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道德经 >> 道德经鉴赏 >> 正文 >> 正文

话越少,事越大道德经这一章只有21

来源:道德经 时间:2024/5/3
知名研究白癜风专家 https://m.39.net/pf/a_6756332.html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道德经第四十章,看起来平平淡淡两句话,仅仅21个字,在整部《道德经》里是字数最少的,却独自占了整整一个章节,这两句话为什么这么重要?它有什么特别的意义吗?

这句话的解释有很多种。

比如我有一个90年出版的本子,上面的解释是这样的:“道”的运动变化是循环往复的,“道”的作用渺小而无形。

天下万物产生于看得见的有形质,看得见的有形质产生于看不见的无形质。

这里有两个关键字,一个是“反”,一个是“弱”,这个本子里把“反”解释为循环往复,把“弱”解释为渺小而无形。

这样看起来,这两句似乎平平无奇,而且也很能够讲得通。

但是到了帛书本里,这两句话有了微妙的变化。

反也者,道之动也;弱也者,道之用也。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第二句一字之差,变化不大,暂且忽略不计,第一句加了两个字,多了两个标点,但这句话读起来的感觉和意思就完全不一样了,用第一种解释明显行不通了。

那这句话在这里应作何解释呢?

这里的“反”字,反方向、相反、翻覆,似乎更恰当;而“弱”字,气力小、势力差、弱小、柔弱就更贴切一些。

那么这句话是不是可以引申为:“反方向、颠覆常规是道的运动规律;柔弱是道的作用或使用方法。”

这两种解释,你更倾向于哪一种呢?

如果我们孤立的来看这一章,似乎这两种解释皆可,皆说得通,但是和全文联系起来,就不一定了。因为理论上只应该有一种解释是行得通的、最准确的。

老子说:“强梁者不得其死”,又说:“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坚”,联系起《道德经》里的这些智慧谋略之语,我们还认为他是泛泛的论道之语吗?

有人曾把“反者道之动”引申为“捧杀”,比如你不喜欢一个人,看不惯一个人,你不要和他对着干,你要捧他,把他捧得飘飘然,让他忘乎所以。

“弱者道之用”,即便你做了坏事,但是有人来了,你要装的很可怜、很无辜,装出很柔弱的样子,那么你就能得到更多道义上的支持。

又比如孙子兵法讲: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远而示之近,近而示之远,隐真示假,欲擒故纵,都是“反者道之动”的最好注解和实例应用。

至于第二句,一句成语就搞定,遮遮掩掩说了半天,不就是三十六计中的四个字“无中生有”吗!

很多人喜欢看《道德经》,我觉得《道德经》有一个很重要的好处和妙处,就是每一句话你都可以有多种理解和解释,而且不管哪一种还都能说得通,都能够讲得过去,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有人可能会觉得第二种解释,有违“道德”的本意,我倒觉得是我们对道和德有不同的理解。具体可参看拙文:“道高于德,道和德不是一回事。理解《道德经》应避开的三个误区。”在此不作赘述。

其实道家学派、黄老之术,并不像我们通常所理解的那样,过多地涉及到善恶之辩,他的本意只是让我们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里活得更自由、更洒脱一些。

而这个自由不仅仅是精神上的,还有形体上的。

试想一个人如果不能应付人情世故,做不到有礼有节,进退有度,游刃有余,动辄被是非好恶所牵绊,那么一个人的形体自由、心灵自由,又从何谈起呢?

所以看《道德经》,我们未必要学会一种进攻,但一定不能少了一份进退自如的明哲。

#道德经#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js/1337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