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又名《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是春秋时老子(李耳,我更喜欢称老君爷)出函谷关时得尹喜所请所留下的处世奇书。
全书虽然只有81章,短短五千字,但我们生活中很多名言,都出自本书。可以说字字珠玑,句句经典。
1、玄之又玄,众妙之门。《道德经.第一章》
释义:它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奥,而是玄妙又玄妙,深远又深远,是宇宙天地万物之奥妙的总门。
这句话本意在道教是形容道的微妙无形。
读《道德经》,尽量不要去看释义,用自己的心去理解,自己的感觉去感受。
每个人的经历不同,感知不同,所理解便有不同。
2、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道德经.第二章》
释义:所以有和无互相转化,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显现,高和下互相充实,音与声互相谐和,前和后互相接随——这是永恒的。
3、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道德经.第三章》
释义:不以奇珍异宝为贵重之物,使人民不做偷盗的坏事。
4、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释义:要将外在强加于自然事物的内容摒除,恢复到自然事物的本真状态,才能够认识到自然事物的本质。
收敛自以为是的行为和浮躁情绪,才能窥察世间的杂乱。以不露锋芒的态度,合乎道的观点来接人待物,来看待世间美丑善恶。这样的人才是清醒的。
5、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道德经.第五章》
释义:天地无所谓仁爱,对待万物像对待祭祀的小狗一样。
初看这句话,觉得这个世界不公,但这恰恰是最公正的,我十分喜欢这句话,试想,掌权者如果偏爱一方,那么相对的一方,就必定会受到不公的对待,所以以万物为刍狗,才是才公正的。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道德经.第五章》
原文释义:政令繁多反而更加使人困惑,更行不通,不如保持虚静。
但我觉得可以用另一种方式来解释,凡事不可太绝对,话不可讲的太满,留有回旋的空间,对于人际关系或是工作合作,都是相通的。与其极端相对,不如折中而行。
6、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道德经.第八章》
释义:最高等的善就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却不与之争长短。它总是停留在众人不愿去的低洼之地,这种品德,最接近于“道”。
上善若水,可能我们在不同场合,都听说过,但究其含义,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体会。
每个由底层起势的人,都曾忍辱负重。甘于居于卑下的地方,默默尽其所能。
忍常人所不能忍,做别人所不愿做,虽似无争,却是最赢家。
7、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道德经.第九章》
释义:纵然金玉堆满房屋,谁也不能长久守住。富贵而又骄纵,定会给自己带来祸害。功成名就之时,要含蓄收敛,激流勇退,这才符合自然运行的规律。
生在凡尘中,都在追名逐利,人是有贪性的,所以有了“人心不足蛇吞象。”
可名利双收后,如何留住,及时抽身,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唯有警醒自身。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从深去究,其实不是消极,是经历的浓缩。
多少王公贵族,生前风光无限,死后珠宝相陪,引来的,可能是摸金者。
古代先贤,悟道者,也不过寥寥,修行是在世间所必经的选择。
8、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道德经.第十三章》
释义:得到宠爱或遭受羞辱,都像受到惊吓一样。
有经历的人,面对荣辱,相对会淡定,但初出社会的年轻人,对于此事就极为敏感。
荣辱是人生路上的一时虚名,事过境迁后,便成了过眼云烟。看淡荣辱,才能把握自己的人生方向,不为一时之得失而患得患失,稳定的心态,是成功者必备。
情绪起伏大起大落的,就算能取得成就,也极大可能守不住。
9、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混乱,有忠臣。《道德经.第十八章》
释义:大道被抛弃了,才提倡起仁义;智巧出现了,才会产会虚伪狡诈;父子、兄弟、夫妻不和的时候,才会显出孝慈。国家昏乱的时候,才会出现忠臣。
10、人之所畏,不可不畏。《道德经.第二十章》
释义:别人所畏惧的,自己不可不畏惧。
别人都所顾忌的事与物,我们当然也要避免犯此类错误,可以让我们少走弯路,减少时间人力成本。
我们总觉得自己与众不同,其实我们也不过是芸芸众生之一。
11、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道德经.第二十三章》
释义:再大的狂风,也刮不了一个早晨;再大的暴雨,也下不了一个整天。
再深一层思考,恶人恶行一时可以得逞,但不会长久,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
人生一世,得意失意,都是常态,得与失,均是人生常态。最重要的是心态,有的人每天开心,有的人愁眉难解。
许多人终其一生,都过不好,不是人生不好,是诉求太多,付出太少。
我用两个月时间,把《道德经》背了下来,有的字,让我觉得像当头一棒,有的让我回想我所做过的决定,其实每一件事的背后,都是自己或有所求,或不甘,或侥幸所致。
《道德经》系列,下篇咱们继续分享。
#道德经#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js/137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