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道德经 >> 道德经版本 >> 正文 >> 正文

老子道德经憨山注解读35

来源:道德经 时间:2017/8/12

《老子道德经憨山注》解读35

逸尘

道德经序

予少喜读老庄,苦不解义。惟所领会处,想见其精神命脉,故略得离言之旨。及搜诸家注释,则多以己意为文,若与之角,则义愈晦。及熟玩庄语,则于老恍有得焉。因谓注乃人人之老庄,非老庄之老庄也。以老文简古而旨幽玄,则庄实为之注疏。苟能悬解,则思过半矣。

空山禅暇,细玩沉思,言有会心,即讬之笔。必得义遗言,因言以见义。或经旬而得一语,或经年而得一章。始于东海,以至南粤,自壬辰以至丙午,周十五年乃能卒业。是知古人立言之不易也。以文太简,故不厌贯通,要非枝也。尝谓儒宗尧舜,以名为教,故宗于仁义。老宗轩黄,道重无为,如云失道德而后仁义。此立言之本也。故庄之诽薄,殊非大言,以超俗之论则骇俗,故为放而不收也。

当仲尼问礼,则叹为犹龙,圣不自圣,岂无谓哉。故老以无用为大用,苟以之经世,则化理治平,如指诸掌。尤以无为为宗极,性命为真修。即远世遗荣,殆非矫矫。苟得其要,则真妄之途,云泥自别。所谓真以治身,绪馀以为天下国家,信非诬也。

或曰,子之禅,贵忘言,乃哓哓于世谛,何所取大耶。予曰不然,鸦鸣鹊噪,咸自天机。蚁聚蜂游,都归神理。是则何语非禅,何法非道。况释智忘怀之谈,讵非入禅初地乎?且禅以我蔽,故破我以达禅,老则先登矣。若夫玩世蜉蝣,尤当以此为乐土矣。

注成,始刻于岭南,重刻于五云南岳与金陵。今则再刻于吴门。以尚之者众,故施不厌普矣。

绪馀:残余。《吕氏春秋》:道之真以持身,其绪余以为国家,其土苴以治天下。(土苴:渣滓、糟粕)

天机:1、指天赋的灵性。2、天的机密,造物者的奥妙。

哓(xiao):唠叨议论。

悬解:本系古道家语,谓安乐得失无动于心。《庄子·大宗师》:且乎得者时也,失者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此古之所谓悬解也。这里的悬解是指心得到解脱。引伸义为解决疑难问题。

讵(ju):难道。

我少年时喜欢读老子庄子,苦于不能理解其义。只能从我领会的地方,去思考它的精神命脉。所以,能得到一点难于用语言来表达的旨意。及至去搜索诸家的注释,大多是以个人的意见写出来的。如果加以分析比较,其义反而更加难明。把庄子研究得多了,就觉得对理解老子有帮助。所以,我认为“注”是注释者们理解的老庄,不是老庄的本来面目。老子的文章古朴简练,含义幽远高深。庄子的著作,实在是在为老子作注。如果能解决疑难问题,那么你的思悟就超过一半了。

我在空山里参禅之暇,仔细玩味沉思,有所领悟,就用笔把它记下来。一定是重在真实的义理,而不是玩弄文字。但又要借助文字来准确表述。有时候要十天才能得到一句话,或者要经过一年才能完成一章。从东海到广东,从壬辰到丙午(---),经过十五年才完成。由此可知古人著书立说是很不容易的。因文字太简略,所以很注重于贯通义理,关键在于不出现错误。我曾说,儒家尊崇尧舜,以名分等级作为礼教,所以崇尚仁义。老子崇尚轩辕黄帝,其道重在无为。如说失去道德而后才有仁义。这是他立言的所本之处。所以庄子的诽薄古圣先贤,决不是说大话。用超凡脱俗的理论,会惊世骇俗,所以放而不收。

当年仲尼问礼于老子,曾感叹地称老子为龙,作为圣人的孔子,也不认为自己是圣人了。这不是没有道理的。老子以无用为大用,若用它来治理世间,风化会变得顺适和顺,政治会变得安定平稳,自如得如同手掌指挥手指一样。尤其是以无为为极致之理,以性和命作为真修的内容,即是远离世间,抛弃名利,不是自满骄傲。如果得到了要领,那么真和妄的路途不同,就像云和泥一样悬殊自现。所谓道的精华用来治身,馀下的用来治理国家天下,是真实不虚的。

有人问:你的禅法,贵在忘却种种言说,却唠叨议论于世俗之理,叫人怎么去选取呢?我说,不然,乌鸦和喜鹊的鸣噪,都来自天赋的灵性,蚂蚁的聚散,蜜蜂的游翔,都归于神妙莫测的自然之理。如是看来,有什么话不含禅理,有什么法不合于大道呢。何况去掉世俗之智,忘却心中种种凡思,难道不是入禅的初地么?我们知道,禅是因为我执太深,被这个我蒙蔽了。所以要破除我执,以达到禅修的要求。老子是走在我们前面捷足先登了。庄子所说的玩世蜉蝣,应当以这个境界为乐土。

注释完成后,先刻印于广东,重刻印于五云南岳与南京。现在再刻印于苏州。

鸣谢

本文作者:逸尘老师

校对编辑:净鸿

封图拍摄:快乐成长

总编辑:默尘

排版:净妍









































局部白癜风
北京中医白癜风医院研究所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bb/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