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
老子
德
经
憨
山
注
第一章
1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①。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此章总言道之体用,及入道工夫也。老氏之学,尽在于此。其五千余言,所敷演者,唯演此一章而已。所言道,乃真常之道。可道之道,犹言也。意谓真常之道,本无相无名,不可言说。凡可言者,则非真常之道矣,故非常道。且道本无名,今既强名曰道,是则凡可名者,皆假名耳,故非常名。此二句,言道之体也。
水
煎
包
“道”之一字,论辩千年。所以如此繁漫,因为古字多义,首先在对其外延和内涵的界定,都不甚清楚。实在不同的因缘下,或者各为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实践论(即憨祖所谓的体、用、入道工夫),人人自持一端,攻击其余,则风牛马不相及,看似说的是同一字,实际却是不同事,自然就难以得出一个圆满而共融的结果。圣人随缘点化,也无定法,远则难辨。借此机会,我们做一个简单的梳理。
本体论呢?即为宇宙的本源和万法的自性,乃至于生死的根本。在老子拈出一“道”字,恐人难解,又再出一“名”字,其实都是为了说明:这个本源境界,非世俗经验物,对众失语,难以明言!即“道”也非是平常里所理解的道,即“名”也只为不得已而表达的“名”,非有一个实在的“道”和现成的“名”放在那里,让器世界的世人得以现量地观览。为什么呢?道为形而上的境界,非但不能通过人类落后的六根为途径认知,反而需要禅定工夫将旧有身心的束缚进行解脱陶洗之后,才可一点一点地接近。
接近至极,便似同“无”;实际上,这个“无”也是更不得已。无的本意,是破掉世间一切零碎有限的概念形象对于内心的障碍分裂,还原浑然无物的本体状态,然而,因为“无”本身已经成为语言概念中的惯性表达,就是“什么都没有了”,这显然也不足以表达本体论的精确内涵。所以,又须安立一“有”,来作为补充,弥补不得已用“无”这个概念之后,可能产生的(作用)缺漏。这种有无相生,彼此参照的表达方式,不是圣人故弄玄虚,而在世人认知局限。
但这个“道”呢?很容易让人误会成了一个客观的道,不容易跟自身联系起来,自然形成二元对立的价值观。这个“无”呢?或者易于使人误会为消极、空无,或者与“有”一起被人当成诡辩论和辨证论,仿佛只是认识万物的一种思维模式,脱离了圣人通过人的身心为根本,去悟道、证道、践道、用道的留字初衷。
所以,佛之早期的译家,如僧肇大师等,用了很多道家的词汇来表示佛法的内涵,即所谓“格义”的手法,到了后期,就渐淡了,开始发现了这种嫁接概念的弊端,所以适时地造出了更具佛法内质的新名词,历经数变,直到“心”的“出现”,或者说重新界定,站在“万法由心造”这一究竟的体证论断之上,才彻底地解决了人、道对立和主、客二元的证道和用道问题。这就是后面的内容了!
这同时也不断地提醒我们,名词概念都是假象,关键是悟道践道的真实用心,以及适时地更换相应的术语,力图每一个时代的众生能够彻悟从上圣者著书立说之本怀的必要性!
小白小注
①徼(jiào):边际。
本节要点
1.“道”之一字,论辩千年,不同的因缘下,出现不同的论述。若从本体论上来看,老子拈出一“道”字,又再出一“名”字,讲的是这个本源境界,非世俗经验物,对众失语,难以明言!
2.“道”为形而上的境界,接近至极,便似同“无”。而“无”本身已经成为语言概念中的惯性表达,也不足以表达本体论的精确内涵,因此又须安立一“有”,来作为补充。这种有无相生,彼此参照的表达方式,不是圣人故弄玄虚,而在世人认知局限。
3.圣人留字的初衷,为使人以身心为根本,去悟道、证道、践道。历经数变,直到“心”的“出现”,或者说重新界定,站在“万法由心造”这一究竟的体证论断之上,才彻底地解决了人、道对立和主、客二元的证道和用道问题。
4.所以,名词概念都是假象,关键是悟道践道的真实用心,以及适时地更换相应的术语,力图每一个时代的众生能够彻悟从上圣者著书立说之本怀的必要性!
扫码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bb/93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