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期提出,文明危机的根本原因,是西方哲学科学体系存在根本缺陷,老子学说有独特的思路可以解决难题,但是被传统《道德经》体系歪曲、遮蔽了。
《道德经》体系包括文本系统和诠释系统,都存在根本错误。
一方面,主要的核心内容是伪文本,把老子学说歪曲为反道德、反文明的。
道德经的文本混乱是老问题,自清朝以来就不断有人重编,力图整理出清晰的架构;这不可能成功,因为关键问题不在于编排,而在于核心内容被严重篡改。所有的传世本《道德经》,包括王弼本、河上公本、严遵本、傅奕本、楼观台本,以及马王堆帛书本,都有超过80%的核心内容是伪文本。
各种传世本之间有许多差异,但核心内容是一致的,形成了相互证明,特别是帛书本的出土,虽然它与通行本有多处差异,但整体差别不大,因此强化了传世本的可靠性;直到郭店竹简本公布,文本被全面篡改的问题才显示出来,但是迄今为止,学术界还没有明确察觉。
年公布的郭店竹简本,是目前出土的唯一的先秦文本,其核心内容与其他文本有根本区别,揭示了传世本有重大篡改。然而,学术界目前轻视了先秦本出土的价值,把它与帛书本、北大汉简本同等对待,合称为简帛本、简帛四古本。
传统的老学文本研究,忽略了两个关键事实:
1,《老子》原本是先秦著作,帛书本和所有传世本都是汉代以后的;传统老学的古本与今本是糊涂概念,缺乏先秦本概念,缺乏先秦本与汉传本的正式分类。
2,秦始皇焚书之后恢复的先秦经典,诗经、尚书、论语、春秋等,都有明确的传承来源,而道德经传本都是来历不明的,最多只知道是哪个墓里出土的,极为反常。
在版本混乱的情况下,文本差异被认为是普通的传抄错误,划分先秦本与汉传本之后,可以明确看到:它们之间存在系统的定向变化,例如,先秦本是一致维护仁义道德的,汉传本则是一致排斥仁义道德的,而帛书本的“大道废,安有仁义”则保留了文本篡改的渐变过程,佐证了先秦本的真相。
通过对比可以看到,汉传本用两种方式进行文本篡改,涉及大部分著名章节:
一种是篡改关键文字,例如:18章“大道废,安有仁义”被改为“大道废,有仁义”,19章“绝伪弃虑,民复季子”被改为“绝仁弃义,民复孝慈”,38章“失道而后失德”被改为“失道而后德”,使老子维护道德伦理的思想被歪曲为反道德的思想;40章“天下之物生于有、生于无”被改为“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使老子“有无同出、有无相生”的思想发生逻辑混乱,误导出玄学“崇有贵无”的千年争论。
另一种是整段、整章篡入,例如:第5章“天地不仁”、39章“天得一以清,万物得一以生”,42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80章“小国寡民、老死不相往来”,这些最经典的明星篇章,都是背离老子思想的伪文本,具体分析在《重建老子道经》中讨论。
另一方面,《道德经》的诠释理论是根本错误的,使老子思想被歪曲为反逻辑、反理性。
两千多年来,道德经的注释本成千上万,还在不断发表新版本,所依据的都是传统诠释理论,而传统诠释理论存在根本错误,因此,所有的注释在根本上全是错的。
《道德经》诠释理论有几大支柱,包括宇宙生成论与本体论、治国论、反仁义论、反文明论等,前述,这些诠释理论的基础都是伪文本,是歪曲老子思想的错误理论。
而第一支柱是“道不可道”的认识论和语言论,这是道德经最根本的诠释理论。“道可道”章,是道德经的总纲与逻辑根基,是全书极少没有被篡改的文本,也是被歪曲最严重的一章,对每一句话、每一个关键概念,通行的所有解读全是错的。
明明白白的文本“道可道,名可名”,被反解成“道不可道、名不可名”,由此确立了反逻辑论、反语言论、反认识论、反理性论、反科学论的诠释理论,彻底颠覆老子的逻辑哲学、语言哲学、存在论与认识论哲学,颠覆了老子创建的中国版逻格斯中心主义,具体分析在《重建老子道经》中讨论。
对于道不可道,在此先提出几个简单事实:
1,虽然满世界的通行解读全是道不可道,但它不是唯一的,宋朝新老学的司马光就主张道可道;不看注释,按古汉语的语感、语法规则与义理逻辑,正常的解读只能是道可道。
2,所有道不可道的注释都没有语法或逻辑依据,都是虚假论述、是诡辩。
3,所有道不可道的注释都不是自己的思考,而是受王弼、河上公影响的人云亦云,而王弼、河上公则是上了韩非子的当,根源在韩非子《解老》中个字的论证,两千多年来,没有人仔细分析过这段论证,没有发现它的虚假推理和故意歪曲。
4,对于老子学说,先秦诸子中:孔子承认自己听不懂;庄子提出道不可道,但他没有说这是老子的意思;韩非子则把老子的道可道注释成道不可道。问题:孔子当面受教都没有听懂,3百年后的韩非子,凭什么来解老?“道不可道”的意思,实质上是说老子自己也不懂,所以大家都不可能懂,无人能懂。
总之,中华文明的万经之王《道德经》,由于核心文本是伪文本、诠释理论根本错误,全面歪曲了老子学说。复兴中华文明,首先需要重建老子文本,找回真正的老子思想。
感谢观看,请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js/138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