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zhāo),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解析释义
、重点字释义:
(过渡语:在理解文本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这几个字词的含义。课件出示词义)[]希言:“希”通“稀”,我们可以理解为“少”;“言”和前面章节中出现的“言”是同一个意思,指声教法令[2]飘风:大风、狂风。[3]终朝:整个早晨。[4]骤雨:急雨、暴雨。[5]终日:一整天。[6]失者:我们可以理解为失道失德的人。章节译解
(过渡:那么这一章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
少声教法令是合于自然的。你看那狂风施虐不了一上午,你看那暴雨也瓢泼不了一整日,是什么生成了飘风骤雨,是天地,天地之威尚不能长久持续,更何况是人。所以治理天下也要随从于道,不可强势而为。最上乘的是与道合一行不言之教,次一级的是与德合一行仁爱之事,最差的是既失道又失德。同于道者道也喜欢你,同于德者徳也喜欢你,同于失者失败的厄运也喜欢找上你。这是为什么呀,因为你违反了道的规律,多言多语必有口误,政令繁多定会失策,你屡屡失信于民,民众慢慢地也就不信你了。品读感悟本章和第十七章是相对应的。十七章揭示出严刑峻法的高压政策徒然使百姓“畏之侮之”,因而呼吁统治者莫若“贵言”抽离政权压力去辅助人民。在本章中老子再标示出“希言”的政治理想,即行“清静无为”之政,以不扰民为原则,百姓安然舒适,才合乎自然。若以法戒禁令约束人民,苛捐杂税榨取人民,就如同狂风急雨般的暴政了,进而又警示人们:暴政是不会持久的!施政的后果,有如俗语所说的:“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统治者如果清静无为,则社会当有安宁平和的风气以相应;统治者如果恣肆横行,则人民当有背戾抗拒的行为以相应;统治者如果诚信不足,则百姓当有不诚信的态度以相应。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
、“道”的本性——默默无言自然而然
老子在这一章开头便提出“希言自然”。“希言”前面我们已经理解过,在这里是:少施加政令。在章节复习时我们知道《道德经》中第2章老子提出“行不言之教”,第7章提出“悠兮其贵言”,这些和这里的“希言自然”,都是在说道的默默不语,无言之教。但它们又是有区别的,那么“不言”“贵言”“希言”这三种情况到底应该怎样把握呢?什么时候不言?什么时候贵言?什么时候希言?这其中的妙处还得大家慢慢体味。这里的“自然”并非我们常指的“自然界”,而是说道以自然为归,道的本性就是自然。所以你也可以理解为“希言为道”。大自然是不会说话的,但是他能够把一切都管理得根好。例如,草原上有牧草、有羊和狼。狼吃羊,羊吃草,这就形成了一个极好的生物链,而且,大自然也不会干预它们的活动,三者自动维持平衡的态势。通常,圣明的统治者也从来不会干预百姓们的生活,但百姓们却会生活得很好。所以说,不管做什么事情,我们都应该顺应大自然的規律,不要轻易去打破它。此外,还应该少说话,多做事,不要整天啰里啰唆、夸夸其谈,埋下头来,做一些实际的事情才是成功的关键。
接下来老子举自然界的例子“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说明狂风暴雨不能整天刮个不停、下个没完。天地掀起的暴风骤雨都不能够长久,更何况人滥施苛政、虐害百姓!这个比喻十分贴切,有很强的说服力。它告诫统治者要遵循道的原则,遵循自然规律,暴政是长久不了的,统治者如果清静无为,那么社会就会出现安宁平和的风气,统治者如果恣肆横行,那么人民就会抗拒他;如果统治者诚信不足,老百姓就不会信任他。纵观古今中外的历史,施行暴戾苛政的统治者都是短命而亡的,中国第一个封建中央集权的王朝秦王朝仅仅存在了一二十年的时间,原因何在?就是由于秦朝施行暴政、苛政,人民群众无法按正常方式生活下去了,被迫揭竿而起。另一个短命而亡的王朝隋朝何尝也是因施行暴政而激起人民的反抗,最后被唐王朝所取代!历史是一面镜子,它反映出的是统治者清静无为,不对百姓们发号施令,不强制人民缴粮纳税,那么这个社会就比较符合自然,就比较清明纯朴、统治者与老百姓相安无事,统治者的天下就可以长存。这和我们一个单位的管理也是一样的,我们的领导层、管理层如果能够做到“希言自然”,按规律办事,不乱为,不妄为,那么我们的下属自然也就敬之畏之,我们的管理也就轻松自如了!2、自然法则——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老子从有道者、有德者、失道失德者三种人给我们揭示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自然规律,也告诉我们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世间法则。万物会无常流动变化,而这些变化是物以类聚的。一般人如糊涂、迷迷茫茫地按照习性去生活,就会被习性牵着走。如果你能够逐渐觉醒过来,清楚地知道自己怎么选择,可以同流而不合污,这时候你选择做自己生命的主人,你的命运就会改变。举个例子来讲,一个人本来喜欢抽烟喝酒,自然结交的大部分都是那些喜欢抽烟喝酒的酒肉朋友,但会不会改变?能不能改变?是能够改变的。当他想自我提升、改变自己,就会选择一些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文体类活动,来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比如,大家今天坐在这里选择学习《道德经》来净化心灵。所以当你选择了改变之后,自然的就不喜欢与酒肉朋友相聚,觉得那个浪费金钱、浪费生命,所谈的没有什么意义,对生命的成长没有什么益处,在那里比大比小、在那里炫耀。所以做什么样的选择,就会散发出什么样的心灵品质,就会感召类似心灵品质的人事物过来。3、合道合德等于合于自然
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得,获得,接纳,这里可以理解为“同在”。不管是修道还是行道,人的思想意识必须要与大道相一致,你得到了应该得到的东西,也一定会失去应该失去的东西。合于道的成果要乐于得到,不合于道的成果要乐于抛弃。乐于得必乐于失,有失才能有得。得与失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所以,人类一定要正视自己的力量,一定要使自己的实践活动符合自然规律,不要做出过激行为,否则绝对不会取得预期的效果。求道决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实现的,一切形式的激进行为都是背道而驰的。人们要想求证大道,不但要有诚心,还要有坚持不懈的恒心。行道亦是如此。自然现象容易发生改变,人的活动更容易发生改变。在这个世界上,任何现象都很难长时间持续不变,只有事物的本质才是永恒不变的。然而,人要想透过现象去抓住事物的本质,也绝非易事。如果一个人透过现象看到了事物的本质,那么这个人就是得到了道。如果一个人观察现象时不能抓住本质,但他的认识水平已接近于事物本质的道了,那么这个人就是得到了德。如果一个人既无法看到道,又无法看到德,那么这种情况就称作“失”,而这个人就不得不与失处在同一个层次了。要想达到道或是德的境界,人们就得坚持不懈地去追求道。也就是说,求道是实现道和德的先决条件。如果人们不去追求道,不去追求事物的本质,那么就只能一直处在事物本质以外的范畴“失”之中了。因此,我们只有不违背自然规律,使自己的行为合乎道和德,才能从中获得无限的益处;否则,我们不但得不到任何益处,而且还会为大道大德所抛弃。不遵循大道和大德,必然会遭受惩罚。人不同于动物,具有主观能动性。当主观能动性支配下的人的行为合乎自然规律时,人们就会从自然中得到益处;当主观能动性支配下的人的行为不合乎自然规律时,人们就会遭受自然的惩罚。很多事例都证明了这一点,比如人们贪图小惠小利,对森林乱砍滥伐,最后导致泥石流滑坡,轻则毁坏庄稼,重则造成人员的死伤。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这里不再一一列举。总之,违背大道大德就等于自我毁灭。最后老子提出“信不足焉有不信焉”,信,就是诚信。“诚信”就是“道”和“德”的具体表现。诚信不足的人,自然就不会被人们所信任,就是失道失德。“言必信,行必果”,为人处世中要以诚信为天,才能让自己更快的达到成功的目的地。在章节回顾时我们知道这一句在7章出现过,也有人认为这里是错简重出。章节旨意
本章论证了人们必须与道和德相一致才能真正顺应自然,做到天人合一,这样才能够从自然中受益。同时,也再次阐述了无为而治的政治思想。老子明确指出统治者在行事时如果不遵守“道”的原则,必定会遭到失败;只有遵从“道”顺其自然,清静无为,言而有信,才能得道。作者简介:
李国瑞,女,中小学一级教师,原函谷关镇中心小学校副校长,函谷关道德经研习社宣讲员。
敬请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bb/96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