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道德经 >> 道德经版本 >> 正文 >> 正文

人生的最高境界是什么状态

来源:道德经 时间:2025/5/12
白癜风该怎么治 http://www.bdfyy999.com/m/

嗜欲深者天机浅。此语出自《庄子·大宗师》。原文是:“真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屈服者,其嗌言若哇。其耆欲深者,其天机浅。”所谓嗜欲深者是指欲望深重,深陷欲海之中不能自拔的人。那什么是“天机”呢?是人的智慧与灵性,也可以说是对事物的判断力,对自身的认识。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一个人如果深陷欲海、贪婪无度,就会失去生命中的灵性与智慧,丧失对一切的判断,从而做出错误的决定,走上歧途。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出自《金刚经》。关键是“住”和“心”二字,住,指的是人对世俗、对物质的妄想分别,对境界引发的相续心;心,指的是离开了事物的相续心,已不住。突破了无明的干预,人们对佛理禅义的领悟。意思是人们应该对世俗物质无所执着,才有可能深刻领悟佛,找到自己的真心。

《金刚经》是佛祖跟须菩提的对话,共字。里面有这样一段对话:佛祖问须菩提:恒河里的沙子多不多?须菩提说:当然多!佛祖又问:如果有人散尽家财,像恒河里沙子这样多的财富,去做慈善,这算不算一种功德?须菩提说:这当然是莫大的功德!佛祖说:有一种功德比这个更大!那就是你开悟之后,把《金刚经》里的最核心的四句话解释给世人听,让更多的人都开悟,这才是莫大的功德!①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皆非菩萨;②凡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③凡所有相皆为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④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在《金刚经》末尾,也就是佛祖和须菩提的对话即将结束的时候:佛祖问须菩提:我对你说什么了吗?须菩提说:不不不,你什么都没说。佛祖笑着说:那说明你懂了。而这个时候,如果须菩提拿着记满笔记的本子告诉如来,你说的我都记在上面了,那说明他根本没有真正理解佛祖的这四句话,因为他着相了。

记住,忘记一切表相,只去参它的本质,才能真正读懂这四句话。

我活到现在见过所有不食人间烟火的人,只分两种情况:一种人是家境极其优越,生而为贵族。不食人间烟火不是做给别人看,而是他们根本不知道人间烟火为何物。就这点而言,你我都不是这个世界里的人。另一种人也许家庭很普通,甚至很贫穷。但是,由于他们对某种事物钻研极深,以致淡泊了所有名利。条条大路通罗马,各行各业的人到了极致的时候,都能触及天道。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殊途同归、万法归一。

因为智慧是相通的,如果只向外求的话永远没有止境。

不管读书还是学习,都只是一把开启智慧的钥匙,重要的还是要靠自己领悟。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

释迦摩尼佛出道之后说过这样一句话:“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皆因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我们生来每个人都是本自具足自性圆满的,都是因为后天受到了世俗的污染而迷失了自我。

尼采说过,人的精神有三种境界:骆驼、狮子和婴儿。第一境界骆驼,忍辱负重,被动地听命于别人或命运的安排;第二境界狮子,把被动变成主动,由“你应该”到“我要”,一切由我主动争取,主动负起人生责任;第三境界婴儿,这是一种“我是”的状态,活在当下,享受现在的一切。

《道德经》二十八章中说:“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道什么是雄强,却安守着柔弱,甘愿处于卑下的地位。处于卑下的地位,恒常的德行就不会丢失,从而回归到无知无欲的婴儿状态。

《道德经》四十八章中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学问是靠知识、读书、经验,一点一滴慢慢累积起来的。学道与做学问相反,是要丢掉,“日损”就是一天丢一点,明天再丢一点,什么都要放下丢掉。一切都空,空到了最后连空也把它空掉,空到一无所有;然后无所不有,一切皆知,一切皆有,就是这个简单的道理。

庄子·内篇·养生主第三节,“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我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真是累人啊!已经追逐知识的人,可真是疲倦呀。

但是,对于一般人来说,只要有不明白的地方,自然就会想研究个明白。所以,要想达到心中没有追求知识学问的欲望,就必须把世上所有的道理都研究明白了,才能停止思考研究。

当人已经把怎样做事业的道理彻底研究明白了,就不会再想做事业了,不再追求名利地位了。这时就达到了老子说的“无为”,虽然不再有所作为,但是也没有什么做不了的。

也就是说,只有那些把人生的道理全都研究明白的大智慧者,才能停止研究学问。

《庄子》一书中所说的“于事无与亲”就是对任何事情都没有分别心,享受当下所做的一切没有好恶之心,也就不会被外物扰乱心神。

尼采所说第三种婴儿境界,一种“我是”的状态,活在当下,享受现在的一切。

这些观点和老子《道德经》中所说的“复归于婴儿”的观点不谋而合。婴儿没有一点追求名利和知识的心理非常纯真,所以人人都喜欢他,婴儿因为不想伤害别人,所以也没有人想伤害它。不再追求名利和学问的大智慧者,已经达到像婴儿那样的纯真无欲无求,这也是人生的圆满境界。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bb/143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