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德经》王弼本第一章原文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jiào)。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二、本章赋名:常无有观玄妙
章名解释:通过对“常无”、“常有”进行观察,来发现道的变化的玄机和微妙。
三、本章断句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jiào)。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四、翻译解读
道可以说得清,也可以获取得到,道可以被人所掌握。道是无常的,没有固定的形状、气味、相貌、外观、声音、状态等。名称,可以表示一定的人物、事物、概念等。名称是无常的,不是绝对固定在一定的人、事、物、概念等上面。道这个名称,可以表示道,揭示出道的概念和内涵。用道做名称,给道命名,是无常的,是不固定的,有时也可以用其他名称来表示道(后面讲的无、有,也是道的一种称谓,一种形式,一种表示。有人把道叫做规律、真理、佛法等,真理、主义、佛法、仁义等都是道的一种表现形式)。
因此,要模拟“常无”状态,制造理想中的无,回到天地初开的情境,才能想着去观察感悟无,从而发现无的奥妙和神奇。要模拟“常有”状态,制造理想中的有,回到万物孕育中的情境,才能想着去观察寻找有,从而发现有的端倪和究竟(这意味着达不到“常无”、“常有”就无法有效观察无和有,就发现不到无和有其中的微妙和端倪)。无和有,同根同源同出处,同时出现,名称叫法却不同,被认为很玄乎,是玄乎中的玄乎,是接触奥妙、玄妙、奇妙等各种妙的门户。玄是一种变化过程中的运动状态,可能进入到另一种运动状态,也可能进入到一种静止状态。常无、常有就是玄这样的状态,界于可以变化和将要新变化的玄乎状态中。
这一章在讲,通过观察有无如何变化,如何进行转换,发现无有的变化规律,再从无有的变化规律中发现玄机,找到打开各种变化玄妙的技巧、门锁、方法和路径等。各种变化玄妙就在常无、常有状态中,常无、常有才会被认为“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常无是能下蛋的鸡,有是鸡生出来的蛋,常有是有成卵将变成蛋的鸡,蛋没出现前的鸡就是无。常无可以指代一切事物的原始状态,常有可以指代一切新事物将要产生的状态。怀孕中的女人就是一种常有的状态,新生的婴儿就是有。
但无和有都是无常的,不固定的,没办法直接观察。这就要先进入“常无”、“常有”来进行观察,从而实现发现的目的。因为“无”、“有”以“非常”的形式存在着,要实现“观其妙”、“观其徼”这一发现目标,就要像做科学试验那样,模拟出事物的理想状态,建立“常无”、“常有”的模拟情境,再来进行观察然后进行发现。这就是所谓的“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这里的“欲”并不是指人的欲望,是指“想要……怎么样”,指想要达到什么目的。对欲的解读,是理解本章的关键点之一。《道德经》中有十五章都用到“欲”字,多处“无”和“欲”同时出现,但不可以直接作“无欲”,没有欲望来解读。通常要分开解读(文后有关欲的使用,都已经摘抄出来,可以慢慢感受)。
刻在石头上的《道德经》五、断句逐句解读
1、道,可道,非常道;
道可以说得清,也可以获取到,道可以被人所掌握。道是无常的,没有固定的形状、相貌、外观、气味、声音、状态等。
2、名,可名,非常名。
名称,可以表示一定的人物、事物、概念。名也是无常的,不是绝对固定在特定的人、事、物、概念、定义等上面。
道这个名称,可以表示道,说出道的概念和内涵。用道做名称,给道命名,不是绝对固定的,也可以用其他名称来表示道。
后面的无有,也是道的一种称谓,一种形式,一种表示。有人把道叫做规律、真理、佛法等也都可以。真理、主义、佛法、仁义等都是道的一种表现形式。后文的无有,也是道的一种存在形式。
3、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无,这个名称,用来表示天地刚产生的状态。有,这个名称,用来表示万物孕育之源的名称。
4、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1)故
所以,因此
(2)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假设“常无”状态,制造理想中的无,回到天地初开的状态,想要去观察感悟无的奥妙和神奇。假设“常有”状态,制造理想中的有,回到万物孕育的状态,想要去观察寻找有的端倪和究竟。
6、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1)此两者
这二样事物,(常无、常有)这两个名称所代表的事物
(2)同出而异名
相同出处、相同来源、同时出现,名称、称谓不一样。
意味着无有,本质上是一个事物,都是道,相对地表示着道的两个方面,道的两种形式。
(3)同谓之玄
同样被认为玄妙、深奥。玄有黑色,两种颜色过渡之间的颜色的意识。玄,寓意着处于变化之中,没有明确稳定的状态。
(4)玄之又玄
玄妙中的玄妙,变化中的变化状态,不好捉摸和确定,随时都可能千变万化。
(5)众妙之门
众多妙的门。这门一开,就能看到接触到许多奥妙、玄妙、奇妙等,各种各样的妙。
(6)全句解释
无和有,同根、同源、同出处、同时出现,名称叫法不同,被认为很玄乎,是玄乎中的玄乎,是接触和看到奥妙、玄妙、奇妙等各种妙的门户。
《道德经》六、摘录“欲”在《道德经》中的使用供参考
1.第三章不见(xiàn)可欲,使民心不乱。
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fú)智者不敢为也。
2.第十五章保此道者不欲盈。
3.第十九章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4.第二十九章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
5.第三十四章常无欲,可名于小;
6.第三十六章将欲歙(xī)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
7.第三十七章化而欲作(zuò),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夫亦将无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8.第三十九章故致舆(yù)无舆,不欲琭(lù)琭如玉,珞(luò)珞如石。
9.第四十六章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10.第五十七章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定dìng),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11.第六十一章大国不过欲兼畜(蓄xù)人,小国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其所欲,大者宜为下。
12.第六十四章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
13.第六十六章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
14.第七十七章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xiàn)贤。
15.第一章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jiào)。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js/132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