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道德经 >> 道德经鉴赏 >> 正文 >> 正文

思享圈经典共读道德经第3天

来源:道德经 时间:2021/2/26

文/丽丽

思享圈《道德经》共读践行第三天

分享我的感悟、变化,为大家抛砖引玉。

这一次思想圈共读《道德经》的践行营了,现在39人,大部分是从果妈年初思享圈共读经典开始,一路跟随而来,大家一路共学、共读、共行。今天群里还有个倡议,熟读《道德经》和《论语》这两部经典。集中时间共读和人人群内分享,这个主意我觉得特别好。常读、常感悟,通过学习和分享,让经典化为自己思考方式、做事的模式,甚至下意识的反应,才算是真的得到。

果妈年的关键词是“做减法”我也开始感受到做减法的重要性。如果真的只剩下一件事情必须要去坚持,必须要去做的话,作为一个中国人,在中国文化里浸泡,到了一定年龄,真的要去好好的读一读经典,把自己深深的泡进去,然后实践出来,也能够给孩子言传身教的影响。

这次共读我的做法是:每天读《道德经》全篇一遍,将经文作为整体来理解。

我们今天的内容是第5章和第6章,正文如下:

我手上的参考书:韩鹏杰先生《道德经说什么》和曾仕强先生《曾仕强详解道德经》我发现两位老师角度不同,韩先生更像儒家解道德经,面对的是学生或学者,而曾先生是道家修身的角度。结合我最近在听徐文兵和梁冬讲《黄帝内经》,再看曾先生这一本,感觉就很融通。

个人意见,参考书也看缘分,能听进去谁讲就听谁讲,确保是大家就好了,以后有机会了,再读另一家的,再对比着读。

回到原文,第五章第一句,有个重要的字,“仁”,爱人、亲人之意。曾先生的书中提了一个问题:“儒家提倡仁义礼智信,特别是要提倡仁,但是道德经的这第五章里,却说天地不仁,圣人不仁,那老子为什么要说天地不仁,圣人不仁呢?

那这个刍狗呢是古人在祭祀的时候用草结扎的祭品,在祭祀的时候,祭品很重要,祭祀完之后呢,就不把它当一回事,就扔在一边了。那到底这句要解成这个造物主或者天地,对人事物无所爱惜呢?还是说不去干预让它自生自灭呢?

我觉得现在无所爱惜和自生自灭呢,这种解释我感觉好像都不太“仁”。我的理解,这个刍狗呢,它只是表示我们诚意或者是诚心诚意的一个代表物而已,如果你过分看中这个代表物,那就是舍本逐末了。举个例子,我们想要帮朋友,我们带着这个真心诚意,无论是出主意还是做事情,帮了就好了,放下自己居功自傲的心,如果事后拿着帮助朋友的这事,不停地去跟我们的朋友来强调,那对于人家来说这个就有点太重了。

不论万物、还是普通人,都有自我生长和消亡的过程,天地之于万物,圣人之于百姓都不必过分的干预,即便做了一些有利于他们生长的事情,也不必过分强调。推而广之,是不是我们做父母也应该不仁,以子女为刍狗呢?那我们养孩子,关心孩子的身体健康,关心师长和朋友,关心孩子的心理卫生,关心各方各面,于父母其实是非常自然而然、自动自发、从心而发的一件事情。如果真的太拿着这种关心,要求孩子将来回报,那就不符合老子说到“不仁”,不过分干预这个思想了。总结,无论我们是什么样的角色,无论天地、圣人、父母、领导,还是子女、员工,正心诚意去做事情,不让人感觉压力,不求回报与感谢,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其他的事情顺应人事的发展变化就好。

那下一句就很有意思了,我觉得是对上一句,扩大化的比喻。橐龠,风箱,中空,用来助燃。天地之间的广大空间好比风箱,万物在这广大的空间中,才有发展的可能。这个空间的特点,虚而不屈,不限制万物的生长,但有规则有边界,动而愈出,万物运动,产生一股气流,最终整个动物界乃至人类社会都会发展变化。

我们换个角度来思考自己和公司间的关系:个人都会有一些想法,公司像是一个风箱,个人在其中寻找资源实现自己的想法。公司的管理制度就是那些边界和规则,规则内个人就可以发挥创想去实现想法了。有时候公司需要输出的那个目标跟个人的一致,有时不一致,都没关系,先确保一定程度上实现大的目标,也让个人小目标有实现的可能。

那我自己来举例子,我现在的工作是国际交流,老板的资源是国外的,而我在思考,我能拿这些资源帮助山西做什么,哪怕是组织交流活动,大家思维碰撞也是有益的。同时,我们周末的阅读课,也在带孩子阅读经典;成人国学经典共读和践行,最近跟果妈一起研究孩子的博物馆活动,我觉得都是指向一个目标,传递人生而为人那些根本的生长的原理,为孩子们的成长能做点事情。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我们经历了一些挫折或者说经历了一些变故后,逐渐都会明白万事求一个平衡,别过也别不使劲。我回顾了一下前年和去年自己的状态,现在看真是可惜,那时候不懂守中,过快得消耗完自己的热情和与企业的缘分。现在我明白,只要我们能有幸走进一个圈子,一定要尽自己最大的力量去相互借力相互托举,寻求可持续发展。守中二字常存心间。

第六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我手上两份资料,差异还不小。牝代指母性力量,韩先生从生殖崇拜讲到中国文化里头对于母性的这种尊重、对于诞生生命的力量之敬畏心;玄牝之门,解释为是生命之门,一种隐秘的力量、生长的力量、化生的力量。而曾先生在解这一段的时候呢,他解了一下谷神不死“谷”。他是这么说的:老子出生在河南鹿邑,当地是一片平原,但是放大来看,整个河南多山,四面围绕着山,中间是一个大平原,这个地形就像是一个“谷”,而且老子出函谷关写道德经,所以这个“谷”一定还带有更多的一个深意或者蕴含精妙。我们也知道上古中国人对于这个谷神的崇拜,从神农氏开始,谷神即“稷”,与土地神“社”合起来一起,社稷,代指国家。谷神在中国文化重要性可见一斑。第五章说天地之间如风箱,特点在虚,虚怀若谷。虚中有实,要寻找根源,化生万物的根源。就像经典的哲学3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我从哪里来这个问题是每个人包括小孩子包括成年人,都想要去弄清楚和回答一个问题。我们在追求这个问题的道路上会越来越深入。最后一句这种根本的力量,生长的力量就是女性特有的柔性的、感觉不到却一直存在,还很持久、源源不断的、无穷无尽。

总结一下:道德经第5章6章,讲述孕育万物的力量,以及该如何管理这种力量。学习万物的生长消亡的规律,给人、事、物以生长的空间,不过度干预,给予像母性一样柔和却绵长的支持。

学问之道,求其放心。虚心求教,敢于露怯,就会日日进步。

道友们,抛砖引玉,共读共行,一起进步。

12月10日开始共读《道德经》

邀您一起乘风破浪---经典共读《道德经》践行营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js/73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