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道德经 >> 道德经鉴赏 >> 正文 >> 正文

道德经第十四章译文

来源:道德经 时间:2021/2/19

1、视之不见,名曰夷。

译文:

观察却见不着(祂),(所以)名之为“夷”。

简析:

本句中的“夷”字,以及接下来两句中的“希”和“微”字,都如同“道”字和“玄”字一般,可以不必翻译,但有必要认真参悟我在《详解》篇中对这些字的解析,否则即不能比较精准地理解《道德经》真义。

本章内容,谈及了修真者对于“道”的探索方法及结果。“视之不见”,所描述的是用“眼睛”来尝试观察“道”的探索方法以及结果。“主动观物”则为“视”,“看到某物”则为“见”。

“道”是“无色”的,所以“视之不见”。如有所见,定非“实相”。甚至于“天目”之所“见”,也是“妄幻不实”的。

凡人往往“以妄幻为真实”,此即为“著相”。修真者打开“天目”之后,也往往“认妄幻为真实”。故而,修炼者在禅定过程中,无论眼前显现出怎样的景象,都必须不为所动。这一过程在修炼里被称为“魔考”,“魔考”通不过的人,即入“魔道”。

若“诸般幻相”见于眼前,修真者依然能够保持“如如不动”之心,则“清净法身”自然显现,如此方可“见道”。

2、听之不闻,名曰希。

译文:

聆听却听不到(祂),(故而)名之为“希”。

简析:

简体字的“听”由繁体字的“听”和“聽”合并而成。“听”自元代以来即成为“聽”的简化字。《道德经》和现代汉语中的“听”字,应为“聽”。

繁体字“听”字与“欣、忻”同源,《说文解字》的释义为“笑貌”。此字本义在现代汉语中已经消失。《说文解字》对“聼”的释义为“聆也”。《说文解字》对“聼”补充释义说:“凡目所及者云视。如视朝、视事是也。凡目不能遍而耳所及者云听。如听天下、听事是也。”

“听之不闻”,所描述的是用“耳朵”来尝试观察“道”的探索方法以及结果。“主动听音”则为“听”,“听到某音”则为“闻”。

“道”是“无声”的,所以“听之不闻”。如有所闻,必然不是“道”。

现实中有很多出现各种“幻听”的病人。修炼者入静达到一定境界之后,能够听到来自于虚空法界的声音。甚至有人能够听到来自于虚空法界的“命令”,并且以为这是天神对自己的教诲和指引。有人甚至于会按照这“命令”去干活办事,从而被“魔”所控制。

无论如何听到任何的声音,修真者都应该依然保持“如如不动”之心,如此才能“渐入真道”。

3、博之不得,名曰微。

译文:

捉摸却碰不到(祂),(故而)称之为“微”。

简析:

人的触觉,只能感受到“有形”的物体,却不能感受到“无形”的物体。“道”是“无形”的,所以“搏之不得”。

因为“道”是“虚无”的,所以不可以用人的“眼耳鼻舌身意”这六门来进入“道”。“视之不见”所说的是“眼门”,“听之不闻”所说的是“耳门”,“搏之不可得”所说的是“身门”。非但通过“眼、耳、身”不能进入“道”,通过“鼻、舌、意”也不能进入“道”。

4、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译文:

这三者不可(分别)问诘,所以(应当将三者)混同为一。

简析:

简体字的“混”由繁体字的“混”和“溷”合并而成。本句中的“混”字的繁体字应为“混”字。

现代词语“混合”的“混”的繁体字为“混”;现代词语“混浊”的“混”繁体字为“溷”。《说文解字》中“溷”的释义为“乱也。一曰水浊貌。”;对“混”的释义为“丰流也”。《说文解字注》对“混”补充释义说“盛满之流也”。

“此三者”,所指的是前三句中的“夷、希、微”。在《道德经》第二十五章记载:“有物混成,先天地生”。也就是说,“道”是“混成”的,因此不可以“夷、希、微”三者的任何之一来对“道”进行“参究”,而是应当将此三者“混而为一”。只有“混而为一”,才能够“悟道”。

以现代修炼术语而言,人的“眼耳鼻舌身意”这“六门”皆有所根,所以“眼耳鼻舌身意”又被称为“六根”。当修炼者身心清净,与道相合之后,这“六根”即成了“一根”,此即“混而为一”。达到“混而为一”的境界之后,就可以“六根互用”。成语“耳视目听”,讲的就是“六根互用”。

“耳视目听”的故事,出自道家经典《列子·仲尼》。其中记载,世人传言亢仓子能以“耳视而目听”,于是鲁侯谦卑地向亢仓子请教道术。亢仓子如此回答:“传子者妄。我能视听不用耳目,不能易耳目之用。”而后又说:“我体合于心,心合于气,气合于神,神合于无。其有介然之有,唯然之音,虽远在八荒之外,近在眉睫之内,来干我者,我必知之。乃不知是我七孔四肢之所觉,心腹六藏之所知,其自知而已矣。”

亢仓子所列举的“七孔四肢之所觉”和“心腹六藏之所知”,相当于现代修炼者常言的“六根”,都是人体的“后天知觉”。《阴符经》里记载“九窍之邪,在乎三要”中的“九窍、三要”,以及《道德经》本章前文中的“视、听、博”所指称的也都是人的“后天知觉”。

唯有摒弃了人体的“后天知觉”,然后“体合于心,心合于气,气合于神,神合于无”,最终才能够真正“神合于无”。此句中的“神”即“元神”,“无”即“无极之道”。达到“神合于无”的境界,才是修真者所言的“得道”。

5、其上不皦,其下不昧。

译文:

向上(观察),(道体)不显明;向下(观察),(道体)不晦暗。

简析:

“混而为一”之后,才可以进入“道境”。然后,修真者才可以对“道”进行观察。自本句“其上不皦,其下不昧。”至后文的“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都是修真者在进入“道境”之后,对“道”的认知与描述。

观察之后将会发现,“道”既“不皦”,又“不昧”。所谓“不皦”,即“不显明”;所谓“不昧”,即“不晦暗”。“不皦”和“不昧”描述了“道”的“混沌”特性。

6、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

译文:

运作不息而不可称名,(最终又)回归于无物(的状态)。

简析:

简体字的“复”由繁体字的“复”和“復”两个字合并而成,“复”是“復”的本字。《道德经》里共计有十六个“复”字,繁体字都应为“復”字。《说文解字》对“复”的释义为“行故道也”,对“復”的释义为“往来也”,《说文解字》补充说“辵部曰:返,还也。还,復也。皆训往而仍来。”也就是说,“返、还、復”三个字含义相当。

“绳绳”描述出了“道”的“运动”特性。“道”并非静止的,而是运动不止,连绵不绝的。正因为“道”是不断在运动演化的,所以不能赋予祂特定的称名。

“复归”描述出了“道”的“复返”特性。《道德经》第四十章中说:“反者道之动”。“反”是“返”的本字,所谓“反者道之动”,即“返者道之动”。

7、是谓无状之状,无象之象。

译文:

这就是无状之(有)状,无象之(有)象。。

简析:

“形”与“状”结合构成了现代汉语常用的“形状”一词,“形”与“象”结合则构成了现代汉语中常用的“形象”一词。“状”的是一种“状态”,而“象”则是一种“表象”。

有些版本的《道德经》,把“无象之象”写为“无物之象”。我认为“无物之象”与“无状之状”不能相对应,故而应为“无象之象”。

“无物之象”是一种“禅相”,在内丹修炼又称为“内景”。在《道德经》第二十一章中将会对“禅相”予以阐述。“禅相”也是一种“幻象”。

“道”是真实存在的,那么“道”就应该“有状”也“有象”;只是因为“道”的本体是“虚无”的,所以看起来才是“无状”也“无象”的。

“无状之状、无象之象”描述出了“道”的“妙有”的特性。因为“真无”,所以“妙有”。

8、是谓惚恍。

译文:

这就是惚恍。

简析:

在有些版本的《道德经》中,“惚恍”被写成“忽怳”。这是因为,“惚”是“忽”的加旁分化字,而“怳”则是“恍”的本字。

“恍惚”,是修真者进入道境时所显现出来的一种特殊的精神状态。这是一种因为脱离了“现实世界”的约束而呈现出来的一种“迷狂”的状态。在这种“恍惚”的状态下,修真者所观察到的“虚无道境”也是“恍惚不定”的。

9、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译文:

迎上去,看不见(道体的)首端;尾随着,看不见(道体的)后端。

简析:

“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体现出了“道”的“周行”特性。《道德经》第二十五章对“道”如此描述:“周行而不殆”。《庄子·知北游》对“道”如此描述:“无古无今,无始无终。”

9、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译文:

执行(传承自)上古(的虚无)之道,来驾驭当下(现实)存在的事物。

简析:

《道德经》第二十五章里记载“有物混成,先天地生”,也就是说,“道”在“天地”还没有形成之前就已经诞生了,所以是“古之道”。

“道体”是“虚无”的,与“实有”相对。“今之有”,即当下现实世界中“实有”的物体。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体现出了“道”的“实用性”。在《道德经》第十一章我们学过“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古之道”即“无”,“今之有”即“有”。

10、以知古始,是谓道纪。

译文:

(通过以上的探索方式),(我)知道了(宇宙的)上古起始,这(也)就是(我所要继承的)道纪。

简析:

《说文解字》对“纪”的释义为“丝別也”。《说文解字注》补充说:“别丝者,一丝必有其首,别之是为纪。众丝皆得其首,是为统。统与纪义互相足也。”以此可见,现代修真者所经常讲的“道统”,与“道纪”同义。

“道”的本源即“古始”。“道”由“古始”开始,逐渐演化出很多不同的“别丝”。世界各宗教都力图证明自己才是“道纪”的继承者,所以自古至今纷争不断。但实际上各宗教都是“别丝”而已。

“以知古始,是谓道纪”这句话,描述了“大道”的“古始”特性。修真者必须找到并且继承“古始”时的“道纪”,如此方能不误入歧途。

虚弦道人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js/72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