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天长地久。
译文:
天地(能够)长久(存在)。
简析:
“长”与“久”二字,本来形容的是“空间”内的长度,也被引申用来形容“时间”的跨度。在“天长地久”这句话里,“久”字应为“时间久”。
所谓“天长地久”,即“天地的寿命很长久”。一切“有”的范畴的物体,都是有“炁数”的。“天”与“地”也都是属于“有”的范畴,所以“天”与“地”也是有“炁数”的。当“炁数”用尽之后,“天地”也会“毁灭”。
在道家的思想里,“天地”也有“轮回”的,只是每一个轮回周期相对很“长久”而已。唐代官方修订的《隋书·经籍志四》中记载:“道经者,云有元始天尊,于太元之先,禀自然之气,冲虚凝远,莫知其极。所以说天地沦坏,劫数终尽,略与佛经同。以为天尊之体,常存不灭。每至天地初开,或在玉京之上,或在穷桑之野,授以祕道,谓之开劫度人。然其开劫,非一度矣,故有延康、赤明、龙汉、开皇,是其年号,其间相距经四十亿万载,所度皆诸仙上品,比如太上丈人、天皇真人,五方五帝及诸仙官。”
2、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译文:
天地之所以能够(寿命)长久,是因为天地不为自己而营生。所以(天地)能够(寿命)长久。
简析:
“长生”是以道家思想为根本的中华道教的重要教义之一。道家修真者称之为“仙道贵生”。而“天地”正是最值得修真者效法的“长生”楷模。道家真人文子在其著作《文子》(《通玄真经》)中说:“古之得道者,静而法天地,动而顺日月,喜怒合四时。”
虽然“天地”也有“轮回”,但其“寿命”无疑是相当“长久”的。“天地”之所以“寿命长久”,正是因为“不自生”。修真者当效法“天地”,不为自己谋取私利。
“万物”皆秉“天地之气”交合而成的“和气”而生,是以“万物”皆戴“天地”之“大恩”。“万物”所获取的“清气”来自于“天”的“赐予”,所获取的“食物”来自于“地”的“赐予”。但“天”与“地”却从来不向万物主动索取回报,所以说“天地不自生”。
3、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
译文:
所以说,圣人(将自身利益)置于(民众)之后,反而(被民众推到)前面。
简析: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这句话和第六十六章中的“欲先民,必以身后之”遥相呼应。
通过《道德经》第三章的“圣人之治”可知,“圣人”担负有“治理天下”的责任。在春秋战国时期,天下大乱,“圣人之治”是“诸子百家”所共同追求的政治理想。所以,在“诸子百家”学说中,“圣人”都与“治”紧密相连,都与“王”紧密相连。
道家代表人物庄子在其著作《庄子·天下》中说:“是故内圣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郁而不发,天下之人,各为其所欲焉,以自为方。”这句话里明确指出了“圣”与“王”的关系为“内圣外王”。
儒家虽然没有明确提出“内圣外王”的主张,但其根本思想也是“内圣外王”。孔子所言的“修己以安百姓”意思与“内圣外王”相当。儒家代表人物荀子在其著作《荀子·正论》中则说:“天下者,至重也,非至强莫之能任;至大也,非至辨莫之能分;至众也,非至明莫之能和。此三至者,非圣人莫之能尽。故非圣人莫之能王。”这句话里明确指出了“非圣人莫之能王”。
墨家代表人物墨子在其著作《墨子·兼爱》中说:“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
先秦时期的“圣人”,是人民的“领导者、引路人”,即现代社会所言的“人民领袖”。“圣人”首先是“知道”者,然后才是“领导”者。在《道德经》第一章中讲解“道”字时说过,“导”的繁体字为“導”,是“道”的加旁分化字。所以“领导”的真正含义是“圣人领导人民走在大道上”。唯有“知道”,圣人才不会把人民引领到到“歧途”里去。
既然是“领导者”,那么圣人当然应当行走在人民的“前面”,此即“身先”。圣人在利益面前“先人后己”,则是“后其身”。圣人之所以能“当领导”,是因为得到了人民的信任。人民之所以信任圣人有资格作为自己的“领导者”,是因为圣人处处“以人民的利益为先”。
4、外其身,而身存。
译文:
将自身(安危)置之度外,反而(被民众爱护,得以)存活。
简析:
“求生”是每一个人的生物本性。所以求生是“常例”,而不顾个人安危则是“例外”。圣人为了人民的生活幸福而奋不顾身,此即“外其身”。人民因为圣人“外其身”而感恩戴德,所以坚定不移地拥护圣人,故而圣人得以“身存”。
有个现代成语“含血吮疮”,讲的是“武庙十哲”之一的大将“吴起”的故事。《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中记载:“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卒母闻而哭之。人曰:子卒也,而将军自吮其疽,何哭为?母曰:非然也。往年吴公吮其父,其父战不旋踵,遂死于敌。吴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所矣。是以哭之。”
用现代医学而言,“病疽”是一种“毒疮”,是由病菌感染导致的。吴起身为大将军,不顾受到病菌感染的可能性,亲自为兵卒用口吸去脓血,此即“外其身”。兵卒因故为吴起拼死效力,故而吴起得以“身存”。
5、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译文:
难道不是因为圣人(大公)无私吗?所以成就了圣人的(大)私。
简析:
“私”字本应为“厶(音sī)”字,后人假“私”为“厶”。“厶”与“公”相对,在《道德经》第十六章中将会讲解“公”字。《说文解字》中“厶”的释义为“姦衺也”。“姦衺”,在简体汉字中被写为“奸邪”。
在现代汉语中,“私”字通常与“自”连用,构成“自私”一词。圣人不自私,反而能够获得私人利益。这是因为圣人受到民众的拥戴啊!
“后其身”与“外其身”,都是圣人“无私”的行为表现;而“身先”与“身存”,则是圣人所收获的“成其私”的结果。圣人所成之“私”,乃是“大私”。
凡人各持“一己之私”,营营为“一身之谋”,最终必将“一无所得”。圣人效法天地,为人民的利益“无私”奉献,反而成就了“大私”。
人生所能收获的“最大的私利”,就是“与天地齐寿”,现代修炼称之为“法身常存”。人的“肉身”终归是要毁灭的,而人的“法身”却是可以“寿比天地”的。当“天地沦坏”之时,“圣人”的“法身”将与“天地”同归于“道”。
虚弦道人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js/72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