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道德经 >> 道德经版本 >> 正文 >> 正文

时隔九载,退役五年,再次用道德经治愈

来源:道德经 时间:2025/4/19
雷安萍现在哪里就诊 http://pf.39.net/bdfyy/xwdt/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壹毛

01

那是入伍第二年,年夏,在杜甫故里——河南巩义。

没有恶意,而且不吹不黑,即便无上光荣,但是平心而论,文艺青年是不适合那种集体生活的。更何况是一线部队,要求最严格的基层单位。

很难想象自己撑下来足足五年,前两年,就是最大的一道坎。

一个满脑子自由和浪漫主义的年轻人,一定要放下这些傻乎乎的想法再投身。很可惜没人告诉我这么个简单的道理。

其实许许多多简单的道理,自己不实打实的碰几次壁,压根不会信以为然。

不见可欲、使心不乱

年轻有年轻的意义,年轻的价值就在于:能否在与日俱增的阅历中识别不利、转化价值。

想想那时的我,竟然愚蠢到固守“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的可笑追求,抗争着“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的不可抗拒的军规。

谁年轻时不犯点傻?但当时的我,傻到冒泡儿。“冒泡儿”用部队的话说,就是犯错。天真而愚蠢的我,就常常冒泡儿,也因此成了重点批评对象。

一个自命不凡且惯于反唇相讥的青年,因为感觉处处被针对,避之不及又无法逃离。久而久之,不免出现危险的念头。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02

因为部队里按时熄灯,清楚的记得那时候借着走廊偷来的光,偷偷阅读毛姆的《月亮和六便士》。书是好书,但以毒攻毒只能加深当时已经相当严重的抑郁。

过多的描述自己的不幸和苦难,是对他人的不尊重。

所以对于当时我的不利处境,叙述适可而止。一个爱读书的人,应对这样的情况,只能想到通过读书治愈。很庆幸我及时找到了。

我不记得当时为什么会选中《道德经》,只记得是委托外出采购的战友购买,巴掌大小、小巧而厚重的一本,刚好可以塞进作训裤的侧边口袋。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

对19岁的小孩来说,《道德经》是看不太懂的,尽管吸收的不好,好在并不影响药效。

老子自己都说: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出自第七十章,应该用不着翻译)。

从这本书进入我军旅生涯的时候开始,除了晾衣服,我就不太爱往天台跑了。

天台曾经是最接近解脱的地方,也是最容易产生愚蠢念头的地方,更是迄今为止见证过我最危急的时刻、驻足过最危险的地方。

我说不上来阅读经典的价值和意义,但是曾经在我生命最危急的关头,阅读《道德经》这样的经典,的确及时救了我一命。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03

一句“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出自第五章),就能让所有的祸从口出幡然醒悟。

当然,这句话也在告诫我们不要好为人师。河上公对这句话的注解尤为深刻:多事害神,多言害身,口开舌举,必有祸根。

所以,秉承着少说话、不为师的原则,我总结一下自己的教训而避免指指点点。

即便在如今的我看来,年轻时读书多无疑是一把双刃剑。尤其是年轻人爱炫耀、好争辩的天性使然,只会在本来就自以为是的年龄,愈加肆无忌惮。

我就是十足的反面教材。出身农村的我,在军事训练方面,入伍之初就展现了过人的天分。如果我见好就收,就不会有后来的区别对待。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但是一个如鱼得水的人,往往更乐于向众人展现他的文武双全。

我大概是没有恶意的,但我拿不准,是不是经常使用自以为是的博学,贬低他人的常识性匮乏,何况那种骄傲的嘴脸本身就十足讨厌。

骄傲,是每一个认识我的人给我最为一致的评价,是我长久以来完全没有意识到的最讨人厌的标签。

很不幸,我曾在那么长的时间段内,仗着自己的口才和阅读储备夸夸其谈而不曾意识到他人的反感。

文艺青年是有这样一个特点:对待他人敏感,对待自己迟钝,对待自己的卖弄行径,尤为迟钝。

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04

不必耿耿于过往。所以对于那段灰色时光,我就言尽于此吧。

总之在《道德经》的启示下,我从学会闭嘴开始,慢慢在战友们心中转变了对我的糟糕看法。如果还是延续曾经的依然故我,我大概率挺不过来,更不会有后来转士官的票选通过。

人在取得成绩的时候,往往会把功劳全然归于自己。

这个道理大概是不会错的,以至于九年以来,我不曾把当时的化险为夷看做《道德经》的恩赐。在这长达九年的时间里,没再重温老子的教诲。

遗忘太容易了,就像我们常常不记得自己生而为人一样。

一个月前决心辞职写作,刚刚在平台上有点起色,因为回了趟老家被迫搁置。几天前再想拾起的时候,发现完全无人问津。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很庆幸我知道一个很简单的道理:方向不对的时候,再努力也是枉然。

又搁笔了三天,开始分析原因,查找问题。这种看似方向明确的思考,其实完全是一场摸不着头脑的精神内耗。

人啊,一旦遭受哪怕一丁点挫折,退堂鼓就开始满脑袋敲响。

《道德经》就在我写作的书桌上,30厘米的距离,整整三天我都视若无睹,不知道得救之道、就在其中。

直到昨天喝茶的时候,突然想到了一句话: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出自第六十四章,意为:普通人做事,往往在即将成功时失败。如果自始至终都像开始时那么谨慎,就不容易失败了)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05

我不想说教,更不愿意拿自己那点可笑的心路历程劳烦读者。

尽管我一直都知道,写作的价值绝对不是一味的自说自话。但苦于迟迟找不到核心的立足点,之前才会在平台上百般尝试。

不仅写过追热点的大白话,更是写了一些文不对题的口水文……

再次翻开《道德经》,发现老子从不站在个人视角看待和思考问题,他立足彼时的现象表达了对后世的隐忧。

现在的我们,面临着那么多不曾遇到的问题:文化自信、信任危机、精神内耗、过度商业、全球动荡……

无需太多思考,就能发现,其实这些问题老子已经在他的五千言中做出了诠释。

作为两度受恩于《道德经》的我,同时身为一个中国人。我应该立足于《道德经》,从文化自信层面,尽量帮助精神内耗的普通人摆脱烦恼。

即便仅仅是出于文化上的自觉,也理应做点什么。

不能忘了,曾鼓舞中国两千年、每一个人的八个字,出自《道德经》——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排版时突然想起那段灰暗日子里写下的诗:

《另一处故乡》

如果可以

我愿一直在窗前守望

看绿树看天空

看青草萌发的每个角落

看小河静静流淌

从苍山复绿

梧桐落蕊

到小麦泛黄

从春雾初起

秋霜始露

到冬雪绽放

对大海和湖泊的迷恋

一如既往

对地平线和落地窗的诱惑

念念不忘

泪眼迷离

痴痴的勾勒

自己的梦想

——

关于文学

关于爱情

关于不可言说的愿望

多少不眠的长夜

厌倦了人类的躯壳

为了麻醉孤独和失望

我只能幻想

——

愿做一阵风

吹走冷漠

让世界洒满

哪怕片刻的阳光

愿做一只鸟

因为宿命

展翅翱翔

现实里无法达成的

从不在梦境中寻求安慰

辞别大地的沉痛

飞向任何想去的地方

从不疲惫

从不奢望

从不悔恨

从不迷失方向

尝尽了生活的苦涩后

我跑上沙滩

面朝海浪

迎着咸咸的海风

大哭一场

将曾经的梦想

默默埋葬

然后擦干泪水

重写今生的愿望

我要的不多

——

一只五彩的笔

一间小小的房

一个可爱的人

一扇大大的窗

(年4月24日壹毛)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bb/142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