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道德经 >> 道德经奥秘 >> 正文 >> 正文

道德经是什么妖蛾子上

来源:道德经 时间:2021/8/30
白癜风有什么办法治疗 http://m.39.net/disease/a_5731547.html

《道德经》是一部怎么样的书?古往今来研究它的学者计以千百,历史上《道德经》注者如云,甚至有几位皇帝都为其作注。《从老子五千文到道德真经》一文说::“从战国末年,喜黄老刑名之学的韩非撰《解老》、《喻老》,河上公者流用神仙家观点解释《老子》开始,历代注家不绝,各以自己的主观见解来解释和阐发《道德经》,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取舍之间,互有同异”。其中影响最大,流传最广的是由河上公作注的《道德真经注》,又名《河上公章句》,亦称《道德经章句》,为最古的《道德经》注本。河上公最出名的弟子是北极真人安期生。《史记·乐毅列传》太史公曰:“乐臣公学黄帝、老子,其本师号曰河上丈人。河上丈人教安期生,安期生教毛翕公,毛翕公教乐瑕公,乐瑕公教乐巨公,乐巨公教盖公,盖公教于齐高密、胶西,为曹相国师”。根据其传承系统,自河上丈人凡六传至汉初曹参。据此,当生于战国时代,其传承体系亦出自齐地黄老学者。

魏晋时期王弼(-年),著有解读《老子》的注--《老子指略》,也是系统注解《道德经》的学者大家。

现代学者再注解此书的更是多如牛毛,在古人的基础上再注入当代元素,使整部书经过打乱重辑、篡改、歪解、曲解、任意解、抬高美化解等等,不一而云。

经过历代文人手术后的《道德经》亦称《老子》,约字,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此后抬高美化成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思想内容微言大义,一语万端。被誉为“万经之王”。赞美这部被誉为“万经之王”的神奇之书,像宝塔之巅的明珠。璀璨夺目,照耀着我国的古老文明。《道德经》这部不朽著作,既是中国道教的思想源泉,也是东方智慧的代表之一。

那么,回到正题上来,《道德经》是一部怎么样的书?这需要我们认真的从多维度,追踪溯源找出证据,从作者的意图,写作背景,阅读的对象,对历史产生的影响去分析。

虽然,李耳本人被神化为道教的“太上老君”,其书《道德经》(又名《老子》)亦被神化为“万经之王”,但是,在李耳立此书的时代,他的初衷并不是作为道教的经典而作的。

道教的创始人其实是汉朝的张道陵,他被后人尊称为张天师。李耳虽然在关令尹喜“强为我著书”的强迫下,著了《道经》和《德经》,但并没有开创教派,甚至当时也没有这种意图,且老子的道家学说与道教的教义也不尽相同。

东汉末年张道陵创立正一盟威道,也就是俗称的五斗米教,是道教的最初源头。作为道教的来源主要有两方面:一是上古时代的神道,另一则是《老子》中的道经。道教这个名字最早出现于《老子想尔注》,它的作者就是张道陵,是张天师对《老子》中《道经》的注释著作。即是张道陵把《道经》作为道教的教义之一,后世定名为“道教”,既有《道经》中道的成份,也有张道陵名字“道”的成份。

东汉时期的著作《太平经》一般被公认为是道教的第一部专门典籍。东汉时期道教始创两大分支太平道和五斗米教。所以道教的创始时期一般认为是在东汉末年。道教的正式三大理论著作《太平经》、《周易参同契》、《老子想尔注》标志着道教理论的正式形成。东汉末年的两大教派,张角创立的太平道虽然彻底失败,但是五斗米教却是流传了下来,并且不断发展壮大,也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天师道-道教。

道教的蓬勃发展时期是在南北朝,因为有统治者的支持所以道教出现了很多的著名人物,在民间香火兴盛。更是发展出了众多的道教门派,如全真道、太一道等。

为什么道教创始人张道陵会采用李耳的《道经》作为创教的教义之一?因为老子一生除了阅读周室的古籍,就是观察天象。比如“道生一”的“一”是李耳观察到平原上的天与地平线交接那条线是“一”,这就是“天生一”。

中国的文化来源,最早就是从观察天象等自然现象来产生,最早产生的是中国的巫术,或者说道术,再换个说法灵异文化。原始社会相信“万物有灵”,无论是动物、植物、自然界的各种现象,都和人一样具有生命、情感和形体。这就是中国的文化起源--神传文化,为中国人敬天敬神的原因。

黄帝承接着神传文化与人本文化的交接,黄帝不再像神话时代的三皇般,以神祉的形式降世,而是以“治世的帝王”兼“得道的修炼人”出现于世,人类可以通过修炼再回归于天,天代表神的世界,人是神造的。

因此中国历史,从最古老的传说盘古开天辟地之后,出现的是女娲、伏羲、神农三个神皇,漫长的岁月中,现代史学家一直把这段岁月以神话对待,这段传说中的岁月,出现的主要人物都是一些像神祉般具有无边法力的人物。其中有一个特别重要的人物(神)神皇伏羲氏,法力通天,为人设立官员,管理人民,教人网鱼,蓄养家畜。他下世最重要的工作是“制八卦”,所谓的“受龙图,画八卦”,这就是著名的河图,也称之伏羲八卦,先天八卦,最原始版的易经,这河图给人留下遵循上天旨意的方法,所以中国人常讲天象变化、天命难违,对天有无限的尊崇,天地变化之理就是所谓的“道”。后周文王依据河图推演周易,易经由原始图像变成文字卦象,这就是所谓的周易、后天八卦,即最早的道。

“道”粉们请注意三点事实,一是李耳的道是从《周易》中受到启发,加上自己对天象的观察所得,李耳传承的是《易经》的思想体系,这就是以〝天人合一〞,“顺其自然”〝阴阳五行〞的思路,两者都是讨论生命与大自然的关系。而且将生命与大自然两者都视为阴阳随机选择的信息活动模式(具体参阅《生命真相》刘量衡著〈湖南科技出版社〉)。二是中国文化是从观天象对天的敬畏产生的巫术开始发源的;三是“道”说了以后仍然是“恒道”,即“道”的规律性不会因为说了就改变。文王将“伏羲八卦”推演成64爻,并且用文字记述成书《易经》后,它仍然是“道”,并非“玄之又玄”的“道可道非恒道”,这是李耳自己臆想出来的故作玄虚。根据李耳的故作玄虚,且看儒家主流如何论“道”和“德”:

大儒们解义李耳《老子五千文》说:“道”是无形的,它必须作用于物,透过物的媒介,而得以显现它的功能。这里,“道”之所显现于物的功能,称之“德”。“道”产生了万事万物,而且内在于万事万物,在一切事物中表现它的属性,也就是表现了它的“德”。如果缺少了这个人为注入的“德”,就不方便按照儒家的方向解释了。又说:道是宇宙的本源,这本源是道之“体”,那么万物滋生或万物滋生后的发展变化,则就是道之“用”了。就由于“体”、“用”的交互作用或运动,才有了宇宙的形成。为此而道体的存在才具有了实质性的意义,体认或经验了道体之后,对于道用滋生万物若也有一个认知或了解的话,才可能对老子的哲学思想的基础作出深明的的解析。

以上是大儒们的忽悠,回过头来说《道德经》,它原来不叫《道德经》,而叫《老子》,或《老子五千文》,湖北郭店本和湖南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都叫《老子》,也没有八十一章之缉。如果要去理解《老子五千文》,注释李耳所谓的“道”当然有必要,为什么再冒出个“德”的解释出来呢?必须知道,《老子五千言》中,只讲“道”包括如何“修道”,内容并未涉及到“德”的范畴。

从上述大儒们对“道”和“德”的论述中可以看出,大儒们要完成一个理论的体系,就是按儒家理念对《老子五千文》解释,这也是为什么又将其命名为《道德经》的诡异之处,用“道德”绑架世人遵守、服从,而这一点又符合《老子五千文》中关于愚民的“道”。

我们不妨再考证一下,李耳时代的“德”字,如下图:

“德”通“得”。取得,获得。“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老子·四十九章》,这就是《老子》里出现的“德”,原字就是上面的样子,它的意思就是获得。因此,《老子五千文》要换个名字就应该叫《得道经》或《道得经》,从文章的语言系统也是这个逻辑,更名《道德经》就有捆绑世人的意图。

这样,儒家们就可以把他们的曲解自成一个系统了:他们说“道用”在“道体”的作用下促成万物的生成,其生成的过程就是李耳的论述:生成的过程: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第42章)那么,这些一、二、三以及万物,都指的是什么呢?根据老子对道的“体”、“用”的论述,我们知道道体是“无”,那么“道生一”就是“无”生“有”了,即一就应是“有”,有并非具体的事或物。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第40章),开篇的时候又说过,“无名天下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这正是道之混沌恍惚状态,已质变而非量变为具体事物时的名称。道从“无状之状,无物之象”通过“有”这个过程,然后才能滋生出宇宙万物,“一”既是“有”,那么“一”自然也不是具体的事物了。

所以后人就“有数之始而物之极。”的注释了(王弼第三十九章注),庄子也在其《天地篇》里对此作出了论述“泰初有无,无有无名,一之所起,有一未形”。若从理气这二者的关系上来论述的话,是“道”是“理”,“一”是“气”,“道生一”就是理生气。

这气所指的就是阴阳未分之前的“一气”;二就是指的阴阳“二气”;“三”则是在阴阳二气之外,再加上由阴阳二气经过交合而生的另外种类的“气”之综合了。这样“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就是由混沌初态经演化质变为“一气”,再由一气经过量变而形成阴阳“二气”,然后就会有了由阴阳二气以及再经其交合作用生出另外之气——相互作用后,就是可以生出万物的“三”了。

大家想想,这是什么?中国上古神话传说之一,创世女神女娲化生万物,每天至少能创造出七十样东西,开世造物,因此被称为大地之母。她是古老相传的大母神。相传女娲以泥土仿照自己抟土造人,在造出来的一些人身上注入了阳气——自然界一种好斗的雄性要素,于是他们就成了男人;而在另外一些人身上,她又注入了阴气——自然界一种柔顺的雌性素,于是她们便成了女人。就这样女娲创造并构建人类社会,又替人类立下了婚姻制度,使青年两性相互婚配,繁衍后代,因此也被传为主职姻缘与情爱的皋禖古神。然后就有了滋生宇宙派生万物。

对比可知,老子所谓哲学思想中宇宙的生成过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与神话传说中女娲造物和造人如出一辙,大概这就是创作的最早剽窃吧。

儒家们继而又说:道在滋生万物之后,并与万物同在同体,此时内在于万物之中的道老子将其称为:“德”。而“道”是“德”的本体,“德”是“道”的作用。“道”与“德”仅有体、用之间的差异,而无本质上的差别。德是道显现于万物之精气所在,而万物若得之于道就是德所寄。万物滋后,还是由德之所在秉有道之全性。可见,这个体系离开了“德”的配合就不成系统。

大家知道了吧,这就是为什么要把《老子五千言》改名《道德经》的目的。

李耳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自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老子,隐君子也。

这是现有可查对李耳记录最早也是最详细的资料。“楚苦县厉乡曲仁里”这个地方原来是舜帝的后代陈国的地方。武王翦商成功后,为不绝舜帝的祭祀,分封给帝舜姚重华的后代妫满于陈地株野立国。周衰微后李耳返回陈国,但陈国被楚国吞并。楚国的先祖熊绎,在周王那讨到的,只有子爵。按《周礼》规定,子爵还不是一个诸侯国。李耳就这样,在周天子哪里容不下身,回到母国陈,陈被楚灭,遂亡去。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老子留下五千余言,尹喜记录并整理成书。

尹喜也是当时厉害的角色,字文公,号文始真人、文始先生、关尹。先秦天下十豪,周朝大夫、大将军、哲学家、教育家,甘肃天水人,自幼究览古籍,精通历法,善观天文,习占星之术,能知前古而见未来。官至周代大夫,时任大散关(函谷关)令,比周守藏室史的官职大得多,在当时的影响也非李耳可比。

从上述的信息可知,老子作为周天子的“守藏史”,大概是现在国家图书馆馆长的职务,是一个相当于正厅最多副部级的公务员。周廷衰微到只剩下一城之主,人口不过三万的时候,已经供养不起那么多公务人员,离职回乡,但是母国被一个不是诸侯的楚国吞并,按当时《周礼》的规定,这是以下犯上,如果周天子强大,他将率各诸侯共伐之。此时李耳年已八十六岁,几十年在天子身边为官的他当然不能认同楚国,何况楚国本身在此之前从来没有得到周朝册封为正式的诸侯,正统的李耳只好逃离楚国,前往秦国。

但是李耳自己也始料不及的是,在周的边境会被大散关令伊喜拦下著书,恰好伊喜本人也是崇拜《易经》的知名学者,惺惺相惜,整理成书后以自己的名望而流传下来,但是即使如此,仍然未成为显学。

太史公司马迁在《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的记述中,对李耳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并未有自己的观点,只引用了孔子对李耳的赞美,最后根据事实的记述,结论为“修道而养寿也”,“老子,隐君子也”。可见司马迁确认也他是一个懂得养生之道的人。最后在篇尾的评价颇有意味:“太史公说:老子推重的‘道’,虚无,顺应自然,以无所作为来适应各种变化,所以,他写的书很多措辞微妙不易理解。庄子宣演道德,纵意推论,其学说的要点也归本于自然无为的道理。申子勤奋自勉,推行于循名责实。韩非子依据法度作为规范行为的绳墨,决断事情,明辨是非,用法严酷苛刻,绝少施恩。都原始于道德的理论,而老子的思想理论就深邃旷远了。”可见,司马迁认为,以后的道家、名家、法家等都源出于李耳的《道德经》,占据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几大有影响的“家”的源头,这就是太史公叹曰“而老子深远矣”的原因。李耳所述《德道经》“以德治天下”,继承的是周初周公旦提出的王、侯、贵族的“德者”治之,这在老子学说之前就早有著述,比如四书五经中的《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显然儒道同源,至少有相当部分的交叉。

话有点长,但是为了理清脉络,还必须弄清楚一个问题,《道德经》是给谁读的书?

《论语》有云“大学之道”,这个“大”是“大人”之大,即是《道德经》中的“圣人”,“圣人”是李耳对统治者的谀称。李耳的本意是对统治者说的话,是统治者参谋的书籍,并且他所处的时代都不可能是教化天下庶民的,因为那个时候,士之下的人是没有资格也没有经济实力读书的,孔子说:“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悔焉。”束脩是指十条绑在一起的干肉,古代诸侯大夫以此互相赠送的重礼,学生入学时亦向老师进献此礼。在一般庶民难以见到肉的生活时代,一年十条干肉的学费,任何庶民是交不起的,更何况一般人读书也没有用,那时的公务员是从士族中选拔的。这就说明,所谓的《道德经》就是圣人之经,就是统治阶层的治理之经。道粉们如果否认这一事实,扩而大之用于一般人身上,显然是刻意的误解、曲解、乱解。

说这是一部被誉为“万经之王”的神奇之书,像宝塔之巅的明珠。璀璨夺目,照耀着我国的古老文明。那么,我们先可以理一理历史的脉络看看经书里面说了些什么,当然,请道粉们想好了,本人并没有全盘否定的意思,因为对天象的观察,有一部分是可能正确的,比如“顺其自然”的养生之道,“适可而止”的处世哲学。作为拿来主义,后世批判的吸收没错,但凡事要看主流,《道德经》首先是一部为帝皇服务的治人经,李耳养生经也是为帝王将相服务的。如果现在对一般人有用,大可以吸收借鉴。即使如此,我们仍然不能把有未消化黄豆的屎,就否定主体上仍然是屎。《道德经》即使存在某些现在看来是有用的观点,也无法否定它本身的垃圾文化性质。请看:待续(中)

以文会友,如果您喜欢,就请扫上面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am/99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