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王彻
记录:黄佳编写:李林蔚
图片:网络
我们今天看到的是《老子》的第二代、第三代通行本,第一代《老子》的古本,甚至年以前的古人都没有见过,传说中的老子直到年郭店楚简出土,我们才看到了《老子》的原貌,只有多字(是不是全本有争议),后来有了第二个老子。
两个老子,两个年代
从历史的发展来说,中国文化的开创者是孔子,在这之后产生了很多的区分。首先,在思想史、文化史上,紧随着儒家建立的半个世纪内,思潮开始萌发:先是墨家,然后是道家,墨家和道家起来之后,儒家就衰落下去了;等到孟子时,儒家又起来了,到了孟子的时代,就开始百家争鸣,如,农家、阴阳家(后来被粗略的划分为道家)、医家、名家(当年的逻辑学)、兵家、法家(在诸子百家中势力最强大)。
我们看到的第一个老子,郭店楚简的大概的年代,是在战国中期以前,中期的时间点差不多就是庄子、孟子那个年代。孔子的下一代是曾子,曾子的下一代是墨子,墨子和子思差不多一个时段,墨子和孔子之间,差了大约半个世纪,墨子起来之后,很快不到二十年道家就真正兴起了,我们都说道家是老子《道德经》开创,但真正的历史上,道家的创始人是杨朱。
老子真有其人,而且他的文本从和杨朱的文本对比来看,肯定是杨朱学老子。顺便看一下后世,《太乙金华宗旨》作为全真教的根本经典,它就是道教这个体系抛弃了自己从老子那个源头来的“阴”立场。道教内部是有完全不同的发展道路的,并不完全遵循《道德经》。道教非道家。
第一个老子的时间点决定了他的思想倾向于春秋,小国寡民不是一种理想设定,那就是春秋以前中国人的一种生活方式,那时候虽然也有几个大国,但更主要的都是小国。大国不是从秦始皇统一开始的,从战国已经开始了。
第二个老子,他的时间点一定在孟子之后。第二个老子,真正的道家的集大成者,他的那个年代应该是在屈原死、庄子死之后,他整理老子文本的时间节点是在道家已经发展非常成熟之后。因为庄子代表道家的成熟,他很有可能在阴阳家已经建立起来的时间节点之上,建立了老子的新的系统,也就是后来我们看到的老子五千言八十一章的系统。
从这个角度知道《老子》一本书是出自两代人,两个不同的时代,两种完全不同的世界观、生活框架。这解释了为什么老子很多内容是自相矛盾的,在春秋末战国初,法家兵家还没成为主流,打仗不会死很多人,第一代老子的时候他就还能像孔子那样比较温柔,和儒家也没什么冲突;但等到了晚期,有了孟子这样的人物,儒家已经变成,我要是不怼你,就好像活不下去了,所以我们看到“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从“失义而后礼”这个角度,它的时间点可以晚到荀子时代了。那时候整个先秦都快结束了,战国末期,从这样的理论线索,第二代老子肯定在战国中晚期和秦始皇建国之前,因为它还没有大一统时代相关的想法。
我们想要理解战国晚期,我们要知道《芈月传》给我们讲的虚假的故事真实的一面,不管我们今天如何看待爱情,整个古典史官包括当代的对于爱情看法里自动的背后的集体无意识,爱情的现象是一个矮化女性的心理动力,有了像芈月(宣太后)这样伟大的女人的时代背景,那才是诸子百家争鸣的时代背景,也才是老子成书的时代背景,我们理解老子的时候你得有一个代入感。
史官很重要,孔子是一个贵族,史官一定得是贵族。第一个老子是楚国的王室,像屈原一样,从史料研究,老子肯定是楚国人,道家的传统就是楚文化(至少是由于王子朝之乱,老子开创了楚文化)。他是个史官,楚国的史官是古老的巫史传统,既是史官又是巫师,第一个老子是王族,他是作为一个王室的史官谈了《道德经》。
先秦诸子就是我们中华文明的诸父姓,各个子都是各个符号父亲,涉及到谁最重要,谁最有资格代表华夏,相对来说,《道德经》比《论语》,老子比孔子设教,更有代表性。
中国文化事实上是,以孔子为代表的齐鲁中原文化和楚国的道家文化为主。道家隐藏的不知道是谁的老子,以及庄子为代表,两个文化体系的碰撞才有了整个先秦时代我们中国人的思想名胜。阴阳为本,儒家的代表阳,后面衍生了墨家,道家代表阴,衍生出了兵家、法家、阴阳家。诸父姓属于贵族范围,在古典的时代框架下,平民什么都不是,贵族阶层代表了先秦时代文化的主体。
孔子是殷商王室贵族,他谈圣人谈的就是他的家事。同样,中古以前,道教把《道德经》当成修炼内丹术之前,它就是帝王之学,学好与否意味着是否可以当好帝王与诸侯。它是诸父姓中的父姓,是父中之父。我们去看它的内容谈的都是母亲与婴儿,才能看到我们中华文明在起点上与西方的截然不同。
大老子,第一个我,以史言君
第一大要点:看《道德经》从“我”出发
从一个史官去言君王,是从圣人的角度。这涉及到老子《道德经》的两个文本,93年出土的古本《老子》,里面是一部分老子。从两个老子的对比来看,风格有差异,第二个老子有很多哲学性的建构,第一个老子更多是比较坦然,像唠家常,可能在和当时楚国帝王讲,像是在教徒弟般的话语。
你想把道德经用在自己身上时,你得能场景化有代入感。例如,“信不足,安有不信。”(1老子)说的较平实,君王或贵族的信用不足,怎么能埋怨臣民是否不守信用?2老子就会有屈原式的文风,如“太上,不知有之”(2)有更多的否定性,“太上,不知有之……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2),细细读来,语气不同,2老子文笔更好,力量更强,情感更丰沛。第二代老子《道德经》的定本继承了《楚辞》歌赋的文风。
《道德经》有两个“我”,它里面的老子把“我”想说相当于圣人说,这个“我”,代表道家以及后来道教传统中,类似于婴儿的状态,天上天下唯我独尊。从古本老子开始就带有婴儿的味道,当时叫赤子,它很自恋,是道家道教很统一的范儿。这和儒家不同,道家本来是彻底的反原父,反皇帝的立场,但是它理论中隐藏的自恋却产生了后来中国大一统原父的模式,无法被制约的体制,这是道家的一个悖论。
二老子,第二个我,
屈原的道家镜像
《楚辞》里的文笔你看上几篇再对比《道德经》,就能感受出来,从语文学的互文上,在《道德经》里,能明显看到和屈原《渔父》的关系。
“20绝学无忧,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美与丑),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美丑善恶在老子《道德经》里是互文,是套在一起的观念,老子最重要的特征是道德的相对论,善恶问题类似于美丑问题,没有善恶。
第二代老子立场明确的认为,美丑善恶是连在一起的观念,从母子关系来看《道德经》还会有更进一步的理解。正因为善恶美丑的相对论,才有了后来君王体制下,君王说了算,善恶是非他定,大家都没规矩了,大明朝怎么亡的?在精神上来看,儒家士大夫集团最基本的底线,已经无法维持了。《道德经》相当于中华文化真正的源头。
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老子的话,就是针锋相对屈原《渔父》。第二个老子,个人的观点,他是屈原的镜像,内在的愤青品质和屈原一样,但他又是在道家氛围中,《道德经》“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似鄙。我独(欲)异于人,而贵食母。”
《道德经》的作者并不是说自己很幸福、圆满、完美,他和我们一样情感丰富,但他追求的方向大不相同,他的欲望首先是,我和别人不一样,(这点和屈原一致),但和屈原不一样的是,你们爱怎么和我无关,我就这样,可参照后来的陶渊明,他也很惨,但坚定的做出了人生另外一种选择,道家式的人生选择。这也是《道德经》的第二个老子给我们的背景,精华所在。
“42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为什么会有数字?很可能是第二个老子在接受了邹衍的影响之后所设立。
这句话历史上有很多种理解方法,从偏心理学化的理解,二是阴阳,但在《道德经》文本的内部,是母子。
从我一家之言,这个不可描述的道,得给它一个相对确定的东西去体会它,基本象征是水,“道生一”,“一”是原始的象征——水;水生出母子二元,“二”是母子之间的互动;“三”,母子间的互动产生别的,别的不一定是什么,互动之外在现实中总会有别的,从学派的角度,总有一个第三者,可以是儒家,墨家,法家等。
《道德经》讲无为,柔弱,算得上是母子生出来的,按照正常逻辑,父母生子,《道德经》里是母子生出别的,是对外界的对应,可以是柔弱,无为等。“三”也是套在一起的“二”,无为柔弱对应的是我们必须要承受像母一样的东西——天道。
老子的基本观点是,面对天道,我们永远是渺小的,之所以柔弱胜刚强,因为刚强都是装的,转瞬即逝,只有如水一般,尽量去接受这个世界有很多东西永远超越于我们,那才是本质。我们人类社会文明主流的趋势是,我们要增强控制,增加欲望边界,我们想要什么就能实现什么。
道家的思想从根上就处于相反的角度,和精神分析关系很大,就是实在界的角度。老子始终把“三”对应为世界的天道,这个世界运行我们是无能为力的,我们在此基础上看看能如何?无为、柔弱都是从这个起点而来。
“57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这对应一,二,三:一曰慈,母的角度;二,子的角度;三是母子对应的别的角度。
(上篇·完)
《道德经》,两个老子的母子心
课程视频已上传B站: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am/84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