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道德经 >> 道德经奥秘 >> 正文 >> 正文

大道的迷失道德经演绎第18章

来源:道德经 时间:2021/6/20
沈阳白癜风医院 http://m.39.net/pf/a_7238516.html

大道的迷失

——《道德经演绎》第18章

德国哲学家康德把认知能力分为“此岸性”与“彼岸性”。此岸性指可认识的部分,即事物的现象;彼岸性指不可认识的部分,即超越人的认识界限和能力而独立存在的“自在之物”。康德认为,事物的本体和现象之间存在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人只能认识处于鸿沟此岸的事物的现象,叫做知识的此岸性,而不能认识处于鸿沟彼岸的事物的本体,叫做知识的彼岸性。

康德的这种划分方法是不准确的,会造成人们的误解,以至于遭到了黑格尔和马克思的严厉批判。“此岸性”与“彼岸性”的关系常常被后来的哲学家偷换成思维与存在的关系,或者被偷换为现象与本质的关系。甚至有人把此岸世界理解为现实世界,把彼岸世界理解为虚幻世界,这样就大大歪曲了康德的本意。事实上,康德所说的“此岸性”指的应该是有限性,“彼岸性”指的应该是无限性。事物的有限性其本质和现象都具有可知性,事物的无限性远远超出了人的认知能力和认知范围。

老子也从无限性和有限性两个角度对“道”进行了区分。《道德经》第一章把“道”分为“无”和“有”两种形态,第一种“道”老子称之为“无名天地之始”,这个“无”,近似康德所说的彼岸性,体现了“道”的无限性和不可知性。虽然老子对这种“道”没有做出象康德那样的不可知性的断言,老子甚至对此做出了一番苦思冥想和具体描述,例如:

“视而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此三者不可致诘。其上不徼,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道德经14章》)。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道德经21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道德经25章》)。

……

从老子对“道”的一系列描述中可以看出,这个“道”有物混成;周行不殆;归于无物;无穷无尽;不可名状,难以考究,更是无法论证,纯粹是老子的个人揣摩和莫名猜测,近似康德所说的“彼岸性”和不可知性。这个“无名天地之始”所体现的“道”不具有任何实质性的、可知性的具体内容,仅仅是一个空泛的逻辑前提,是“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的逻辑铺垫。

另一种“道”老子称之为“有名万物之母”,这个“有”,近似于康德所说的此岸世界,也就是现象世界。现象世界变化无常,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和具体性。《道德经》倡导悟道知恒、好静守中、少欲无为、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的全面内容,都是以“有名万物之母”这个“道”为核心。

“无”和“有”这两个“道”,既有联系性又有差别性。所以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两者同出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如果把“道”区分为“无”和“有”两个世界(或者两种形态),那么,这两个世界的差别就在于:前者永恒不变、不生不灭、不增不减、无形无色;后者生生不息、变化万千、亦真亦幻、时增时减。虽然把它们都冠以“道”的名称,但是两种“道”都具有不同程度的不可知性。前者的不可知性是因为“无”(无限和绝对);后者的不可知性是因为“变”。所以老子说“名可名,非常名”。——不但说明此道非彼道,而且暗示了“道”的不可知性。

世界的物质性永恒不变;物质的运动性永恒不变;运动的绝对性永恒不变;时间没有尽头,空间没有边际——时空的无限性永恒不变。除此之外,对于“彼岸世界”我们一无所知。老子对于“无”(彼岸)的领悟除了“惚恍”也是一无所知。作为彼岸世界的“道”,时间和空间的无限性不可知,物质和运动的绝对性不可知,因此,康德断言“彼岸世界”不可知。

相反,人们认识的现象世界千变万化、生生不息,是相对的、是有限的,表现为因果关系和无处不在的矛盾运动。作为“此岸世界”的“道”,时间和空间的有限性是可知的,物质和运动的相对性是可知的,这些有限性和相对性可以通过“时空扫描”进行不同程度的分析,进而通过现象认识本质。因此,康德断言“此岸世界”是可知的。

我在《道德经演绎》第一章把“无”称之为“无极”,把“有”称之为“太极”——无极生太极。“无极”永恒不变,“太极”生生不息。无极永恒不变体现为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运动性、运动的绝对性,时空的无限性,这是本体世界,超出了人的认知能力和认知范围,是不可知的。太极生生不息体现为时空的有限性、物质和运动的相对性,这是现象世界,是可以认知的世界。——你思维的极限,就是你的现象世界的极限。

所谓物质的相对性,指的是有限时空范围内事物的联系性及其相互作用。所谓运动的相对性,不但体现为每一项有限运动的发生与结束都有相对性条件,而且,每一项有限运动的产生都必定出现作用与反作用,导致一种相对运动,从而出现运动对应关系、时空对称关系以及正负关系的价值平衡。虽然物质的有限性和运动的相对性复杂多变,然而却是可知的。这个可知性就是老子强调的悟道。这个“道”是“万物之母”,是“玄德”的前提,是“守中”依据。对于这种“太极之道”,《道德经》洋洋洒洒五千言,从治国安民、修身养性、立人处世进行了多角度、多层面阐述,可谓博大精深、意境深远、内容丰富、一字千钧。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如果不能正确悟道,也就难以准确守中。“太极世界”变化无常、生生不息——现象世界的矛盾运动川流不息,如何把握其中的矛盾平衡,进而以守中法则做到“以正治国”、“无为而成”?对此,绝大多数人要么急流勇退,逃避现实;要么随波逐流,折戟沉沙,这都不是守中之道,都没有领悟“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的真谛。老子把这种迷失现象,称之为“大道废”。

正是因为迷失了“大道”,所以需要通过倡导仁义才能建立社会秩序,通过礼制规范人们的行为。既然需要用仁义建立秩序和规范行为,就必定需要老百姓具有足够的智慧,才能理解仁义精神、学习仁义制度、践行礼仪规范。然而,事物都是以运动对应和矛盾对立的方式而存在,智慧一旦产生,随之而来的就会产生智慧的对立面:虚伪、狡诈、贪婪、造作。所以老子感叹说“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

正是因为智慧的出现导致了“大伪”——虚伪、狡诈、贪婪和造作又造成了六亲不和、国家混乱,因此,就会有人出来倡导孝道、歌颂慈爱;国家也必定会盼望忠臣的出现。对此老子感叹说“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当社会把仁义定义为最高准则(而不是天道),“大道”就会逐渐迷失,如此进一步促进智慧和伪善的产生,又更进一步促进大道的迷失,导致恶性循环。——“动而愈出”。所以《道德经》第18章说: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要避免这种恶性循环,必须把“大道”定义为社会最高准则。那么什么是“大道”?如何把“道”定义为社会最高准则进而构建和谐社会的良性循环?对此,我将在《道德经演绎》19章作出阐述。文中我将解释:老子为什么提出“绝圣弃智,绝学无忧”的社会模式;这种社会模式对当代社会有什么借鉴意义;老子的这个思想与同时期古希腊哲学家芝诺为什么不谋而合……

《道德经演绎》(1—17章)链接

《道德经演绎》

(简介)

《道德经演绎》

(第一章)

《道德经演绎》

(第二章)

《道德经演绎》

(第三章)

《道德经演绎》

(第四章)

《道德经演绎》

(第五章)

《道德经演绎》

(第六章)

《道德经演绎》

(第七章)

《道德经演绎》

(第八章)

《道德经演绎》

(第九章)

《道德经演绎》

(第十章)

《道德经演绎》

(第十一章)

《道德经演绎》

(第十二章)

《道德经演绎》

(第十三章)

《道德经演绎》

(第十四章)

《道德经演绎》

(第十五章)

《道德经演绎》

(第十六章)

《道德经演绎》

(第十七章)

附录:《智慧的巅峰》

《文化诊断学思考力教程》

文化诊断学掌门人曹晋赫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am/90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