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道德经 >> 道德经版本 >> 正文 >> 正文

古本老子带给我们对道家思想的新诠释

来源:道德经 时间:2024/9/26
著名青少年白癜风专家 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677435216282197608&wfr=spider&for=pc

伴随几十年来考古新发现,年湖南马王堆出土帛书《老子》两种,湖北郭店村又出土竹简《老子》的部分内容,与当代流传版本有很多不同,如不是“大器晚成”而是“大器免成”,带给我们新的启发。

《老子》即《道德经》,是中国及世界最伟大的思想名著之一,在哲学、政治、宗教、科学等领域都产生深远影响。历朝历代对其校订和注释的著作非常多,重要的就有上千种。早期研究老子思想的著名学者有魏晋时期的王弼(公元至年),他所校订和注释的《老子》大致奠定了今天此书的基本内容。但现在看来,王弼的校订版本同先秦时期古本《老子》和原始的道家思想存在有很大差别。

年,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老子》两种,甲本用秦篆书抄写,时间更早、破损严重;乙本用汉隶书抄写,破损稍轻、应为汉初抄本。它们比之前存世的最早《老子》版本要早多年,更因它们形成于秦汉交界关键时期,应是迄今最接近原著的版本了!(本文统称为“古本”)。该古本比现代通行《老子》版本改动多达多处、导致多句(全书不过多句)发生重大改变!

具体来说:一是涉汉代“避讳”的改动。“古本”没有避汉初多位皇帝名讳,能看到后来版本中因避讳的改动有多处,如避讳刘邦、将“邦”改为“国”;避讳刘恒、将“恒”改为“常”;二是涉儒家思想渗透的改动。由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老子》在汉代之后常被儒家学者“篡改”、思想体系和核心内容遭到破坏,对照“古本”可以看到很多相关变化。

年,湖北荆门郭店村又出土了战国时期楚国竹简,包含《老子》内容的有甲、乙、丙三组共字,涉及现代通行《道德经》中的31章内容。它是迄今发现最早《老子》版本实物、但不是全本。更遗憾的是,从墓冢规格看,墓主人曾是“东宫之师”、是一位已落魄的儒生,竹简《老子》很有可能是墓主人根据教学需要节录、修改,按内容不同汇编成三组、带有儒家色彩。因此,其学术价值远不及马王堆汉墓的《老子》。

下面,我们就比较“古本”与现代通行《老子》的几个明显差异,谈一谈对道家思想最初面貌的理解。

1、不是“大器晚成”而是“大器免成”。

汉代之后的《老子》版本都说“大器晚成”,流传了年,还成为一个常用成语。可在“古本”中这个词是“大器免成”。可谓一字之差、谬之千里!

现代通行版本《老子》全句:“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我们判断这个修改很可能是某位儒家学者“顺手修改”,大意是:“方正之物若过于庞大就根本没有边际,器皿若过于庞大就见不到整体形状,声音若太洪亮就不能听得到,形象若太宏大就根本看不清;大道遍布于宇宙却幽隐无法形容。”其中如果是“大器晚成”,则是典型儒家思想、儒家“积极入世”的观念。儒家观念就是人一定要“成器”,只是要慢慢来,重要器皿更要仔细地打磨、所以要最后完成,做大事业的人也是如此。

而道家其实是说“大器免成”,表达的意思完全不同。“免成”是说对器物不必有打磨的过程,对人才也是如此,成长过程不用过多干预、只要顺应自然便能成“大器”!

2、“道,可道也,非常道也”应为“道,可道也,非恒道也”。

现代通行版本《老子》开篇第一段就有四个“常”字,实际均为“恒”,是汉朝之后文本要避汉文帝刘恒名讳,将“恒”改成“常”、沿用至今:“道,可道也,非常(恒)道也;名,可名也,非常(恒)名也。”以及:“故常(恒)无欲也,以观其妙;常(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虽然两字意思也算接近,但还是有一定差别的,这个改动实实在在地影响了年来读者们的理解。

现在用的“常”字多是“通常”的意思,可理解为:“道能说得出,它就不是通常的道了;名能叫得出,它就不是通常的名了。……所以应从万物通常的原始状态去观察道的微妙、从万物通常的根本之处去观察道的显豁。”虽也说得通,总感觉与道家思想有差距,如果是“恒”字,理解为“永恒”就更贴切了:永恒的真理和概念即“道”和“名”,不能用语言表达出来;需要从永恒的“有”和“无”原始状态去观察真理。

3、大量“无”和“無”被混用造成理解的偏差。

“古本”《老子》中有83个“无”字(类似现代简体字形)和5个“無”字,现代通行版本《老子》中的“无”则是都写成“無”,再到今天都简化为“无”。现在看来这样做是有问题的,“古本”的“无”、“無”不通用,说明它们的字义应存在区别。“無”才是现代汉语中“没有”的意思,但出现很少,“古本”中大量的“无”应与现代汉语理解不同。

其实,现代通行版本《老子》开篇就已谈到了“无”的概念:“无名,天地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即被称为天地初始状态的就是“无”,也就是“万物萌发,从无到有”、事物初生时的那种状态。

这样,我们对《老子》中很多语句的理解就更准确了。如“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不是“無”为、没有作为的消极状态,而是按万物本源规律作为、这样才能治理好社会;“恒使民无知无欲也”,也不是“無”知、没有知识的愚民状态,而是探求世界本源,回复到起始状况。

4、“道篇”与“德篇”前后次序颠倒问题。

现代通行版本《老子》共81章,《道经》在前37章、《德经》在后44章。“古本”中的分章、次序则有很多不同,最主要一点是将《道经》、《德经》次序颠倒,“德篇”在前、“道篇”在后。

《老子》中所说的“道”和“德”:“道”即“天道”,是自然法则、普遍规律,是产生和支配万物的永恒规律;“德”即“人道”,是尊重自然法则、遵循基本规律,是人们这样的行为。“古本”中先谈“德”,是由浅入深、从外在表现再到内在本质,更能表达道家“以德进道”、“纯德归道”的本意。

还有,“德篇”第一章(现第38章)应是整部《老子》的第一章,批判“仁义礼智”是与“道”背道而驰的:“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大意是:因失去道、德,才会提倡仁、义;失去仁、义,才会提到礼节;礼节是忠诚信誉不足的表现、是祸乱的开端;智即所谓“先见之明”,则是愚昧的开端、虚华的“道”。或许是儒家学者接受不了这样的批判,才把它“藏”到了后面。

5、对“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的篡改。

现代通行版本《老子》第19章(“道篇”中)有非常关键的一段话:“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是讲述治理国家的重要规律。“古本”中这几句文字基本相同,证明它确是道家思想的本意。但在郭店村楚国竹简上却不同:“绝智弃辩,民利百倍。绝巧弃利,盗贼无有。绝伪弃诈,民复季子。”我们大致判断,这些变化是这位儒家学者在抄写《老子》时的改动,掺杂了私货!

其中最重要的变动是“辩”,道家思想是要抛弃“先见之明”的智,而儒生将其改成抛弃“辩论”,意思完全不同。现代通行版本《老子》中还有用“辩”字的句子(马王堆汉墓的《老子》中没有“辩”字),如“大辩若讷”(或应为“大赢若?”)、“善者不辩,辩者不善”(或应为“善者不多,多者不善”),仔细想来,其实也违背了道家反“智”的本意。而将“绝仁弃义”改成“绝伪弃诈”,更明显是儒家学者所为。这充分说明儒家学者们对《老子》的篡改自战国时期就已经开始了。

总之,我们很幸运能看到这些古老的《老子》文本,它们能帮助我们排除历史因素的干扰,特别是看清儒家学者们的篡改,从而“擦亮眼睛”真正理解道家思想的本来面目。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bb/1372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