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道德经 >> 道德经奥秘 >> 正文 >> 正文

心解道德经第一章

来源:道德经 时间:2021/6/29
北京白癜风专科医院哪家好 http://pf.39.net/bdfyy/xwdt/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释意:能阐述的道,都不足以表达道的全貌,心觉悟以后可以去感知。名相的语言也也不能说清楚事物全部。天地有它的源头,说不清楚,勉强称作道,一也,万物的母亲阴阳也,阴阳之气化生万物。客观的大道人要顺从,渺小的人类只有顺于客观的大道才是对生命的负责,人清净的心地是可以感知大道的,我们主观处在无欲的状态,可以感知到大道的奥秘,虽然心地无为,但能感受到道的大玄机,能够参透和感知到心性无为对于身、心、性、命、灵生生不息的伟大能量。在有欲之时,性未定、心散落的情况下,去觉知生命的状态,当然是损耗身,心,性、命、灵的,是迷失自我的状态。止欲回归无欲,回归先天的天人合一的境界,才能得到最和谐通达的生命,做到事来心应,事去心空的境界,做到性合天理,心合良知,身合情理。有欲与无欲是心性不同的展现方式,万象由心生,世界由心造,由生命人身的方寸之地,人有觉悟和没有觉悟,所展现方寸之地心地的有欲与无欲,所带来截然不同的生命状态,实属身心性命的大学问,实在是玄妙,方寸之心所展现的不同的生命状态难道不奥妙无穷吗?

道德经是探究人、物之本源。探究物之本源,可以知物之性,从而合其物和用其物,人之性就是人之本源,明了人之性就可以率其性,就可以自我主宰身、心、性、命,主宰我们自己。

探究客观之道本的源头,万物的源头,可以概念性的总结一下但说不清楚,有生命的动物包括我们人,植物和有生命动态的以及无生命的,几乎所有都是需要现在语言具体说清楚的不可缺客观条件,空气、水和阳光,能促进生命不可缺的条件也许还有很多没有探究清楚的,这些促进生命有秩序的客观条件,这个宇宙是和谐运作的,是什么力量在把控着这些东西呢?我们的文化称之为客观的道,西方是以宗教解说的称之为神,可以称之为宇宙观。

人可以选择我们自己的生命方式,但不能把握生命的结果,存在一些偶然性和更多的必然性,如果能够明其道顺而合其道,是觉悟后一种生命选择方式,那生命的整体状况我们是可以明朗的,可以知其整体那就可以找到人生整体最和谐通融的秩序,人生的路子也都是一目了然的。

明其道,就知什么可以做什么不能做,客观天道是促进万物生命生生不息的,融入到客观的大道中是最难最能促进我们生生不息的,由我们自性感受到天道的秩序带来生命最和谐的益处,像祖先所说天人感应,把生命融入到生生不息大道中,就做到了人天合一。

文字概念可以阐述的很完美,人可以无限的去接近,但人要做起来存在理论与实际之中要做出大取舍、大努力的。合道之德是没有出世入世之分的,合道的上德犹如水一样善利万物而无我。

文化是一个整体,有形而下方法合不同途径的区别,但归一的那个源头是一致的。世界上的文化归一是没有什么区别的,人类可以做到合而不同,和谐生存,人类的和谐生生不息下去就在于天性使然。我们的文化是一体的,不要有次第之分,不要有教派之分,都是对人生大有益处的。

圣人老子和孔子和佛都是教人以修身、修正人心来和谐世道的。儒释道的归一是一样的,要说整体文化体系精致到位还是儒家,这也是最难的,成人才能成道,人不成谈道也是空谈误人误国,儒家是人之所需,是做人的根本,只有打好基础,上层建筑才能有机会。讲做人之基础,做人之细致精微还是儒家,孔圣人有着人人都需救度的大悲心,儒家的文化就是成就任何人,不愿意漏掉任何人的托底道德的真理文化。

高看着很完美,不以下为基础是虚假的。西汉以前儒道是一体的,后人分的,文化是性礼道德的文化没有哪家的,管仲管子是老子和孔子之前的圣人,那时文化还没有教派之分,文化是上古文化流传下来的。圣人老子道德经主要是以治世的角度给领导人讲的,当然治世与修身本质是一样的,儒家圣人孔子是以托起任何人的角度的修身为出发点,儒家的文化是下可托底高可到顶的面面俱到的文化,道家的文化多数归类为人性的升华,儒道一体的,以儒家把人做好,可以直通最高的人性,道家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升华人性到更高层面,所以历史上道家境界高,会出现很多救世、治世圣人。到明朝的圣人王阳明的心学,以儒家思想基础,王阳明心学已经把儒释道和谐的统一了,佛学和儒道是一样的,佛学传入中国,也是由一群大智慧觉悟的人翻译过来的,佛学文化是以儒道的文化阐述的,佛家注重明心见性,注重心性,早在上古皇帝岐伯时代,就早已阐述清楚了性命之学,岐伯阐述修身说:勿视勿听,抱神守静,跟印度佛学晚两千年的修行之法是一样的,各国的人的自性都是一样的,所以世界的归一文化是相通一样的,道德文化也是一样的。

性理文化与道德文化之间的关系,性理文化目的化生出一片干净的心地,伦理道德在这片和谐干净的心地上茁壮成长,心净,德心才能合一,德与行才能一体。

佛家的教规以及所丛林寺院诸多所延续的方式,佛家在性理文化上一枝独秀,佛家各位大德圣人立足于人间佛教,曾经少有人的修性文化,经过大德高圣人的努力,已经实现了众人皆可学习修身,众人受益。佛道修性之学一样的,道教文化传承受限于它的存在方式,还是主要受益出世修行之人,而且道教文化语言繁杂,只有修行深入之人才能深入道家经藏,语言没有紧跟时代的语境,道教的处境现在有点像佛家的小乘,道家炼身居多,佛家炼心居多,心为本质,身为附属之物,佛家更胜一筹。佛教的大乘思想广度众生的大愿,而且以普及到世间很广泛。佛家都是我们自有的文化,因为以我们的文字,以我们的文化思想所流传下来的,性理文化印度和中国没有什么区别,是印度佛教的教规存在方式会使佛家文化更好的流传下去。

儒家当下的局面,被后人越来越学术性,再多的道理如果没有心地干净,那道理也不能入心,不能德心合一,就难以知行合一,就像圣人孟子所说的,满口的仁义道德,但行相反之事,没有性理文化清理干净心地,就会沦为圣人孔子所说的乡愿,表面看上去怎么都好,什么人都逢迎,实则是随波逐流,没有心中的道义,没有个做人的标准。

孔孟圣人做人之道,实为入世做人的标尺,会构成心性上一点局限,可以通过性理文化升华我们的心性,以无为心性境界,入世行使儒家正义分明的伦理道德。上古之人多数处在先天性情之中,无为而治好行使,可以达到不治而治的效果。当下的社会已经达到失道、失德、失仁、失义、失礼的地步,只剩下一个法了,所以现在社会靠法律约束。所以孔孟的正义分明的文化在末法时代更适合作为人心指引的根基。现在社会一方面有法律约束,另一方面更需要从源头去扶正人心,去引导更多的德性文化,塑造完美良好和谐的生存家园。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am/92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