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道德经》第一章释义:世界的“道”,如果由人去说道,说出的就不是世界本来的“道”。对世界的意义,如果由人去规定,规定的就不是世界本来的意义。万物在天地未孕育之时,用“无”来命名;成为万物后,用“有”来命名。
《道德经》又名《老子》人们对“道”的理解既然容易产生误解,所以老子才说:“道,可道,非常道。”意思就是说:“道”不可以由人强行来理解,而《道德经》中的“大道”,这才是老子真正要理解的“道”,不同于人所强行理解的那个“道”。
所以《道德经》里的第一句老子才反复质问我们:当我们试图去回答“什么是道”这个问题时,本身就存在着巨大的风险。“道”自己不会回答,他一定需要人来进行归纳。那么人经由反复沟通所理解并传播的“道”,一定就是那个运转世间万物最根本的“道”吗?
每个人所理解的“道”千差万别所以老子紧接着就说:“名,可名,非常道。”“名”指“名称”。万物本来没有名称,是人赋予了万物以名称,人同时也赋予了理解世间万物背后运转本质的“道”这个名称,人类对“道”乃至对世界万物的理解都是通过“名”即命名来实现的。
人在给事物起“名”以及用这个“名”来称呼事物的时候,同时还将人对事物的理解到的意义一同赋予给了“名”。不过,“名”的意义并不是事物本来的,而是人出于理解而强行赋予的,所展现的并不是事物本身,只是人所理解的意义而已。
就如同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一个人想去理解另一个人并不容易,需要彼此敞开心扉,充分沟通,还需要经过长期相处。试想一下,如果一个人性格很内向,深居简出,还不爱说话,一个性格外向,处事大方的人想去理解他就很困难。如果他们的想以自己的经验或者方法强行理解对方,很容易会产生误解。大方可以是轻浮,内敛可以是心机。你所能看到的只是真相的影子。
你所能看到的只是真相的影子这背后产生的根源,有“道”的不同——他们的行事风格的不同;也有“名”的不同——他们赋予每个行为的含义的不同。你可以经过分析讨论去归纳这种现象发生的过程,并推测其背后可能存在的原因,但你局限于你了解事情的片面性,以及你个人所处的视角以及生活阅历,你永远无法触及到“常道”,而只能处于一种你所理解的“道”。
但这样《道德经》所呈现给世人的岂不是一种人对于世间万物的本质“道”的无力感?这显然不是老子编写《道德经》的目的。
于是按照老子的理解,当我们不得不冒着风险对“道”进行一些初步的解释,否则问题的分析就难以持续下去的时候。我们可以试图用最笼统的话来解释——“道”是世界存在与运动的根本规则,世界万物存在和变化的一切现象,都可以在“道”中找到原因,所以,“道”是维系世界的根本规则,不管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道”都在发挥着根本性的作用。
“道”驱使着星辰运转而老子认为,人之所以能够追问到“道是什么”这个问题的答案,有两个条件:一是“道”自然呈现,二是“人”自我超越。
既然“道”是世界万物存在和变化的根本规则,那么,世界万物的存在和变化自然都是“道”的作用和表现。也就是说“道”自然呈现为自然万物及其运动变化,或者说,“道”是无处不在的。所以,我们通过理解世界中的万物,就可以“触摸”到“道”,认识到“道”。
我们可以通过归纳树木的花开花落与动物节律作息来探寻生命的奥义,最终了解细胞的构成;我们可以通过总结月亮的阴晴圆缺与大海的潮起潮落,最终构建太阳、地球与月亮的运转模型。一方面是因为统治自然的法则自然呈现到了我们的面前,另一方面则是源于人对于自我的超越,不断试图归纳总结,启迪智慧。
“道”赋予了花草以生命力当人运用自己的智慧去归纳总结各种层出不穷的现象,试图把握背后蕴涵的真理,不断革新自己的实验方法的时候,人们对自然的理解也就越深刻,对于掌握的方法运用的也就更加娴熟,社会自然也就更加进步,我们的生活同时也就更加美好。
-TheEnd-
期刊目录:《老子》第一章:对于“道”的把握
作者
一夜飞渡镜湖悦
一群热爱智慧的人
参考资料:《道德经》
《道德经句读》
《道德经的现代意义》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bb/131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