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道德经 >> 道德经版本 >> 正文 >> 正文

老子道德经,所谓的命运大多是人祸

来源:道德经 时间:2024/10/7

知乎上有个热门话题:

命运是不是被设定好的?

很多回答,都认为命运是被某种东西安排好的。但坦白说,我对这些答案的结论、论述的过程以及支撑的依据,并不满意。

命运什么时候会成为一个问题?

年轻的时候,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大概率不会联想到命运。

志得意满的时候,胸有丘壑,立马山河,更不会去哀叹命运。

只有当对现实充满无力感的时候,命运才会成为一个问题。

第一

王德峰讲,人到四十还不知有命,是悟性太差。其实最早提出知天命的不是他,而是孔子,五十而知天命。

时代不一样,知天命的年龄有差别,但共性在于无论是四十还是五十,都意味着彼时的人生战局已初定,越往后翻盘的几率越小。

当人站在这个转折点的时候,回顾以往一连串的事件选择,会发现有某种必然性在里面,而这种必然性通常会被解读为,逃不过的命。

我曾深度的研究过命理学,并看过很多人的命局和运数,到最后会发现,很多人关于命运,其实你看与不看,根本不会有多大影响。

哪怕你不懂命理学,你看一个人,说话做事,透露出的心态和认知,凭常识和直觉多半也能判断个六七分。

你懂了命理学,命主过去的应事和应期,都被你铁口直断,但最后,又能怎么样?

好的仍然好,不好的仍然不好。命理师面对自己命运的波澜,都只能承受,从命理学的角度讲,想通过强力介入的方式改变因果,几乎是种徒劳。

有人说,可以找大师做风水局改运啊!但说真的,即便有用,一般人也没有那种福德,出得起那个钱找到真正厉害的人调理。

更何况,当很多人、事气数已尽的时候,说改都是一场虚妄。明清皇家的风水不好吗?许家印身边没有大师吗?结果呢?

风流终被雨打风吹去!

第二

命理学的价值在于,从另外一套逻辑体系,看到人生的某种轨迹和可能性,可以用来做参照和某种程度的预判。

但如果就据此认为,命运是被锁死,一层不变的,那就是非蠢即坏。

佛家讲,境由心生,命由心造。

分析心理学大师荣格曾说,你的潜意识操控着你的人生,而你却称为命运。

人的命运并不是铁板一块,而是可以松动的,只是这种松动难度非常之大,如果把主流的观点融合到一起得出一个结论的话,那就是:

佛家的命由心造,心是什么呢?储存过往业力种子的空间,相当于命理学中的地支藏干,它是隐性的、静态的;相当于荣格口中的潜意识,平时并不为你所察觉,只有在外部条件的引动下,这些深层的东西才开始发挥作用,左右你的言行,决定你的选择,呈现你的结果。

只有当深层次的东西得到清理,思想发生变化,行为有所矫正,命运的齿轮才会重新转动。

否则就会像乔纳森海特描述的象和骑象人一样,骑象人驱使不了象这个根本性的决定力量,只能失控的随处乱撞。

所以,回到知乎上的那个话题:人的命运是被设定好的吗?答案,是,也不是。

物理世界,行动才能改变现实,而决定行动的又是人的思想、认知和情绪,这些东西融合到一起,长期和现实博弈形成了稳固的心智模式。

当你没有足够的力量去阻断原来的闭环,重新改写人生的剧本,命运看起来就是被设定好的,甚至同样的故事,会反复出现。

而当你有足够的心力,或遭受突然起来的变故产生巨大的动能,就有可能冲破命运的枷锁,重新塑造一个不同的人生,以后天的努力突破先天的命局。

命运在这里,已经不是件神神叨叨的事情,在老子看来,所谓的命运不好,不过是场人祸。

第三

老子在《道德经》中,并没有关于命运的具体论述,但这并不妨碍我们从老子的视角去看待命运。

老子是个极度务实的人,他认为道是比人更大的东西,“四大之中,人亦居其一”,人有悟道的能力,但并不能洞穿所有的因果,很多事情,只能选择接受。

比如他在讲到人的生死的时候说: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

出生入死是必然的规律,长寿的人有1/,短命的人有1/,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概率分布?老子没有说,他把重点放在了另外的1/上:

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

原本可以长寿的人,结果却很短命,为什么?因为太过于贪生怕死。他更关心的是人祸。

人再怎么惜命,也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个先来,人的算力还穷尽不了所有的边界。

天才如乔布斯,英年早逝。

被人民爱戴的总理,走得如此突然。

颜回死后,孔子大恸:“噫!天丧予!天丧予!”

人活着,就必须正视和接纳人力所不能掌控的东西,就像曾国藩的态度,物来顺应,不惧不忧。

第四

斯科特派克在《少有人走的路》一书中,开始就说,人生苦难重重,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真理之一。原因在于,一旦领悟了这句话的真谛,就能从苦难中解脱出来,实现人生的超越。

当我们真正明白,并勇于承认:总有人被意外的概率砸中,苦难才是人生真相的时候,对于命运的好坏,会多了一份释然,剩下的部分,就是避免人祸,主观上的操作失误,会更大概率的把自己带进深渊。

老子在《道德经》第三十三章中说: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认识别人需要智慧,清晰的认识自己,才是真的高明。

自己是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和归宿,自己就是一个实际,和外部一样,充满了客观实在性,人生所有决策的基础都应该在承认自身实际的前提下展开。

厉害的人不仅对人、对事有很强的边界感和分寸感,对自己也有很强的边界感和分寸感。正因为边界感和分寸感的存在,才让我们避免好高骛远、盲目自信,或者自卑自怜、裹足不前。盲动和不动都是错。

始终对自己的目标、定位、价值观,以及资源盘和能力框架保持一种动态评估,才能避免进退失据,在关键选择上进行战略误判。

很多人都不知道自己要什么,要去哪,能做好什么,怎么利用好外部提供的机遇,这一切都是模糊、不确定的。

人生就是场风险管理,这种模糊、不确定,意味着放在大环境中,一切可能都是风险,命运在这样随机的状态下展开,还能去评价好和坏吗?

第五

一个人如果能清晰的认识自己,对内外因有着客观的评估,就基本上不会被欲望和外部的诱惑带偏。

老子在《道德经》中,对人的欲望始终保持一种高度的警惕: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其实普通人不会有太大的欲望,生在这个时代,坏就坏在商业主义之下,人的欲望不断被激发,产生的过度消费和盲目攀比,这种基于面子、虚荣心之上的“欲得”,是比人的原始欲望更恐怖的东西。

因为这种“欲得”不是来自于内心的真实需求,而是凭空产生的一种妄念,它会让人失去理智,认为别人能我也能,进而不惜铤而走险、孤注一掷,到最后发现,这些变形的动作走上的就是一条不归路。

当我们对发生的这一切,认为理所当然(每个人都会找一堆的理由)、浑然不觉的时候,面对极其糟糕的结果,就会哀叹命不好、运不好,转而求向玄学。

但其实,问题的根源都在自己身上!

年的许家印,已是穷途末路,四处融资无果,等着破产。但次贷危机爆发了,国家紧急出手,四万亿大水漫灌,身在头部房企的恒大缓过气来。

但许家印并没有吸取教训,过去十几年,高负债之下仍然一路高歌猛进、跑马圈地,只是这一次,时势再也没帮他,只能锒铛入狱。

这是天灾吗?不,这是人祸。自己不纠偏,只有等命运来审判。

精装完整无删减版全书通篇注解注译老子甲乙本精选月销量¥79打开百度APP立即扫码购买购买第六

命运是强者的谦辞,弱者的借口。这句话是某种程度的真理。

把一切都甩锅给命运,和《天道》中丁元英说的等靠要的思想如出一辙,都想得到命运的青睐,好运的加持。

问题是,给谁呢?

老子在整本《道德经》中,花了很大的篇幅在说人性: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抛开时与势、社会规律和天道,人性就是命运的滥觞。

与其把命运导向玄而又玄的地方,不如向内求,少点骚操作、少点人祸!

全文完。欢迎点赞、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bb/137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