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译文:大道毁坏之后,才有所谓的仁义;智巧聪明出现,才有严重的虚伪;家人之间失和,才有所谓的孝慈;国家陷于昏乱,才有所谓的忠臣。第一句,大道毁坏了,才有所谓的仁义。这在说什么呢?这边说的是在大道之中,本来有自然而然的仁义。我们看到在前面第五章说“天地不仁"以及“圣人不仁"。老子所谓的仁与义,特别是就儒家、墨家所强调的要行仁、要行义,那是刻意地有心要去做的,这是别人教的,有一些具体的作为。人们要模仿那个作为,达到某些标准,才能说是合乎仁义。事实上,在大道里面有所谓的自然的仁义,大家在一起不要特别要求行什么善,不必特别谈到什么责任、义务,自然而然相处在一起,和和乐乐的,因为都在大道里面。现在不行了,大道毁坏之后,才有所谓的仁义。翻译的时候就要加上“所谓的”,意思代表是人为的。换句话说,“仁义"有两种,一种是自然的,一种是人为的。现在大道毁坏了只剩下人为的这一种,要靠学习和模仿来做到所谓的仁义。第二句话是“智慧出,有大伪"。大伪就是严重的虚伪。怎么说呢?在这边所谓的智慧并不是我们一般所说的“哲学就是爱好智慧”,不是那个意思。这边所谓的“智慧"是智巧与聪明。因为在上位的人使用智巧聪明来治理百姓,那么百姓就会察言观色,知道如何避开各种祸患,就好像鸟会避开罗网一样。所以在上位的人使用智巧聪明,底下的百姓就会设法去伪装自己,作秀、演戏给你看,于是整个社会变成大家都在扮演某种角色,而忽略了人的真诚性与真实性,造成各种混乱的情况。接着看第三句“六亲不和,有孝慈"。所谓的六亲是指父子、兄弟、夫妇,这六种家庭中的角色。古代是以男性为中心的继承的一个社会,所以“兄弟"包括姐妹在内,而所谓的"父子"当然是指父母与子女了。“六亲不和"就代表一家人相处的关系不好,这时候才有了所谓的孝慈,要教你如何去孝顺、去慈爱了。这样的想法让我们觉得有压力了,为什么?因为六亲如果和睦的话,就不需要孝慈吗?的确,一家人如果相处得不错,不需要特别说谁是孝、谁是慈的,自然而然就好。而一个社会如果没有区分某种特定的价值,比如说孝比不孝好,慈比不慈好,如果不做这样的区分,代表根本没有这样的问题。你一做这样区分的话,就要互相比较,代表很多人做不到了。这种标准规定出来之后,后面就带来更大的问题。比如父亲对孩子说:你如果孝顺,就不应该花这么多钱去玩游戏。孩子怎么回答呢?孩子就对父亲说:你如果是慈爱的,应该让我尽量去玩游戏。所以每一个人都从自己的角度来看。父亲对孩子说:你怎么不像隔壁的小明,他们家没什么钱,但他书念得很好。小孩怎么办呢?小孩就说:你怎么不像小明的父母亲,他们家没什么钱,但他们很照顾孩子。以人如果以这种标准来互相要求的话,永远没完没了,一家人之间总是争吵不休。所.六亲要和的话,所谓的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和妻柔,这些都不是问题,大家自然地就做到这些了。再看最后一句“国家昏乱,有忠臣”。这句话更让人觉得有压力。我们说“家贫出孝子,国乱显忠臣”,很多人因而主张:我宁可不当思臣,也不要国家昏乱了。如果为了证明谁是忠臣,要先让国家混乱,那不是本末倒吗?因此最好的时代就是你根本看不出谁是忠臣,那是因为国家稳定上轨道,每个国员都认真尽好他的责任,照顾百姓。我们都知道,只要提到忠臣,就会提到岳飞天祥、史可法这些人,但是正好反映出来当时是一个乱世。以上就是这四句话所说的、在这里,第一句话"大道"是一个关键,如果一切都是混同为一个整体,没有做仁义这中区分,没有相互比较的话,那后面的问题就不存在了。所以王弼在注解的时候,就说“鱼相忘于江湖之道失,则相濡之德生也”。他的说法出自于《庄子·大宗师》,《庄子》里面就说了:泉水干涸了,几条鱼一起困在陆地上,互相吹气来湿润对方,互相吐沫来润泽对方,这实在不如在江湖中互相忘记对方。江湖是比拟大道的。鱼当然希望在江湖中自在悠游,彼此互相忘记,但是奈何泉水干涸,连泉水都没有了,又奢谈什么江湖呢?所以王弧才会说,你失去了鱼相忘于江湖的这种情况,那后面就只好“相濡之德生”,以气相响濡这种情况就出现了。所以在这里说的大道废,其实是与现实处境有关的。人类的文明发展到今天,有许多正面的成就,相对的也可能离开根源越来越远了,以至于很难想象原来的原始的情况,那种和谐的状态是如何。所以在这里只能够尽量开拓自己的心胸,让自己跟身边的家人、亲戚、朋友相处时,看成是大家处在江湖中互相忘记对方,也就是不要做太多的区分;然后逐步扩充这个范围,到我们的同乡、同县、同省的百姓;最后扩充到同国的、同一个洲的、到整个人类。能够慢慢向外扩充,到最后七十几亿人,都是人类,那就不用互相计较了,就好像各种鱼在江湖中根本忘了谁是谁。我们说如鱼得水,悠游自在。一个人如果悟道,就会知道“道"是无所不在的,让万物形成一个整体,而这个整体是唯一的真正的整体。但是泉水干涸是自然界可能发生的现象,也就是人忘记了“道”,结果是造成自己的困境。我们也不知道人类在什么情况、在什么时候,开始忘记了这样的“道"。忘记没有关系,我们透过老子的启发,可以重新恢复我们对道的认知。在西方的当代哲学家里面,很多人由于研究古人的智慧、研究少数民族或原住民的智慧,就提出一个观念叫做“对存在本身的乡愁"。乡愁就是我离开家乡太久,心中的思念之情。所谓“存在本身"就是宇宙万物的来源与归宿,也就是老子所说的“道"。我们学习《老子》的时候,常常要想,我们是不是有对"道”的乡愁?道是万物的来源与归宿,所有的一切在道里面形成一个整体,那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啊?我们不用特别去讲究仁义,也根本不需要去虚伪、演戏、作秀,也不用去考虑在家里面谁比较孝顺,谁比较慈爱,然后在整个国家里面也不用担心谁是忠臣,谁是奸臣。这就是我们学习老子可以与西方思想互相呼应的地方,就是所谓的对"道"有一种乡愁。这不是因为学老子才出现的,而是我们本来就有这样的最深的愿望,就是能不能回到原始的某种情况呢?我们跟很多朋友来往,有的开始的时候处得很好,后来出现问题了。我们偶尔也会回想,想当年,我们都在念中学的时候、念大学的时候,大家一起相处,单纯而真诚,彼此之间心意相投,甚至可以达到像庄子所说的好朋友之间相视而笑,莫逆于心"。但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出现各种误会与隔阂,以至于我们要区分这个朋友好不好,对我是不是有什么帮助,甚至还可能从朋友变成敌人了,那更是让人担心了。我们要思考回到根源是什么情况。在《老子·第18章》里面谈到的四种情况,那是一层一层演变的,根源是所谓的大道,大道被我们遗忘,大道毁坏了。而事实上这个大道永远存在,不会因为我们遗忘它,它就不见了,失踪了,不再回来的。不会的。它永远在那儿,等待我们蓦然回首,再寻找到我们的根源。就好像鱼暂时在一个比较干涸的地方,它总是希望回到湖中、回到海中。在还没有回到大海之前,它无法想象那是一种什么样美好的情况,回到了之后才发现,我原来就属于这个大海。人活在世界上,可能要经过很长的时间,或许到年纪老的时候才会忽然觉悟,这一生有许多事情其实不需要那么计较,不需要那么样跟别人竞争。这一点如果看开的话,整个生命的素质和水平就不一样了。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js/11392.html
上一篇文章: 道德经一个人的7大天规,违反必有灾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