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道德经 >> 道德经鉴赏 >> 正文 >> 正文

试论道德经的修德

来源:道德经 时间:2024/12/12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公益中国 http://www.zherpaint.com/ylbj/zqys/m/2283.html
《道德经》可以说是中国哲学史上的一部鸿篇巨著,内容博大精深,古往今来,许多学者穷研其中,为之皓首。《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说:“老氏所云养生、修德、治国、用兵之法,……其用甚简,其效甚速”。此评价甚不为过。读《道德经》,可以助于养生,也可以助于修德,更可以助于治国用兵……读《道德经》更重要的是修德,因为修德是人生的立业之本。一个人只有修好德,树立一个良好的思想,建立好自己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才可能有一个健康、快乐、有价值有意义的人生,才能“修身,齐家,治国,安天下”。下面谈几点关于《道德经》对修德方面的体会。一、关于“三宝”老子在《道德经》第六十七章中说,“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可以说,这句话对我们如何修德非常具有启发意义。第一,“慈”,即慈爱。是启示我们要对天下苍生怀着一种慈爱的心态,对生命要怀有一种敬畏之心,只有这样,才可以让我们更好的生活,并潜心地体会生命的价值和人生的意义。第二,“俭”,即俭敛克制,一方面是说对财物等资源要节俭,不要浪费,另一方面是说,在行为上,我们也要有所克制,不要肆意行事。第三,“不敢为天下先”,是启示我们心中要有所敬畏,要有自知自明,要知道“敢”与“不敢”,心中有一个正确的目标和正确的行事尺度,知道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不倚仗权势,肆意妄为。所以,对于老子所说的“三宝”,“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应该牢记在心,时刻提醒自己,不断修正自己的德行,使自己成为一个有道德有修养的人。二、关于老子所说的“天之道”与“人之道”老子在《道德经》第七十七章中说:“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道则不然,损不足,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其唯有道者。”这句话对我们应如何修德也是非常有意义的。老子所说的“天之道”是“损有余而补不足”,这也是大自然的规律,即:是减少有余的补给不足的,从而达到自然界的整体平衡,和谐共处,共生共存。而老子所说的“人之道”则是“损不足以奉有余”,即:减少不足的,来奉献给有余的人。人是自然的一分子,按理说,人的所思、所想乃至所为,应该遵从“天之道”。但是,在实际的人类社会活动中,许多人却是“损不足以奉有余”。从根本上说,这种“人之道”不仅有违于“天之道”,而且更阻碍了人类的健康发展。为什么会出现这一不良现象呢?因为,这种“人之道”是人的一种自私行为。在这部分人的心目中,存有过多的欲望,存有过分的贪念。正是这种过多的欲望和贪念,促生了“损不足以奉有余”的思想,以满足个人的私欲为目的,甚至不惜损人利己。可以说,老子是非常不赞成这种“损不足以奉有余”的“人之道”的。老子倡导的是另一种为人之道——“圣人之道”,即:“能有余以奉天下”,“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并且“不欲见贤”。正是通过“天之道”与“人之道”的对比,我们充分认识到了现实生活中人性的不足。所以,应该通过不断地修德,提升道德水平,尊奉“天之道”,实现“圣人之道”,实现人人明“道”,人人皆“圣”,从而,达到与大自然和睦相处、共存共荣的目的。三、关于“知行合一”古今中外,学习《易经》、学习《道德经》的人不计其数,但真正做到“知行合一”的人却为数不多,这是为什么呢?第一,没有正确的人生价值导向,没有端正学习态度,没有真正做到修身立命,学习和生活的只是为了更好的谋取个人私利,没有将自己的身心真正的融于“道”,没有真正领悟到“道”的内涵。其次,许多人自以为懂了其中的道理,只别人“忙”于“教诲”,而忽视了自己本人的修行。老子在《道德经》的开篇中即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其实,老子的原文是“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道”是可以说的,是可以学的,是可以遵循的,但“道”却不是常态的,不是永恒不变的,她是不断变化的;“名”也是可以说的,可以追求的,但随着人们认知的不断变化,“名”的真实内涵也是不断变化的。所以,要真正做到“知行合一”,不仅要学“道”,知“道”,明“道”,更要行“道”,从自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善始善终。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js/1387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