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道德经 >> 道德经鉴赏 >> 正文 >> 正文

19道德经通解middot章十九

来源:道德经 时间:2022/4/20
白癜风怎么办呢 http://pf.39.net/bdfyy/bdfrczy/160317/4791351.html

19《道德经》通解·章十九

原文以马王堆出土的帛书《老子》甲本为主。

原文:

绝圣弃知⑴,民利百负⑵;绝仁弃义⑶,民复畜兹⑷;绝巧弃利⑸,盗贼无有。此三言也,以为文未足⑹,故令之有所属⑺;见素抱朴⑻,少私寡欲⑼。

注释:

⑴绝圣弃知:知,古代与“智”同。☆绝圣弃知,即绝弃圣知,抛弃圣人智慧。

⑵民利百负:民,百姓。利,收获、获得。百,十个十,引申为很多、凡是、所有。负,以背载物、背着,承担,使承受,负担。☆民利百负,百姓获得所有负担。

⑶绝仁弃义:抛弃仁义。上一章已经解释仁义,仁义源于愚蠢。仁义是愚蠢的剥削者给被剥削者的同情和实施。

⑷民复畜兹:百姓可循环往复的相互养育。畜兹详见上一章。成年人养育子女,子女成年后抚养老人;这就是“复畜兹”。

⑸绝巧弃利:即绝弃巧利,抛弃巧取豪夺。

⑹以为文未足:文,表示含义的图形,引申为描述。☆以为文未足,因为这样的描述还不够充分。

⑺故令之有所属:令之,让它们(前面的三句话)。属(shǔ),本义是同一家族,种类。属(zhǔ),同嘱,嘱咐、托付。☆故令之有所属,因此让它们归为一类;即因此可以把它们总结为。

⑻见素抱朴:发现并抓住本质。

⑼少私寡欲:语句结构与“绝仁弃义”相同,即少寡私欲;少一点私欲。

通解:

绝圣弃知,民利百负;

抛弃圣人智慧,百姓得到的是所有负担;

★王弼版本的《道德经》把“负”篡改成“倍”;一字之差,含义截然相反。原文本义是强调不能抛弃圣人智慧,否则百姓会被愚弄成没有智力的牛马(奴隶)而承担所有负担。把“负”篡改成“倍”,含义变成了“抛弃圣人智慧,百姓得到百倍利益”,变成了强调愚民。用心极其险恶。

人是有智力的生命,但有愚蠢和智慧之分。没有智力的人类与猴类没有区别;没有智慧的愚蠢人类就是野蛮动物。愚蠢的统御者害怕民众有智慧!从秦始皇“焚书”实施愚民政策开始,中华民族开始从智慧慢慢变为愚蠢。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愚蠢的后人开始篡改《道德经》,使强调智民的道家思想变成了愚民的工具。三国曹魏时期的王弼,其篡改的《道德经》就是典型。

绝仁弃义,民复畜兹;

抛弃愚蠢产生的仁义,百姓才能循环往复的相互养育;

★王弼版本的《道德经》把“畜兹”改为“孝慈”,有宣扬儒家“忠孝廉耻”之意。道家主张“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只要民众衣食无忧,养育子女、抚养老人都不是问题。如果百姓食不果腹,反而可能“易子而食”,怎么让其养育子女、抚养老人?愚蠢的统御者无度地剥削百姓,导致百姓食不果腹,反而要求百姓讲“仁义、礼仪、忠孝廉耻”。显而易见,仁义、孝慈是本末倒置的、反人性的愚蠢观念。

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抛弃巧取豪夺,就不会有盗贼。

★盗窃本身就是一种“巧取”。巧立名目、强行收取各种税赋是私有制社会的必然,是剥削百姓的基本手段。如果统御者能放弃巧取豪夺,民众自然衣食无忧,没有人去盗贼。强调不能过分的剥夺百姓劳动成果,让百姓衣食无忧,社会才能和谐稳定。

统御社会的本质是让民众衣食无忧。

此三言也,以为文未足,故令之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由于这三句话阐述的还不够充分,因此把它们总结一下;那就是发现并抓住本质,少点私欲。

★告诉统御者,统御社会的本质是让民众衣食无忧,少点私欲,不要过分的剥削百姓。

人类进入私有制社会之后,统御者早已忘记了统御的本质,想方设法剥削百姓,哪里会管百姓的私活。

译文:

抛弃圣人智慧,百姓得到的是所有负担;抛弃愚蠢产生的仁义,百姓才能循环往复的相互养育;抛弃巧取豪夺,就不会有盗贼。由于这三句话阐述的还不够充分,因此把它们总结一下;那就是发现并抓住本质,少点私欲。

主旨:

告诉统御者,统御社会的本质是让民众衣食无忧,而不是巧取豪夺。建议统御者少点私欲,不要愚蠢,更不要愚民。民众智慧,国家才能迅速发展、兴旺发达。民众愚蠢的国家必然落后,很容易被灭掉。历史莫不如此。

北冥之神龙

觉得??用??????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js/111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