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潘先生曾说过:“高尚的人有三件事不争:一是不与君子争名,二是不与小人争利,三是不与天地争巧。”诵读一遍《道德经》之后,我亦有所感,纠结良久,不禁把目光瞄向了本书的第八章。历来有关水的名言并不少见,诗仙李白就曾作《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一诗,其中有那么一句“抽刀断水水更流”更为脍炙人口;再比如民间俗谚里的“水往低处流”……虽都是我断章取义,但也充分表现出了水的自然性质所在。但水的意义并不止如此。在老子看来,水是圣人的喻体。透过水,老子看到了他内心关于圣人无论内在还是外露的全部美好德行,充满了包容与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正如当前中国施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随着国内政策和人民所需进行调整更改,而非一成不变不知变通。一方面,“水”不止是可当作圣人本质,它的存在也印证了君主统治治下的万万百姓:柔顺谦卑、朴素真诚,汇聚在一起后无与伦比的力量让观者心颤。他们是每一个朝代不可或缺的存在:新的官吏从中诞生,新的君主从中诞生,连圣人也脱离不了这汪洋大海般的世界,但也正是这样的脱离不了,不敢为天下先的圣人的出现才有了意义,百姓才有了精神上的指向标,而不是一直沉沦在万恶中痛苦挣扎不得。另一方面,极端后的反转是不可避免的,这当然包括“水”。我们都知道水至清则无鱼,自然也明白至刚易折的道理。过犹不及从始至终都不是中国人民所追求的圣人之道,这在古人了解了秦始皇一味严法治国的结局后愈不敢多加尝试。活在春秋、对时局有预见性和大局观的老子虽不能预知未来之事,可也是早早避开这样的误区。老子言“上善若水”,他口中的“水”,已然脱离了流于表面的形态,被赋予了纯洁的生命,一举一动贴合自己不争的思想观念,不分主动或被动,仅仅顺其自然就好——当人有了水所拥有的品德,那个人便达到了上善,便真正走入了圣人一途,他的理念与天道同步,他举手投足间就代表了天道,秉持怜悯与睿智心随意动,就是他应该做的事。这是老子心中的圣人模样,也是老子自己潜心所观的善的最终模样。要实现这样的结果,必定要先寻得圣人之道,而老子的道,即是不争。老子所著的《道德经》内通篇讲圣人对不争的内涵与具体体现,明言八次不争,其中有两次都在第八章,即开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与结尾一句“夫唯不争”。前点善之真意,褒扬善极不争的真谛;后亮本章总结,赞美圣人明晓不与人结怨怼的通达智慧。细读上善若水这一章,能够明晓圣人具备了世间所有正向的品格,而这种品格,正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仁人志士所交口称赞且追寻的。由此可见,穿过千年时光,人类对善、对圣人的定义,从来没有大方面的改变,只是在时代进步的过程中,越来越贴合一个时代的本来面目而已。这样想来,观这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对善本身的剖露,然后通过自己去展现的这种善。我戏谑一句:这何然不是圣人的另一种标志?雷锋精神体现的善、中国反日侵略战争体现的善、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体现的善……只是普罗大众蕴含的圣人部分很渺小,在特定场合下会扩大会发光——或者更直白地讲,当善耀眼夺目时,是大部分人自身的某些特征在某一时间符合了圣人一部分的标准,于是便成为了类同圣人的善。那么既是这样,圣人和普通人最明确的分界线就不是同一起跑线的善了,而是对善最核心的理解和运用——老子所言的是不争。不争不需争之物事,不争不需争之俗态,不争不需争之因缘际会。平凡人知其一二,圣人却是全部继承并有自己的一套论法在,“以不争争,以无私私。”这便是最大的分界线。不过无论是平常时刻的对外状态,还是精神世界里扪心问己的反思推敲,保证静如水的态度、不贪恋的豁达,就算是审时度势,于不争中,我们这些凡夫俗子,也会有一份难得的清明思绪在。面对这份因不争而得来的清明,作为相同却是独立的个体,百态人生各有自己或深或浅的感悟,而无一例外,这些感悟中都充满着已知与未知,在人的心里亮起光晕与漩涡,思考这些已知与未知的人站在光晕与漩涡之间,时而被光晕吸引,时而被漩涡触动心扉,总是得不到半点宁静。可也就是在遭受光晕和漩涡勾引的同时,心上因此泛起涟漪的瞬间,已经不知不觉间失去了那份难能可贵的“不争”真理,不得不再次泅游于滚滚红尘的人世,重新迎来灵魂上的生老病死之苦——得而复失的苦楚总是比无知追寻时更加让人感到煎熬。但只要坚定自己的信念,砥砺前行,总会再次找到正确的且属于自己该行的道路。一本《道德经》,全书81章,共个字。字数虽少,却字字珠玑,通读不过十几分钟,感悟涵义却需要一辈子这么长。孔子说温故知新足以为师,这话自然有理有据,而像《道德经》这种于平凡中观其本质,于不平凡中寻其挖掘共性的书,显然并不能草草了事。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js/13686.html
上一篇文章: 老子杂谈六关于老子上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