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七十一章原文:
知不知,上。不知知,病。
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对自然大道有所感悟的人,他的外在表现一定和道一样,虚怀若谷,谦卑处下。所以他就不会犯自高自大,自以为是这样的毛病,这就是人性最完美的一种体现。“知不知,上”而对自然大道一无所知的人,因为他看不到事物的本质,仅从表面现象,对他所看到事物下定义,所以就会犯不知而自以为知的毛病,“不知知,病”。
谁能把自以为是当成一种病,谁就不会得不知而自以为知的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圣人之所以不病,是因为他能了解和把握事物本质的自然法则和规律,所以也就没有了对人生错误的观念和自以为是的棱角,没有了对人生错误的观念和自以为是的棱角,也就不会招致疾病与灾难的果报。这说明,只有心灵没病,身体才不会有病。“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对疾病产生的机理,中医认为:人之所以生病,是因为经络的瘀阻不通造成的,只要把瘀阻不通的经络打通,各种病理状态也就解除了。打通经络的方法,是通过针灸,刮痧和药物的作用来疏通经络。
药物之所以能治病,是因为人的身体,和宇宙万物是相对应的。每一味药物,入于人体之后,因为同气相感,会自动寻找和本气相对应的经络,并在这个经络中运行。所以不同的药物,会走不同的经络和与之相对应的脏腑,利用药物的这种特性,就会起到疏通经络和调理脏腑的作用。
中医治疗疾病的原理,兼容了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道家认为:我们的现实世界,是由无形世界和有形世界的和谐统一构成的。人体就是一个小宇宙,人的生命也是由无形和有形二者的和谐统一产生的。所以,治疗必须从有与无之间去寻找一种统一。无形的神,为有形身体的主宰,而无形的气,则是推动人体生命运行的动力。所以中医在治疗时注重对人整体阴阳平衡的把握和神与气的兼顾,综合这些因素,加以辨证施治。而辩证施治,又是以任督二脉,奇经八脉,十二经脉为纲领的穴位疗法并辅以药物的配合。
这套完备的符合生命自然法则和规律的理论体系,经历了五千年历史的检验,证明了它的真理性,至今在临床上还继续发挥着它行之有效的治疗作用,为中华民族的健康发挥着重要的保障。
人体是一个无限复杂的生命系统,人生理上的疾病,是因为心理疾病引起的,只治疗生理上的疾病,而不能去掉心理上的疾病,只能是治标而不治本。特别是那种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疗法,是把无限复杂的生命系统简单化,简单到局部的病灶。如果治疗只是针对局部的病灶,这种做法,是把局部与整体的分离,如果把局部从整体中分离出来看待,就会忘记病从哪里来的问题。既然连病从那里来都没弄清楚,一切所谓对局部病灶的治疗都只能是盲目和错误的。盲目和错误的医治只能让病人病上加病,虽然说局部症状得到了改善,旦却会对整体造成破坏性的损伤,小病治成了大病,此即为“不知知,病”。
故而,“上医治未病,不治已病”,这个未病,就是心理上的病。因为推动人体生命运行的,是在人体经络里运行的无形真气,真气的作用很奇妙,它有神的管理、协调、修复和气的推动、温煦、防御和气化作用。因而,气的运行以及它的振动频率,是和心神的振动频率保持高度的一致性,这个一致性,就是神与气两重性之中的统一性。这种统一性,是我们的心与气形成了互为因果的关系。我们内心的每一次波动和情感的每一瞬激荡,都牵动着气的每一时、每一瞬的变化。而气的每一时、每一瞬的变化,它所体现的就是我们身体的每一时、每一瞬的感受和变化。所以,你的身体,写尽了你的内心,要想治身,必先治心,心之不治,身必危矣!------“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们所要求索的,就是这个治心之道。
人心就是自然大道的载体,自然大道的特征就是清静、无为、自然,无为而能无所不为。所以人的内心越能平静和自然,才能与道相合,与道相合,气的运行才会平稳、顺畅而有序。相反,对于生活、他人、自我、疾病以及社会的错误理解和认识,就会使内心失去和谐而与道相悖,与道相悖,就会使人陷入矛盾和焦虑之中,心乱则气乱,气乱就会使机体失序而呈现紊乱状态。执着和放不下过去,就会形成气滞,担忧和纠结于未来,就会形成血瘀,气滞血瘀则经络瘀结不通,不通则百病生。
以此,疾病与灾难,只是观念错误累积的结果,没有治不好的病,只有治不好的人。人能改变自己错误的观念和想法,才能保持内心的和谐与稳定,而内心的和谐与稳定,会启动人体的自愈能力,这种自愈能力,就是自然大道的创造能力。这种创造能力一旦启动,就会自动完成对身体的自我修复,这是治愈疾病的根本,而内心的稳定状态,是人对于人生,对于自我,对于疾病,对于这个世界和自然正确的理解和认识,是人在彻悟人生之后向自然大道的回归。这是一条通向光明与真理的大道,人只有走上这条光明大道,才能确保人体这颗生命之树的常盛不衰,修持不辍,可向高层次不断进化,超凡入圣。这就是“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的原理。
愚山
二0一八年九月十九日
往期精彩回顾
宇宙中的七种疗愈能量
老舍:北平的中秋/朗诵:郭知凡
曾仕强《易经的奥秘》(13~15集)完
愚山守拙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js/72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