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道德经 >> 道德经鉴赏 >> 正文 >> 正文

道德经第十六章致虚极,守静笃解析

来源:道德经 时间:2023/1/18
白癜风诊疗康复 http://m.39.net/pf/a_6188266.html

百家号:日月光辉火[原创]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本章的重点是致虚极,守静笃。老子在本章中讲,尽量使你的心达到一种虚寂的状态,并牢牢地保持住这种宁静的状态。致虚,守静是万物之根本。虚与静互相为用,虚极静笃,然后才能观万物。静能生动,而动又归静,动是相对的,静才是绝对的。万物归根,复命的虚静是事物动静变化的规律。这里的虚就是守一,指道的本体,静就是稳定,指道的本性。但动静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自然界的万物保持什么样的状态才是符合道的要求呢?致虚极,守静笃的状态。所以说致虚极,守静笃不是道。是一种符合道的状态。这种状态是万物向好向荣发展的前提条件。守一你才能专注,宁静你的思维才会缜密。你只有具备了这个前提条件悟道才有可能。这就是致虚极。守静笃的重要性和实际意义之所在。

那么,怎样才能真正做到致虚极,守静笃呢?办法是心明和功夫。致虚极,守静笃是向道的一种状态。所以我们就要只细观察自己的心是否象明镜一样,时刻观照自己的思想,言语,行为是否符合道的要求。这很重要因为镜子照物是立刻显现的。所以你能立既发现自己的错误,纠正自己不当的言行,调整好自己的状态。所以我们要下功夫朝着这一目标去努力。平时我们每个人的心情,情绪,精神状态的好坏,我们是能够感觉到的。重要的是你知道是什么感知道的吗?是你的良知。这就是我们的抓手。所以我们的良知不能泯灭。人经长会出现心烦意乱,情绪很坏,心情不好,这时良知就会第一时间感觉到,良知的敏感度取决于你私欲多少的程度。所以我们要尽可能减少自己的私欲,让自己的心多一些光明。这样你的良知敏感度就会提高,功夫得利,自律性在强一些,你的状态保持的就一定会好。其结果就是你在任何场合,遇到任何事情都会处变不惊,冷静思考,从容面对。因为你能掌控住心态和情绪。

我个人认为,人这一生自身同时存在两种状态。一种是生命的状态,一种是生活的状态。生命状态,我们要牢记,别让你的心情和情绪影响到你对生命的珍爱。要用最好的心态去对待自己的每一天。生活状态,就是当我们遇到困难就要去面对,去接受,去努力,去改变它。要用坚强,永敢和乐观,迎接每一天的到来。其实人这一生就是活在自己的状态之中。你自身状态的好与坏,完全取决于你自己。就看你想不想,敢不敢有没有勇气,去做你该做的事。人需要智慧,更需要勇敢。人不要太理想化,要认清自己,看清楚自己所处的境遇,寻道而行。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js/1217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