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语讲,“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意思是说,将帅领兵在外,有时君王传递的消息也不会予以执行。这是因为战场形势瞬息万变,君王有时对实际情况了解得并不准确。在有些人看来,这样的君王也不能算是智慧的君王。在《道德经》第五十六章,老子提出“智者不言,言者不知”,大意是说,智慧的人不言语,说教的人不言语,那么这八个字究竟有哪些内涵呢?
道可道,非常道
能够讲出来的道,都不是恒久不变的道。因为事物时刻都在发生着变化,而解决问题之道也在变化。所以,过去总结出来的经验可能已经不再适应于新情况,如果把经验说教给后来者,而他人只知道死记硬背,却不知道随机应变、与时俱进,则极有可能把事情办坏。如此以来,说教者怎么能称得上有智慧呢?
身教大于言传
在《道德经》里面,有一个比较隐晦的概念,那就是“上行下效”,所以老子用了大量篇幅来引导君王依道而行。君王依道而行,不是天天拿个大喇叭告诉百姓要如何做,而是自己首先要做到“少私寡欲、无为、无事、不争、知足、知止”,继而臣下和百姓才会以君王为榜样,不改质朴本色,这样以来君王就可以实现“无为而无不治”。在现代社会,身为企业管理者或者家庭之主,在品德方面应该率先垂范,而不是靠言语来教育他人。
言语的影响力是很有限的
老子在《道德经》第二十三章写道,“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意思是说,天地对万物的影响都是很有限的,何况君王对百姓的影响呢?所以,大家最终都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而已。在现代社会,即使要用言语对他人施加影响,也应该以建议的方式,且点到为止,要知道“多言必寡信”。
说教不利于保持“不自现”的品德
老子讲,“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意思是说君王知道自己的优缺点,对外界事物也洞若观火,但是他不表现自己的才能;君王爱惜自己的精力和身体,但是他不把自己看得很宝贵。说教显然是一种自我表现,说对了他人会感激,继而加深与君王的关系,说错了他人会怨恨,继而疏远与君王的关系,长此以往,君王便难以做到公正。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js/74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