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道德经 >> 道德经奥秘 >> 正文 >> 正文

从黑格尔看中医思维3

来源:道德经 时间:2021/5/27
医治白癜风的专家 http://www.tlmymy.com/m/
如同中文和英语一样,一个人不可能把英文和中文夹杂着说;要么使用中文说话,要么用英文把中文的意思表达出来。皮穿支和穴位也是如此,要么用皮穿支表达西医的术语,要么用穴位表达中医的内容。因此就涉及到中医的理解思维。大部分西医人不可能再去学一门中医,只能使用某种方式来挖掘中医内丰富的内容。西医既然不可能用中医进行母语式思考,但是想一个办法去把中医所说的事,用现代汉语(英文)表达出来,然后就可以继续使用西方医学的范式,把中医研究推进下去。这样一来,虽然技术操作上不会有中医的思维,也不用费那么大力气背诵内经和伤寒,但是可以开中药、扎针灸,同时还能帮助解决中医思维内存在很多争议,还能够更好的培训中医年轻人。这样客观上要求一个两种思维转换的格式,这个格式的前提就是语言和思维。事实上,我想这个问题很长时间了,最近越发断定用黑格尔小逻辑的模式来看中医的思维是一个最佳的、也绕不过去的模式。因此,我决定一字一句的读一遍“小逻辑”,尽可能的让读者看清西方思维逻辑和中医思维逻辑的区别。黑格尔的哲学地位很高,而且很晦涩难懂。黑格尔是把思想作为一个“概念”从头开始一点点的构建,这样一来非常“逻辑”,但也非常啰嗦。好处是是也没有必要把小逻辑搞的那么清晰。只要把他对思维的深刻认识挖掘出来就可以,只需要把它与中医思维对比起来就可以。因此,我不是一个哲学家,依旧可以解读。比如上文,从黑格尔看中医逻辑使用了“圆圈”这个词语,为什么黑格尔选中这个词,而不是使用其他的词,如范畴、概念、世界、边界等等。圆圈,就是一个圆形线,可以弯曲和扭转;而且中间和外在都是空。可以闭环也可以开放,柔软可辨,只要线段存在,可以任意组合形成小圆圈,圈中套圈,所以黑才说无数圆圈;而且无意识中用了一个“空”的概念。空是道德经的主要思想,也是各个文化中共同的思想,表示无的数字0使用的是圆圈,最无语义的元音“欧”字母是0,比如“啊”这个元音,自然带着一种惊讶或者反馈。因此,0或者圆圈所映射出来的有无关系,被各个思维当中都有意无意使用。至于圆圈,是否在黑的文章中可以被其他词语替代,或者更深的含义,我觉得没有必要思考。第一个是确实难以替代,第二个是即使存在更深的含义,想到了,悟到了,但是只要说出来就失去了所悟到的意义。悟和道一样,有时候会是一个闪念,无法用语言说清。十一黑20-23思维与感觉、直观、想象、欲望、意志等词汇难以划清界限。最主要是三个词的界限清晰就可以了:感觉、表象、与思想。感觉是身体之外的个别东西,但具有普遍性、联系性。表象是以感觉为内容,但是这种内容是被设定为在我之内,“我”的思维参与了,因此有自我意识的思维。表象进一步由思维(哲学)变成思想。普遍性是任何内容所必具的,但表象的特性,必须是一种个别性。以“上帝是世界的造物主,是全知的,万能的”这句话为例,全知、万能这两个词,因为“上帝”这个词连缀在一起,它们之间是相互外在的,但是他们给人的感觉是普遍存在的、可以联系到很多事物上的。(下边就比较烧脑了。烧脑不是目的,黑格尔的目的是把一切范畴都纳入到规定之中。所以,读者不喜欢可以略去)思想是思想的自身又是思想的对方,思想统摄其对方,绝不让对方逃出其范围。语言是思维的产物,所以所说出的语言,都是具有普遍性的。但是我自己的语言,有属于我个人的特殊性。语言是交流所用的,又必须有共同的意谓,所以我不可能仅仅表达出特殊性。当我说“我”时,我的意思是指这个排斥一切别的事物的“我”,但是我所说的“我”,亦即是每一个排斥一切别的事物的“我”。“我”是一个自在自为的普遍性,也是共同性。一切别的人都和我共同地有“我”。“我”从我的表象、情感,从每一个人心理状态以及从每一人的性情、才能和经验的特殊性里抽离出来,在这个意义下,我是一个抽象的自由的主体。与此同时,“我”同时也在我的一切表象、情感、意识状态等之内,即我是一个客体。(读后感:我思故我在,这个思并不是没有对象的思考,而是“思考“我””;意思就是:作为主体的我,思考着作为客体的我,进一步的作为主体的我意识到这一个“主我思客我”思维过程,如是循环,所以我才存在。)因此,思维可以表示人的真实本性,为划分人与禽兽的区别的关键。因此,思维是一种主观的活动,也是一种客观活动,无论是主观还是客观,都可以细密研究,揭示其规律与规则。可以从经验中得来。亚里士多德是这一个派别的创始人。在思维的复杂的内容划分出属于思维本身的vs属于思维的抽象作用的。亚氏把抽象作用的相互联系,特别突出起来加以规定。亚里士多德的形式逻辑也有人叫做工具逻辑。。这种形式逻辑可以使人头脑清楚,可以教人练习集中思想,练习作抽象的思考。而在日常的意识里,我们所应付的大都是些混淆错综的感觉的表象。但是在作抽象思考时,我们必须集中精神于一点,借以养成一种从事于考察内心活动的习惯。思维内包含着对自身思维,因此思维所用概念本身就是思维的产物,因此概念就包含有事情的价值,亦即本质、内在实质、真理。所有对象(事实、性质、事变,以及真实性,内在性,本质、实质)都不是直接地呈现在意识的前面。由于人类存在一个发展历史,对象最初外貌也不是呈现在意识面前的那个样子。因此,必须对对象进行反思。例如,儿童首先须学习把形容词和实物名词联接起来。他必须注意区别词语的异同。他必须紧记一条语法规则,并应用。规则是普遍性,而应用就是特殊性。反复练习语言,就是一个反思过程。我们观察雷和电,但人们对于单纯表面上的感觉,总是不能满意,而是要进一步把握雷电的本质。这也是一个反思。反思过程可以描述为:存在一个有异于单纯现象的深层原因。所以,反思过程把现象分析成两面:内面与外面。进一步得出:感性的东西是个别的,而永久性东西必须通过反思才能认识。自然界有无限多的个体,人们就有了一个追求:力求认识每一事物的普遍。天上的星球,对感性的人来说,今夜此时此刻,看见一个美丽的星空。对理性的人来说,就要找到普遍性,即明夜、后天的夜晚还在这里。这种普遍性,可以看作是一种秩序,一种简单恒常而有普遍性的规定。心中有了这种信念,就可是认识星球的规律,于是就有了科学。也就是说科学是因为我们相信有一普遍性的支配原则。而反思,注定总是去寻求那固定的、长住的、自身规定的、统摄特殊的普遍原则。这种普遍原则就是事物的本质和真理,不是感官所能把握的。而感官与普遍性有密切相连。梭伦为雅典人所立的法律,可说是从他自己的头脑里产生出来的。但反之另一方面,我们又必须将法律,认作是事物本质的、是真实的和客观的东西。因此,要想发现事物中的真理,而必须发挥主观的〔思维〕活动,将直接呈现的东西加以形态的改变,完成自己的认识。就思维的主观性而言,乃是一个没有规定的自在存在,但就思维的内容而言,却又同时包含有事情及事情的各种规定。因此,普遍性与反思形成对立,感官与理性形成对立。星球运动规律并不是写在天上的,是人所不见不闻,而只是对精神而存在的。(读后感:在道德经的第14章写道:视而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此三者不可追问,故混而为一,其上不徼,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⑾。能知古始,是谓道纪,也就是说,中国古人也在反思,但是古人反思不同于黑格尔的反思。没有分出主体和客体,而追求一种恍惚的认识。)宗教指引我们达到一个普遍,这普遍广包一切,为一切其他的东西所由以产生的绝对,此绝对也不是感官的对象,而只是精神和思想的对象。近代才有人首先对于此点提出疑问,讨论思维的产物和事物本身间的区别。据说,事物自身与我们对于事物自身的认识,完全是两回事。这种将思想与事物自身截然分开的观点,特别是康德的批判哲学所发挥出来的,是近代哲学兴趣的转折点。反思既能揭示出事物的真实本性,而这种思维同样也是我的活动,如是则事物的真实本性也同样是我的精神的产物,就我作为能思的主体,就我作为我的简单的普遍性而言的产物,也可以说是完全自己存在着的我或我的自由的产物。读后感:以上就是黑格尔对思维的认识,这个认识存在一个问题,就当黑格尔使用“也就是说”这一组词的时候,有一个概念的替换,让人很难察觉,但是概念替换之后,很多意义就变了;这可能一些结论出现问题。这或许是爱因斯坦认为黑格尔这些是一个醉汉的疯语的原因。但中国人还是必须读小逻辑,因为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就得理解道德经,理解王夫之,佛教的禅,唯识论、王阳明的致良知等等。一切的理解,都需要一个反面。用小逻辑作为反面,中国人很容易读出经典的不一样的味道。也不要怕读偏了读错了。错或者偏,或者走火入魔等等,至少是读进去了,形成一个体系,无非是和原创者不一样角度,形成一个有个人特色的闭环;但是这样反而能为自己所用。而读不进,就是半懂不懂,只会搬弄语录,无法为自己所用;聪明人可以死记硬背在谈天论地时滔滔不绝,但是一旦被真懂的人质问,马上宕机,哑口无言。在吵架群,我提出应该把道德经一字一句的翻译,有人反对:《道德经》是叫你去实践的,一边儿实践,一边思考,一边儿学。一天到晚就知道读死书。一天到晚就折腾这几个字儿的意思,越折腾越蠢。为学日益,为道日损,说的就是你们。只要略微分析就会发现这句话第一句是放之四海而皆准却毫无用处的鸡汤,把道德经换成黄帝内经、毛泽东选集等等一点错也没有,照样语义通吃。但是“为学日益”这句话就用错误了。因为它的下一句是“损之又损,以至无为”。也就是只有把道理学的没有了,只剩下使用技术了,就有了无为,而无为一直是道德经通篇的诉求。因此,这个章节的意思就是“为学日益”,要好好学习,别天天想着“道”;等学习技术多了,自然就“道”了。放在西方里面,这句话也是对的,科学发展越多,西方的学科越多,哲学用武之地就越少。所以西方人说哲学死了。所以中国人提倡要真实的生活才是修道,这也是王德峰教授的讲课视频中所提到的。所以,只要读小逻辑,理解道德经反而非常快。现代中国人对西方哲学的理解并不深。比如“我思故我在”这个词语的解读。这句话是西方思维理念很重要的分水岭,因为进行了主客体的区分。中国人的“潜意识”中没有明确的主客体抽象。西方的作为客体的思维,往往被中国人误以为是“我在”。比如读道德经、读佛,中国人往往为了一个目的去读,比如解除心理烦恼、修身养性,这样就读反而陷入更大的苦恼。带着这个目的的一个人去读道德经(包括其他),往往试图直接从原文中找到答案,这实际上就是把书当作一个心理医生去疏导;又想从原句中直截了当的得到答案,但是书又是死的,怎么能够给出答案。所以,城市里有些人为了解决心理抑郁,就去读佛道书籍,越读道家佛家,就越糊涂越烦恼,反而那些去旅游、干农业劳动的人,从抑郁中走出来了。个人建议,读佛,读道,就得先把自己放在道,佛的位置上思考,把身份转换出来。把自己变成老子佛陀,道经佛经里面的话,像从自己嘴里说出来的一样,而不是老子佛陀在讲课。这样说完之后,就通体舒泰了。所以,懂道德经的人,是与老子在对话;道德经的每一个章节,都是与人对话,只是老子很不厚道,略去了提问者的问题。这样就难理解了,但是这样也让人可以多角度理解了。小逻辑也得这样去读才能读明白,因为里面每一个问题都嵌套另一个问题,每一个句子都是非常清晰,作者反反复复的多句话说的都是一个意思,但有不同角度。只有变成黑格尔才能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写。因此黑格尔对他的学生说“你读不懂,你读懂的话就变成我了。”我读小逻辑和道德经的时候,很明显感觉到,如果忙忙碌碌,或者想别的事情,完全是另外一种感觉。只有我深入的为什么作者这样写,只有思想在某一个特定状态下,才能从作者的写作的角度去悟。正如上文发现黑格尔有语义替换。那么我也只需要将黑的语言进行替换即可。如同吵架群对我思维的激发一样,黑格尔也必须在同当时流行的观点做批评,才能形成他的学说。但对我们来说,他当时的对手已经是过去式,无需费力思考,而只思考有意义的黑的话就可以。十二黑26黑格尔原文:关于思想的某些形式如概念、判断和推论与其他的形式如因果律等等的关系,只是在逻辑学本身内才能加以研究。比如,理性是世界的灵魂,理性居住在世界中,理性构成世界的内在的、固有的、深邃的本性,或者说,理性是世界的共性。(理性是一个概念)当思想对事物要形成一个概念时,这概念及其最直接的形式判断和推论,决不会是由一些生疏的、外在的规定和关系所形成的。如我们指着一个狗说:这是一个动物。动物本身并不存在,它是个别动物的普遍本性,而眼前的这只够,是一个具体的、特定的东西。是一个动物,是因为够从属于动物这一个大类,具有动物的共性。如果把狗的动物性去掉,则〔狗便失其为狗〕,我们就无法说出它是什么了。在人的一切直观中都有思维。同样,思维是〔贯穿〕在一切表象、记忆、一切意志、欲望等之中的普遍的东西。思维必须进一步的特殊化,呈现出特殊形态才能为人所感知。因此,思维是一个过程,被称为思维能力,也就与直观、表象、意志等平列起来成为一个实体。当我们把思维认为是一切自然和精神事物的真实共性时,思维便统摄这一切而成为这一切的基础了。就“人是有思想的”这句话来说,这反应了一个普遍性,但只有当人意识到他自身的普遍性时,人才是有思想的。动物并不能意识到它自身的普遍性,而总是只感觉到它的个别性。动物看见它的食物,在它看来,都是个别的东西。只有人才具有双重的性能,是一个能意识到普遍性的普遍者。当我自己称自己为“我”时,虽然我无疑地是指这个个别的我自己,但同时我也说出了一个完全普遍的东西。我与思维是同样的东西,或更确定地说,我是作为能思者的思维。凡是在我的意识中的,即是为我而存在的。我是一种接受任何事物或每一事物的空旷的收容器,一切皆为我而存在,一切皆保存其自身在我中。每一个人都是诸多表象的整个世界,而所有这些表象皆埋葬在这个自我的黑夜中。由此足见我是一个抽掉了一切个别事物的普遍者,但同时一切事物又潜伏于其中。所以我不是单纯抽象的普遍性,而是包含一切的普遍性。思想与冲动不同。在一切冲动中,我是从一个他物,从一个外在于我的事物开始。冲动不是自由,一个人被他自己的冲动所决定的自然人,并不是在自己本身内:即使他被冲动驱使,表现一些癖性,但他的意志和意见的内容却不是他自己的。(冲动是魔鬼这句话的最哲学烧脑版的解读)当我思维时,我放弃我的主观的特殊性,我深入于事情之中,让思维自为地作主。(这句话就说明了为什么西方科学那么强大,因为他们真正的投入到客体之中,使用客体角度来思考世界。就这句话看来,在今天的信息时代,人们的冲动太多,非常不自由。而且,中国人西化很厉害,也玩起了主体客体分裂。但是中国人有没有一个宗教,灵魂无处寄托,人生意义无可自处。这里面就有了抑郁症)。物理学与自然哲学的区别,只在于自然哲学能使我们在自然事物里意识到概念的真正形式。——由此可见逻辑学是使一切科学生气蓬勃的精神,逻辑学中的思维规定是一些纯粹的精神力量。这些思维规定就是事物内在的核心,但是它们同时又是我们常常挂在口边上的名词,因此又显得是异常熟知的东西。但是这类熟知的东西往往又是我们最无所知的东西。人们惯常说,逻辑只是研究形式,它的内容却来自别处。其实,我们可以说,逻辑思想比起一切别的内容来,倒并不只是形式,反之,一切别的内容比起逻辑思想来,却反而只是〔缺乏实质的〕形式。逻辑思想是一切事物的自在自为地存在着的根据。要有相当高教养的人,才能够把他的兴趣指向这种逻辑的纯粹规定。对这些逻辑规定加以自在自为的考察,还有一层较深远的意义,即在于我们是从思维的本身去推演出这些思维的规定,并且即从这些思维规定的本身来看它们是否是真的。只有应用在一些给予的对象的过程中才获得它们的真理,因此,离开这种应用过程,去问思想规定本身真与不真,似乎没有意义。我们的表象与一个对象相符合叫做真理。这说法预先假定有一个对象,我们的表象应与这对象相符合。我们脑子里面可以有很多正确的同时又是不真的观念。但一切有限事物,自在地都具有一种不真实性,因为凡物莫不有其概念,有其存在,而其存在总不能与概念相符合。因此,所有有限事物皆必不免于毁灭,而其概念与存在间的不符合,都由此表现出来。我们可以用种种不同的方式去认识真理,而每一种认识的方式,只可认作一种思想的形式。我们总是首先通过经验去认识真理,但经验也只是一种形式。一说到经验,一切取决于用什么样的精神(Sinn)去把握现实。一个伟大的精神创造出伟大的经验,能够在纷然杂陈的现象中洞见到有决定意义的东西。理念是当前存在的,也是现实的,并不是某种远在天外隐在物后的东西。此外还有一种认识真理的方法,就是反思,反思的方式用思想的关系来规定真理。但这两种方式还不是表述自在自为的真理的真正形式。认识真理最完善的方式,就是思维的纯粹形式。人采取纯思维方式时,也就最为自由。当我们把认识的各种形式加以互相比较,第一种形式,直接知识,容易被看成最适宜、最美和最高的一种形式,这种形式包括道德观点上所谓天真,以及宗教的情绪,纯朴的信赖,忠、爱和自然的信仰。其他两种形式,首先反思认识的形式,其次,哲学的认识,就超出了那种直接的天籁的和谐。由于这两种形式有这种共同点,所以通过思维以把握真理的方式,容易被看成是人类一种骄傲,一种全凭自己固有的力量以认识真理的骄傲。但这种观点包含一种普遍的分离,这种分离的观点当然会被认为是一切罪恶的根源,或原始的犯罪,因此要想返回本真,达到和解,似乎非放弃思想,摒绝知识不可。这里所说的离开了自然的统一〔或谐和〕,自古以来,各民族的先哲,早已意识到这种精神上的奇异的分裂。在大自然里,这样的内心的分裂没有出现,自然事物也不知道作恶。根据上节所说,客观思想一词最能够表明真理,——真理不仅应是哲学所追求的目标,而且应是哲学研究的绝对对象。但客观思想一词立即提示出一种对立。读后感:今天中国人感觉马克思说的很对,是真理。马克思思想是西方哲学的集大成者,辨证法、历史、唯物,包括古希腊的思想源泉都进行了结合和创新;但是我们有意无意的忽略了,马克思思想的那些奠基者,是同西方经院哲学的战斗中出来的。而经院哲学是为神学辩护的。所以,这些人第一个任务就是反神学。而神学一项对大脑有格式化作用。这些人都是破解神仙格式化、重新恢复大脑硬盘的人。黑格尔的写的东西,我已经裁剪到极致了。从黑格尔对东方哲学的简简单单的几句话稍微整理,就有这个论断:只要发展一门神学,一定会有很多神。引伸出一个结论就是:多神教是宗教的低级阶段。也可以用最流行的三体来进行黑格尔式思考。三体人,在刘慈欣的设定中,认为每一个人的想法都可以直接不经过语言表达到另外一个人的大脑中。用黑格尔理论来看,第一,三体人不是人,只是地球上的动物。因为三体人有普遍性,个体性,没有特殊性。换言之,三体人没有有“我”这个概念。因为我是认识到我是普通性(不是普通人)的我。在一开始黑哥就说,动物也意识到我,也会赋予事物一个特殊性。但是他不能认识到“普遍性”的我。所以,三体人无“我”。所以,我们只能把三体人理解为一个大计算机的终端显示器。三体人相当于动物,开关电脑的人相当于食物。也就是说,三体人的想象和黑客帝国的想象是一类的。作为个体的人,只是一个可以繁殖的代码终端。所以,看完三体的震撼和看完黑客帝国的震撼,也是一致的,我们对自身产生了怀疑。让人产生对自我的怀疑就是唯心主义的小套路,也是固定的套路。小逻辑就是破解这种套路的逻辑。第二,我们是不是慢慢变成三体人哪?是的。因为手机终端传递信息到每一个人,人渐渐的被洗脑了。虽然以为自己在主动做出选择、判断;实际上不过就是操作系统早就给你设计好的。这一点美国冷战时期中情局的工作章程上也写了,也摧毁了苏联,煽动了各个国家的颜色革命。随着社会操作系统的越来越强大,没有人能够脱离,富豪和权贵也是一样,区别就是打工人是工蜂,忙忙碌碌过完充实的一生,上亿富豪是蜂后,可以多几个工蜂交配,顺便思考人生。如果某个富豪身体不好死掉了,某一个工蜂可能抓住机会变成蜂后,就好比创业成功者一样。但这一切本质都在一个更大的圆圈中走着既定的路径上。第三,刘慈欣创造是在年,黑客帝国是在年,在思想本质上都相同的人,是否刘慈欣借鉴了黑客帝国?不知道。其实也无所谓。可以看出,三体人这种设定,加上可以预见的地球信息数据的全面管理的近在眼前,让刘慈欣想到了一个人,也是三体剧中最精彩的角色,罗辑;因为地球人成为一个整体后,需要有一个人代表整体利益。同时,与罗辑对应的角色也就依次出现,彻底的反面-程心,不担当面壁者角色却是最深的面壁者-张北海,以及思想钢印等等阴阳变换中生长出来,即使没有很好的文学手法,仅仅角色的百度百科般介绍,就让同一种文化背景中国人自动脑补、如临其境,大呼过瘾。而国外读者却一脸茫然,你们为什么那么看好?于是把文学奖颁发给了浓厚文哥色彩的第一部,而中国人最喜欢的面壁剧情,却被忽视。刘慈欣走不出这种设定,将宿命论变成了一种客观规律般的“黑暗永生”。唯心必然宿命,刘慈欣是唯物的理工男,不想唯心,却圆不了自己的设定,所以最后结局又加了一个归零运动。意味着在歌者、二向箔这种神奇技术的大神外,还有一个冷眼旁观的神之神。所以,强理工教育、科学主义的宣传,注定让中国人失去精神家园。黑格尔在接下来的章节中将阐述灵魂。黑格尔之后,西方人与上帝和解了,中国人还在迷茫之中。中西医之桥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am/868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