗心大意的人一定说水没有味道,那就错了。水是有味道的,什么味道?“淡味”,也就是“无味”。老子上面讲了“为无为,事无事”,我们容易懂,但后面为什么加一句“味无味”呢?难道老子教我们当厨师吗?这句话,其实也就是解释上面二句,说明真正的人生,对于顶天立地的事业,都是在淡然无味的形态中完成的。这个淡然无味,往往是可以成就事业,它的精神永远是亘古长存的。

以德报怨的问题

老子始终是主张道德的,与人有仇,对人怨恨,不是采取报复的态度,也不是容忍,是更高一点的大慈悲的态度,就是“报怨以德”,以道德来报怨。

孔子是主张“以直报怨”的直道而行,你打我一拳,我踢你一腿总可以吧!你打我一个耳光,我原谅你吐一口唾沫还你总可以吧!你打我,我当然不痛快,我当然还你一个颜色,这是孔孟儒家的思想。道家的思想不然,是“报怨以德”。这只是容忍的态度而已。老子与佛家的思想是大慈悲,以仁慈去感化对方。

大事不难,小事不易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这十个字的两句话,又是一副对联,天下最困难的事,对于真有智慧的人来讲,处理时“于其易”,会找到事情的关键点,处理起来就很容易。

“为大于其细”,一件伟大的成就,是从小地方做起的;最伟大的建筑,是从一颗颗沙石堆积起来的。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我们经常引用曾国藩的话“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因为曾国藩深懂老子的道理,深懂道家。也有的人说只看大处,不必斤斤于小处;当然做事不能斤斤计较于小的地方,要顾全大局。但小处也要注意到,因为“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很小的、不相干的事,常常会产生大批漏。

李清照的词——“乍暖还寒时节,最难将息”,“将息”就是保养。这是春天写的一首词,到了秋天可改为“忽冷还热时候,最难将息”李清照就是写“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的那位小姐。可是“乍暖还寒时节,最难将息”这两句,是很好的人生修养哲学。

所以人生要想成功一件事情,没有任何一点小事可以马虎的。

欧阳修有两句名言,我经常上课时引用。他说:“祸患常积于忽微”,大祸经常出在小地方,很不注意到的地方。那些毫不相干的小毛病累积起来,就成为大毛病。还有一句,“智勇多困于所溺”,一个人有智慧,有学问,有大勇,可是他有时一点都用不出来,因为你有所溺爱,就会有偏向。甚至情绪上的一点偏向,习惯上的一点偏向,就把你蒙蔽了,你的智慧判断就错误了。这是“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的道理,所以“大事必作于细”,也就是这个道理。

“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一个真正的圣人,不吹大牛,不说大话,不狂妄,只是小心谨慎。关于这一点,有人拿历史上的两个人物说明一个做人的道理——“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瑞大事不糊涂”。诸葛亮一辈子的长处,成功要点,就是小心谨慎。吕端是宋朝的一个名臣,大宰相,在历史上这两个人物的处事态度,构成一副很好的对子。吕瑞这个人平常看起来糊里糊涂,马马虎虎,但是他不是真马虎,他是大智若愚,是真精明假糊涂。他处理大事一点都不糊涂,他说:“我小事马虎,大事不糊涂。”那是自吹的话,真能够对大事不糊涂的人,小事一样看得清楚。就像一个人眼睛很亮的时候,一眼看出去,整个的场面统统都看清楚了,小地方也都看到了。

谁是轻诺寡信的人

“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这是老子把人世间的经验累积起来,告诉我们,一个轻诺的人必定寡信。我经常告诫年轻的同学们,不可随便答应别人的请托。有人托你上街代买一块豆腐,另有个人托你带一包盐巴和糖,你都说可以,结果回来时都忘了,反而害得人菜炒不成,咖啡喝不成,误了别人的事。随便允诺所请则难守信。换句话说,观察一个人,如果是轻诺者,此人多半寡信。

季布,历史上写这个人“重然诺”,就是很重视承诺,你要求他一件事,他不轻易答应,只要答应就一定做到。这种任侠使气的作风演变成后来的帮会流传。

司马迁在《史记》上写的《刺客列传》,只举了荆轲这一个人的例子,其实历史上还有很多这样的事例。有人对于人家对自己的好处都不理,等到最后自己老母亲死了才对那人说,你一直对我好,我几十年都记得,为什么不理?因为还有母亲在,现在母亲过世了,我已无牵挂,现在我这条命也是你的,这叫做“重然诺”。所以为人之道,不可轻诺而寡信。人生在世,常想做很多事,帮很多人,结果一样都办不成,因为自己没有那么多的精力,没有那么多的时间。

“多易必多难”,把天下事看得太容易了,认为天下事不难,最后,你所遭遇的困难更重。天下事没有一件是容易的,都不可以随便,连对自己都不能轻诺。有些人年轻的时候想做大丈夫,救这个国家,劝他慢慢来,先救自己,有能力再扩而充之;否则自己都救不了,随便吹大牛,就是轻诺。

今天一位在国外教学回来的人感慨地说:“我们从小读书到现在,读了一辈子书,又做几十年事,对于父母所给予恩惠的这笔账,一毛钱也没有还过。”他所说的一毛钱,当然不是完全指的金钱,是说一件事情都没有做好,正如《红楼梦》贾宝玉对自己的描述,“负父母养育之恩,违师友规训之德”。许多人,甚至几乎所有的人,活了几十年都还在这两句话中,违背了老师朋友们所规训的道德,一无所成。我们年轻人都应立志,结果,几十年都没有做到自己所立的志向,这也是轻诺。所以,人生要了解,天下事没有一件是容易的。

“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因为重视天下事;他不但不轻视天下事,也不轻视天下任何人。因此,才不会有困难,才能成其为圣人!

这第六十三章讲困难与容易的问题,归结起来,这一章是解释上经第十三章的原理。老子真正告诉我们的,是天下无难事,但是,要大智慧去找出容易的关键,否则都是难事,没有一件事是容易的。

《道德经·第六十四章》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pan4声),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局面安定时容易保持和维护,事变没有出现恶化迹象时容易谋化处理;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

“未兆”,就是“兆头”之前。我们可以引用两句古诗:“山雨欲来风满楼”,“万木无声知雨来”,这比气象台还要灵验。夏天雷雨要来之前,高楼上的风先来,接着就是雨了,风先雨而来,这是“兆头”。什么叫“未兆”呢?就是当兆头一点影子都没有时,也就是“万木无声”的时候。夏天站在高楼上,极目所视,各马路上的树木连树叶也没有一片动的,那股闷气太闷了,地球的气向上蒸,慢慢碰到冷气流,当然会下雨。如果夏天登山或者在野外健行,忽然碰到很闷热的天气,树叶子动都不动,那要晓得,后面马上来的是一阵大雨,这就是“万木无声知雨来”。

事物脆弱时容易消解;事物细微时容易散失;处理事情要在它尚未发生问题以前就处理妥当;管理团队,要在祸乱没有产生以前就早做准备。合抱的大树,生长于细小的萌芽;九层的高台,筑起于每一堆泥土;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走出来的。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一个人太懂得有所作为,反而会失败。为什么呢?孟子也讲过“拔苗助长”的故事,说有个人种田,种下以后,天天去看,感觉不到禾苗在长,心里很急,干脆帮忙把禾苗拔高一点。被他这样一拔,结果稻子都死掉了,这是说有所作为反而失败的道理。必须要慢慢地等待,成功不是偶然的,有时要分秒必争,有时则是分秒不可争。必争者是我们人自己分秒都要努力;不可争者,因为时光是有规律的,要分秒都到了才可以。不要早晨起来就希望天黑,这是不可能的,太阳的躔度是一点一滴慢慢来的。

如果忽略时间与空间的因素,非要立刻做到某种程度不可,结果只有“失之”了。这是因为有为而失败,不是“为无为”,所以是“执者失之”。

“执者失之”,抓得太紧也是错的,“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这是告诉我们人生大哲学,也是做人做事的一个大原则。他说我们上古圣人有道之士,懂得了这个原则,“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所以圣人是处“无为”之道。什么是无为之道?就是“为无为”。千万把握这个重点,否则很容易误认“无为”等于什么都不管。我们这一代,很多讲哲学的人,解释老子“无为”就是万事不管,这种解释影响了这一代青年,使他们走上错误之途,那是可叹的事。圣人因为懂得无为之理,不积极求有所为,所以他不败。

“无执故无失”,因为知道宇宙万事万物随时都在变化,所以圣人不固执成见,而是随时应变、通变。人事更是随时都在变,每一刹那都在变易之中,最重要的是知道应变;应变还不行,要通变,配合变去变,这就是“为无为”。圣人因为能“无执”,能应变、通变,不执着,所以,他不会失败。

一般人做事“常于几成而败之”,快到成功的时候失败了,这是“几成而败之”。做一件事情,无论小事或大事,快要成功时就是最危险的时候。因为快成功会使自己昏了头,一高兴,眼前的成功反而成为“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首已百年身”。纵然不死,却要再重新开始了。所以说一般人多半是“几成而败之”,在几乎快要成功的时候反而失败了。

但是,要注意“几”字,再进一步做更深一层的讲,成败都有它的先机,有它的关键。先机是什么?是“未兆易谋”那个兆头。一件事情的成败,常有些前后相关的现象,当你动作的时候,它已经有现象了,自己没有智慧看不出来;如能把握那个“机”,就不至于失败。所以,一般的人们“几成而败之”,是因为把坏的机看成成功的机,自己看不清楚,结果失败了。这是进一步解释“几”的道理。

老子再告诉我们“慎终如始”,青年同学们对这几个字要好好记在脑海里,这是一生成功的大原则。就是不忘初心,他告诉我们,到了成功的时候,你要保持开始时的那个态度,那个本色。

“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不被物质的东西所迷惑。

“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真正有道之土,便“复众人之所过”,不做得过分,也就是最平凡。真正的学问是了解了这个道理,修养到这个境界。

“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道”的境界到达这个地方,与物理世界万物一样,“万物”是“自得天机自长成”的,自然的成就,自然的衰败,自然的生生不息,不加一点造作,不加一点人为。修道做学问修养,能够了解了这个原理,到了这个境界,就是“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曾国藩与容闳

很多人还记得小学语文课本中詹天佑修建京张铁路的故事,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am/84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