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原书为周公天子书,是周公留给天子用来修身齐家治国理政的宝贝,后来在战乱中,周王室典籍散落,由尹喜得到并重新编纂传播开来,托名给周王室典籍管理者,也就是聃公老子所作,流传至今。
后来周王室后人姬英明,于年将其家传典籍公诸于世,因此周公天子书又名,《姬氏道德经》。该书得到中国人大和北大的高度重视,由朝华出版社出版,姬英明也因此而成为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的副秘书长。
宫殿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院长罗安宪为此书作序,他力推这部书,并认为这部书为真。因为能写出这部书的难度,或者说重新编纂道德经的难度,比写出旧版道德经的难度要大得多。
如果说这是姬英明编的,那他的水准要比老子要高太多了,反之如果姬英明没有老子的水平,那唯一的解释就是这部书是传下来的真本。这部书逻辑通顺,全书分为六卷,分别是道经,德经,理经,政经,法经,术经。
咱们前面讲了道经和德经,今天就继续讲理经第二部分。
原文:知不知,尚也。不知知,病矣。
是以圣人之不病,以其病病也,是以不病。
垂者不立,跨者不行。
自视者不影,自见者不明。
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其在道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德者不居。
译文:知道自己无知,尚且有希望。不知道却以为自己什么都知道,这是病弊。
所以圣人之所以没有弊病,是因为他忧虑警惕这个弊病。(病有忧虑的意思)
那些垂头无志的人是站不起来的,但那些跨着大步走路的自傲者也走不长远。
自己观察自己是看不清的,自己看到的自己是不清晰的。
自夸的话哪怕做事了也没有人会给他功劳,自己推崇自己是不会有成长进步的。
这些在大道上来说,就好像吃多的食物,对自己的前进是累赘,所以有德者不会这么做的。
记得三体里有句话说:弱小和无知不是生存的障碍,傲慢才是!道德经的这一段内容可谓是完美诠释了这句话的内涵。
三体人要不断学习前进,要修身,你起点低起步晚无所谓,最怕的是你认为自己没问题,不需要修行,这就是大病了。孔子说,人分四等,生而知之,学而知之,困而学之,困而不学。
上等人天生就会,那是先天的,二等人知道自己不会,知道学习。不学会怎么样?不学就困呗,困就是苦难困难,人生的苦难唯一的价值,就是提醒你要变了,变则通。三等人在苦难中知道要改变,要学,要修,于是通达了。最下等人,困却不学,自认为没病,没事,自己没做错,但是苦难就是如影随形,如附骨之蛆,弥漫在他的身上,任谁也难以破除。
有时候你总会看人可怜,但是记住,可怜只能可怜那些因为意外突发陷入短暂困顿的人,那种心里穷还不肯改变的人,是没有救的。古人说救急不救穷,就是这个道理。最下等人,困而不学,你也改变不了他。
人呢,做人不能太垂头丧气了,不能自卑,记住人人都是圣人,人人都有良知,只需要遵从内心,光明内心就够了,你不比任何人差。但同时呢,做人也不能太高傲,走路迈着大步,这能走远吗?处境好的时候,要稳稳地走。
人也不能什么都靠自己,自己看自己总会看不清,看到的自己也是带着滤镜的自己,并不是真相了。人要以人为鉴,以史为鉴。正衣冠,明得失。
同时呢,人也不能自卖自夸,这个要给别人机会,让别人说出来才有意义。你不满,才有进步的空间,你自满,那就没有人再帮你说,帮你满了。
立即解锁专栏,阅读全文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js/137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