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道德经 >> 道德经鉴赏 >> 正文 >> 正文

道德经鉴读连载44兔卧荒山还原

来源:道德经 时间:2020/11/29

还原道的本相(四)

文/兔卧荒山四、道的说明道的规定性就是道的具体形态、具体构成、具体性质、具体内容、具体范畴和具体要求,等等。这些只有老子有资格,只有老子有权威。这就是老子在《道德经》,特别是前37章在不同背景、不同语境、不同章节中,对道的论述和阐发。这是我们接地气、认识道的根基,把握道的出发点,领悟道的条件。所以,我们必须对《道德经》关于道的规定性作以深刻学习和科学领悟。为了做到这一点,我们既要紧紧的抓住多年前老子道诞生的土壤分析,又要牢牢抓住老子关于道的论述、说明和表达,更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用多年后今天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去认识、去学习、去把握道。不能被历史上一些陈腐僵化之调所左右,不能远离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去空谈道,去没有思维的存在(客观)、思维的对象、思维的形态论道,而是穿越历史,把老子的思想还原于当时,然后再归于时代,反映其本质的东西,是道既能坚守初心、固守根本,又能不断创新、继续发展。(一)道的规定性道的规定性集中或者主要的表现在《道德经》第一章的内容。这章高屋建瓴,统揽全局,提出道,并对道做了诸方面原创性的规定,从而开创了道学。其一、规定了道的基本构成;其二、规定了道的基本范畴;其三、规定了道的基本逻辑;其四、规定了道的基本性质;其五、规定了道的基本存在;其六、规定了道的方向性;其七、规定了道的运动性;其八、规定了道的无限性;其九、规定了道的辩证性;其十、规定了道的发展性;其十一、规定了道的探索性;其十二、规定了道的生命性。以上之详情均在《道的创立——鉴读道德经第一章》中说明。除此之外,《道德经》第二十五章对道亦做了补充性的规定说明。其一、规定了道的形态特征:“寂兮廖兮”。即寂静无声,虚空无形,我们的五官是无法感知感觉的,把道牢牢的规定在意识形态范畴之内。它没有物质形态,也没有生命形态。它只能是抽象的、可思维的生命精神而存在。其二、规定了道的形成:“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和第一章“无名,天地之始”一脉相承,相辅相成)。即道存在、形成于宇宙(“天地”)之前的虚空之中。也就是说存在作为虚空时,那时客观的道(规律)就有了。其三、规定了道的本质:“道法自然”。“自然”有两层意思:一是客观存在总体的称呼,或者名称;二是客观存在的总体运动,即客观存在体、自然体,或者统一体,没有外力干扰的自我运行。这里指的后者。这些规定作为硬件,使我们认识道、领悟道的基础、条件和切入点,是必须遵循的,没有任何话可说的。(二)道的主要内容道的内容是道的体系构成的具体体现和具体表达。道是意识形态领域中一个相对独立的统一体,这个统一体是一个体系,是由不同级别层次、不同性质类别的子道所构成的。诸如“无为”(“无为而无不为”)、“道法自然”、“天长地久”、“上善若水”、“仁”、“以观其徼”、“功遂身退”、“玄德”、“为腹不为目”、“无身”(“以身为天下”)、“不盈”、“致虚极,守静笃”、“贵食母”、“复归于朴”、“不以兵强天下”、“知止”、“死而不亡者寿”、“以其终不自为大”、“柔弱胜刚强”等等。(三)道的主要作用三十七篇道经大多数是论述道之思想内容的,其次论述的是之道历史、形成和存在形态或者特征,再下来就是说明道的作用。比如《道德经》第六章“天地根”强调了道于万物、宇宙生命本质的重要作用;“绵绵若存,用之不勤”强调了第五级别人类生命体践行的重要作用。第十四章“执古之道,以御今有之”。第二十一章“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等等。(四)道的辩证认识道所反映、所彰显的哲学思维可以分为三个层次来把握。分别是至上的思想、普遍的思想和人性的思想。其一、至上的思想。这是是老子独特的思想,作为人类社会高级智慧的思想,高端领悟和艺术践行的一种思想。一是自然的思想。自然的思想就是自然而然的思想,任何意志和力量也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的思想。它是客观的一种存在,客观的发生、客观的运行(运动),“独立而不改”(《道德经》第二十五章),内涵一种必然的、规定的和规律性的东西存在。这种思想应该说是道的基本思想,是道的基调,是道的底色。其它思想则是在此思想基础上诞生的,或者形成的。“道法自然”其实就是自然之道。由于人性、生命自私历史之深渊的存在,现实之深刻的存在,人性的想法、意志和释放的行为往往超越了自然之度、之范畴,所以是自然的科学自私走向了非自然的非科学自私,事情发生质变,人性受到损害。因而,贯穿自然之道是基本之道。这一思想在第二十五章中,从圣人、执政者践行的角度做了完整的阐述。二是无为的思想。无为的思想尽管在老子的阐述中居于《道德经》之第二章,自然的思想居于《道德经》之后的第二十五章章,但其思想必是以自然思想为前提、为基础、为条件而酝酿形成的。如果没有自然之道、之规律的存在,无为之规律就不可能存在。因为,无为之道、之规律包含着自然之意志、之力量的存在。无为的思想是在自然的思想上,针对人性的贪婪,生命自私的过度的存在,人为的、主观的和有意的突出和提取出来,作为一个思想利器,抑制、匡正、校对非科学自私的。无为的思想在第十一章中又得到进一步的延伸和深化,“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的精辟论述,反映和表达了无和有对立而统一、辩证而依存关系的哲学思想。在第三十七章又说“无为而无不为”和“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等。三是无私而私的思想。比如《道德经》第七章“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等就突出表现了这一思想;再如《道德经》第三十四章“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也有类同的思想。这分别在《天长地久之道——鉴读道德经第七章》、《以其终不自为大——鉴读道德经第三十章》已有详述。四是虽死犹生的思想。比如《道德经》第三十三章“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就突出表现了这一思想。这在《死而不亡者寿——鉴读道德经第三十三章》已有详述。五是科学自私的思想。老子道之哲学就是生命哲学,就是人性哲学,就是科学自私的哲学。比如“有欲,以观其徼”、“知止”、“为腹不为目”等等,凡是论道的某种程度都是人性的一种科学表现,一种科学自私。只看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是表面的,还是深层次的;是狭义的,还是广义的。这些都是重要的人性的思想,或者生命思想。其二、普遍的思想。普遍的思想即在哲学层面,不论流派、东方和西方,古代和现代,大家都在论述、运用和广泛传播的思想,是闪耀着哲学光芒的思想,是绝对真理的思想。一是辩证的思想。这一思想在道的阐述中比比皆是。比如第十八章“大道废,有人义……”等等。二是对立统一。这一思想在道的阐述中也是比比皆是。三是去极端化。这一思想在《道德经》第二十九章得到集中的论述。比如“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就明确无误的表达了这一思想。其三、人性的思想。人性的思想,即是针对人之欲望,针对生命自私之禀性的天然存在,为了是科学自私和非科学自私这一对既对立又统一的存在体,更突出的确保科学自私始终处在矛盾的主要方面,始终主导和指引着人性释放,人性践行而阐述的一系列思想。比如“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第一章)、“知止”(第三十二章)、“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第七章)、“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第三十七章)、天长地久、上善若水、仁等,几乎道经的主要思想都是和这一方面有关的思想。(五)道的历史局限中国的哲学可以追索到图式哲学的河图洛书、八卦太极,特别是八卦太极所反映的生命哲学之思想。老子在继承和吸收前人之思想的基础上开创的道之哲学完整性、体系性和深邃性是无人能比的,老子在中国历史哲学地位是无人能够撼动的。但是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都是辩证的,老子的道也不能例外。这种情况的存在,一是道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自身特性所指引的,对于世界的认识始终存在着未知;二是历史的局限性所导致的;三是哲学思想或者真理存在的相对性所导致的;四是现实性所导致的,老子是人不是神。其一、无为极端化思想。这集中表现在《道德经》第二章。比如“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等。远离自然之思想,远离无为之质之度,违背了辩证和对立统一的思想,违背了人性的思想,违背了人民的意志,违背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思想。这在《反人性的言论——鉴读道德经第三章》中已详述。其二、反人性的思想。这在道经中集中、突出表现在《道德经》第十九章。比如“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等等,这在《反人性的谬论——鉴读道德经第十九章》已有详细说明。(六)道的发展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在不断的运动发展,不可能原地而静止不变,道的存在就是一种这样的情况。因为,一是老子在论道中,有些思想、有些话因各种原因只说了一半,或者只说了一多半,很明确的留下空白,给后人、给读者留下填补的机会,或者可能。所以道的发展就孕育在老子的论述中。二是两千多年来人类社会的发展,导致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哲学的发展,新的内容、新的思想注定了必然的为道输送新的血液,推动道必须有一个发展。比如《道德经》第一章“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的思想,就是我们今天生命哲学之科学自私的思想。当我们为私欲、生命自私疲惫不堪、四处碰壁、痛苦不幸的时候,走向人性、生命自私反面的时候,我们要想到无欲的奇妙、美妙的体验和感受,我们要抑制贪婪、过度的欲望。当我们处于有欲望的时候,我们要善于寻找到它的边界(徼),要有底线,要有度,要有范畴。要讲条件、讲基础、讲社会环境的允许和承载能力,要讲社会的法律和道德等等。比如《道德经》第二章和第三十七章章“无为”和“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充满了丰富而深刻的哲学思想,我们进行了再深化和发展。这些在我们在《无为的光芒——鉴读道德经第二章》和《无为而无不为——鉴读道德经第三十七章》已经详述。再比如《道德经》第二十五章“道法自然”的自然之道的思想。那形而上的自然是什么呢?这不言而喻就是生命哲学的宇宙生命金字塔的运动,就是宇宙生命的运动;就是第一级别无机物生命体、第二级别有机物生命体、第三级别植物生命体、第四级别动物生命体和第五级别人类生命体的运动。如此以来,道法自然,自然法生命运动,生命运动又法什么呢?这就是生命(宇宙生命)运动的本质,就是宇宙生命自私法则。对于第五级别人类生命体来说,人类生命运动则法人性,法生命自私,法科学自私。因而,道是什么?对于我们人类社会,对于我们生命个体来说,就是人性,就是科学自私。也就是说,个体生命科学自私凝聚成人类社会科学自私,然后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地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所以,道的方法就是人性的方法,道的方法就是生命的方法,就是科学自私的方法;道的智慧就是人性的智慧,就是生命的智慧,就是科学自私的智慧;道的规律就是人性的规律,就是生命自私的规律,就是科学自私的规律;道的体系就是人性的体系,就是生命自私的体系,就是生命科学的体系。故而,道就是生命哲学;道就是生命哲学之生命规律。(待续)作者简介:

郑金民,笔名兔卧荒山,陕西商洛人。中国生命哲学的蜗牛;中国诗歌学会会员;林业工程师。有部分诗歌、诗评在《北京诗人》、《大河诗歌》、《齐鲁诗歌》、《白天鹅》、《杨凌文苑》、《诗中国》、《鄂州日报》、《秦川》、《洛河》等纸媒发表;有部分哲学文字在《国学研究》(陕西)、《长安文化》等纸媒发表。去今两年分别获得“绿宝杯”和大河诗刊社全国征文三等奖和二等奖等;出有《宇宙、人类及其生命》、《生命规律》和《还原道的本相》内部资料。

文艺顾问:李江存王养龄

顾问:

刘剑锋杨克江何献国胡云山郭昊英

萧军郭博元吕三运赵金虎贺焕成

主编:乐俊峰副主编:闫秀民编辑:乐俊峰法律顾问:王婷刊头题字:马英武编委成员:乐俊峰闫秀民陈大维张军锋杰布

李卫群郑金民徐娟李斌麻新平

贺自力闫勇军若兰查珂樊会民

王菊玲蒹葭林溪赵鸣张正阳

杨学艺蔺爱舍张建华门见山张宁芳

宋瑞林吴淑娟冯新勇吴荣莉杨峰峰

王宏卫冰心荷韵

本期编辑:乐俊峰(lxct)

qq.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js/699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