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
EMBA
德
经
《道德经》
第16、17章解读
作者付饶
第十六章
致虚极,守静笃;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归根曰静,是谓复命;
复命曰常,知常曰明;
不知常,妄作凶;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殁身不殆。
第十七章
太上,不知有之;
其次,亲而誉之;
其次,畏之;
其次,侮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悠兮其贵言。
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第十六章
使心灵空明虚寂到极点,使生活的清静达到极致。在万物都蓬勃生长的时候,我从中仔细观察它们生死循环的道理。天下万物虽然纷纷芸芸,但最终都将回到它们的本根。返回本根就叫“静”,静叫作复归本性。复归本性是万物运动与变化中不变的律则,认识和了解万物运动与变化都依循着循环往复的律则,叫作“明”。不了解这个不变的律则,轻举妄动就会有凶险。了解了这个不变的律则的人,就能做到宽容,做到了宽容就能坦然公正,公正就能周全,周全才符合自然,符合自然才能符合于“道”,体道而行才能长久,终身可免于危殆。
第十七章
圣人治民,人民感受不到他的存在;其次的统治者,人民亲近他、赞誉他;再次的统治者,人民畏惧他;更次的统治者,人民轻蔑他。统治者的威信不足,人民才不相信他。圣人施道,悠闲自在,少发号施令。事情办成功了,老百姓会认为:"我们本来就是这样的"。
第十六章解读
本章老子指出了万物生生不息的根源,就是在道的支配下,由静至动,由动至静地无止息循环着。这种规律在世间永恒,却是不可名状的,我们只能“强容之”,即“道”为万物的本源,万物从这里开始,从这里结束,“万物之始”又是最特殊的一个点,因为它在周围纷纭的“动”中达到了真正的虚空和宁静。然而正是这种虚,产生了世万物的“实”,正是这种静,变化为纷纭错乱的“动”。而“实”和“动”最终又将归于此处的虚静。在整体上看,世间万物是动的,因为它们都在无止息地循环着,可它们又都是静的,因为无论如何动,最终总会归于原始,正如佛教六祖慧能所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世间的万物都是有规律的,都是依着“道”而运作,人们做事前应该先弄清其中的规律,依规律做事则能事半功倍,否则必然要事倍功半。《鬼谷子·持枢》中言:“持枢,谓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天之正也,不可干面逆之。逆之者,虽成必败。故人君亦有天枢,生养成藏,亦复不可干而逆之,逆之虽盛必衰。”就是对老子这种思想的一种继承和解释。那么如何才能掌握世间万事的发展规律呢?老子本章所说的“致虚极,守静笃”就是其途径。只有通过放空心灵、修身养性,才能悟到世间的大道,才能真正看清事物的发展规律。这也正是《大学》所说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老子的哲学带有明显的循环色彩。但这种循环是“道”的循环,是规律的循环,和因果、灵魂不死等并不相同。正如《列子·天瑞》中所言:“万物皆出于机,皆入于机。”认识这循环往复的“道”最重要的方法就是保持内心的虚空和宁静,思考万物循环往复的道理。保持内心的虚空,时刻怀着“不盈”的心,不自傲自满;保持内心的宁静,即清净节欲,抵御酒肉声色的诱惑。认识到“道”的人,都是包容的,因为他们有着敬畏、虚空的心。包容万物,才能无所偏失,才能达到真正的公正,然后才能达到天地一样顺应自然规律,这样的行为才算是符合道,才能长久。而不明白这种规律,对事物妄加干扰,只能带来忧患和祸害。
因此,我们在工作中,作为领导者,要经常放空自己,尤其是放掉自己过去成功的经验,因为市场是在不断动态变化,产品技术也在不停发展,如果我们不能虚化若谷,给自己清零,很有可能把握不了市场的发展趋势,最终违背市场客观规律而使公司陷入危险的境地。其次,作为领导者,也要学会包容不同性格和能力的员工,而不能因为个人的喜好而使绩效评价失去了公平性,要使自己的心宁静下来,观察员工的行为,尽量公平公正,并给出合理化的改善建议。最后,领导者要学会充分的授权,制定好发展战略后,就要让各个部门按照自己的客观规律去运行,尽量少去干预业务部门的具体操作,只有业务部门的执行与发展战略出现偏离时才去进行纠偏,这样才能让公司活力更强,业务得到更好的发展。
在生活中,我们与人发生冲突的时候,要让自己进入冷静模式,换位思考下对方的思维逻辑,这样可以避免很多无谓的争执,当别人指出我们的缺点和不足时,要让自己进入虚空模式,虚心的接受他人的批评和建议。教育子女,也要多采用“致虚极,守静笃”的方式,不要轻易的教训和大声呵斥孩子,要把自己的心态也放到孩子的位置,安静的思考孩子种种行为的原因,并和孩子平等的沟通,魏杰老师说过:教育的本质是开发孩子的天赋,而不是强制给他添加各种技能,了解了教育的客观规律,我们就会静心去观察孩子的动,并找到他的天赋,从而让他拥有一个快乐幸福的人生。
由于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很多人都忙于工作和应酬,没有时间停下来思考未来的人生应该如何度过,即一直处于动态之中,没有静止的动作,这样就没法理清自己到底喜欢什么?需要什么?当光阴逝去之后,就会后悔自己当初为什么不多陪陪家人,当初为什么不好好锻炼身体…….所以,在现在这个浮躁繁忙的时代,我们有机会一定要时间让自己静下来,好好反思过去的生活,并规划未来的生活,度过一个充实幸福的人生。曾国藩曾说过:一日三省吾身,就是一种静止下来好好修炼自己的方式。
第十七章解读
在本章里,老子主要论述统治者治理国家的问题,他主张无为而治,只有达到了这一境界,才能实现国泰民安。那么统治者怎样才能达到无为而治的最高境界呢?老子说大道无言而长存,大道无为而长能,真正的治国之道是无为而无不为。人们也常说“强扭的瓜不甜”,这是有道理的,因为人之所以“强扭”,是因为还没等到瓜熟蒂落,而没长熟的瓜又怎会甜呢?这是因为人们没有顺应自然规律,而是凭着自己的感觉主观臆断,这样必然会自食其果。这里的自然规律也可称为“道”。在现实生活中,一旦人们违背“大道”就必然会受到惩罚,为了不受大道的惩罚,毫无疑问,人们就必须合乎大道的规律,一旦人们的行为与大道吻合,就会自由自在、事半功倍。换句话说,统治者要想不受大道的惩罚,就必须顺应大道,做到无为而治。
老子在本章里将统治者分为四个等级,他们分别是:太上、其次、再次、最次。
太上的统治者实行无为之治,治理国家和人民时采取一种自然而然、不横加干预的政策,这种政策的特点是尽量减少自己对国家和人民施加强有力的影响,不增加人民的经济负担,不对外进行大规模的战争,因而民众感觉不到他的存在。太上的统治者采用的是顺应自然规律的方法,不对人民生活进行干涉,所以人民生活得自在安乐,没有怨尤的对象,也就感觉不到统治者的存在了;其次的统治者是给人民施以恩惠,人民亲近他赞誉他,他施惠于民,但不高高在上,不让人民感觉到他的特殊性,他可亲可敬,和人民相处融洽。再次的统治者声色俱厉,经常摆出盛气凌人。不可一世的神态,并用强制手段来确保国家机器的运转,统治者和百姓的关系视同水火。最次的统治者,这种统治者专横跋扈,不把老百姓的生死放在眼里,甚至不把他们当作自己的子民,而是把他们当作奴隶来对待,对他们进行奴役、辱骂。老百姓对这种非人的待遇忍气吞声,等到忍无可忍的时候,他们也会被逼上梁山,揭竿而起,反抗暴政。
因此,老子推崇的是实行无为之治的统治者,因为他们不会轻易向人民发号施令,他们慎言谨行,决不破坏老百姓的生活规律,老百姓遵循大道,统治者不必劳神苦思,国家就得到了治理,百姓也过上安宁的生活。生活富足安定,百姓就感觉不到统治者的存在,觉得这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百姓有了这种感觉,自然心中没有感激之情,没有感激之情也就无所谓仇恨,没有仇恨,国家自然太平。所以,统治者要想成为“太上”,就要取信于天下,顺应自然,这就实现了“王道”。
中国历史上以道家思想治理国家的阶段,主要是出现在汉初,由于刚发生大规模的战乱和秦朝的苛政暴虐,民不聊生,汉高祖刘邦采用了休生养息的政策,搭建完国家的基本框架和法律体系后,让平民百姓专注于生产恢复国家经济,尽量不打仗、不扰民,后续的文景二帝也延续了这一政策思路,实现了国家的快速强大,景帝后期,国家仓库里串钱的绳子都烂了,粮食都多到装不下了,百姓们都过上了安居乐业的日子。但汉武帝登基后,雄心勃勃,文化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军事上对匈奴发动了多场战争,穷兵黩武,虽然战争了匈奴,但国库被消耗殆尽,无数百姓妻离子散,流离失所,国内经济遭到严重的破坏,使得汉朝由盛而衰。虽然汉武帝在历史上留下了雄才大略的伟名,但对当时的百姓来说,汉武帝一定是个再次的统治者,而文、景二帝才是接近太上的统治者。
因此,我们作为领导者,最重要的是搭建好公司的管理体系、发展战略以及相应的规章制度,在这个有为的前提下,尽量实现无为而治,即尽量少干预业务部门的具体操作,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将业务越做越好,毕竟一个人不可能什么都懂,而在似懂非懂的情况下,去干预业务部门的操作,往往会使业务的发展偏离既定的方向,脱离业务发展的客观规律而最终失败,也会遭到员工的反感。聪明的领导者会在合规的前提下,尽量充分的授权,让员工有充分的发挥空间,会收到超出预期的效果。例如美的在有分权手册的前提下,尽量放权给各个事业部,最终使得美的在各个家电细分品类上都取得了傲人的成果,成为了中国家电业的龙头。
在子女教育上,读完也特别有收获,其实父母应该提供的是对子女选择的支持,而不是把自己的愿望强加到子女身上,让他们成为你想要的样子。父母在子女教育上应该更多的无为,在确保子女品德良好的前提下,应该鼓励子女多去尝试,而不是事事包办,设立各种条条框框限制孩子的选择。当孩子选择了自己喜欢的事物时(如钢琴、足球、滑雪等),父母的责任是尽量给孩子找到更好的老师学习、陪伴孩子学习,而不要跟孩子说你这个选择不好,你这个选择有危险。我觉得谷爱凌之所以成为一个如此优秀的人,跟谷妈妈的教育方式是息息相关的。所以,让我们做一个无为的父母,遵循孩子的发展规律,尊重孩子的选择,发现他们的天赋并让他们充分自由的发挥,这样孩子一定会拥有一个快乐幸福的人生。
道
德
经
图文编辑:杨丽媛
文稿审核:黎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