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道德经 >> 道德经鉴赏 >> 正文 >> 正文

竹品国学道德经第六十六章解读

来源:道德经 时间:2021/3/17

《道德经》第六十六章解读

解读:陈显和

《道德经》被誉为“万经之王”,内容涵盖哲学、伦理学、政治学、军事学等诸多学科,曾被后人尊奉为治国、齐家、修身、为学的宝典。它对我国的哲学、科学、政治、宗教以及中国人的为人处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体现了古人天人合一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道德经》分为“道经”和“德经”两篇,全书不过五千多字,却微言大义,包罗万象。涵盖宇宙观、人生观、认识论、方法论,以及处事之学、用兵之道、治国之策......似乎世界上什么事情都说到了,很多问题都可以在书里找到答案。

我们按老子的教导去做人做事,相信您一定会觉得内心充实,精神舒畅,心胸坦荡,与自然、天地相和谐。

《道德经》第六十六章内容:

[原文]

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译文]

江海所以能够成为百川河流所汇往的地方,是因为它居于百川之下,所以才能成为千百河谷的统帅。因此“圣人”要领导人民,必须心口一致地对人民表示谦下;要成为人民的表率,必须把自己的利益放在他们的后面。所以,有道的人虽然地位居于人民之上,而人民并不感到负担沉重;居于人民之前,而人民并不感到受害。天下的人民都乐意推戴而不厌弃。因为他不与人相争,所以天下就没有人能和他相争。

[解读]

这一章讲“善下”和“不争”的好处。圣人之所以“善下”和“不争”,并不是为了得到它的好处,而是顺着道的法则自然无为。

“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在中国的哲学里,“王”是一个概念,它指的是天、地、人的统一及相互贯通和彼此契合,也指人与人、人与世界所达到的最和谐的状态。就本章而言,这里的王只是比喻性的,它可以解释为“集大成者”。这句话是本章的开篇,在这里,老子以“江海成为百川之王”物理现象来引出“善下”的观点。江海之所以能纳百川,是因为江海位于百川之下,所以百川自然而然就归属它了,从而成就了江海的浩瀚,成了百川之王。

“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言”指的是愿望或意志的表达。“身”指的是行为,它所代表的是目的的实现和利益的获取。在这里,老子以圣贤与江海进行类比,说圣贤之所以能够安抚万民,主要是因为圣贤没有私欲,从不计较个人的得失,对待民众的时候,就像江海对待百川一样谦和卑下。所以他才得到民众的尊敬和拥护。

“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这里的“推”意为推举、选举。推和举在中国古代的典籍中经常出现,它体现了后人对于三皇五帝治世的向往,而老子在这里提出“天下乐推之”,比之尧、舜、禹时代的禅让制,更能突出人民的价值。在这里,老子为我们设计了一幅蓝图:圣贤虽然高高在上,但百姓却感觉不到压迫;圣贤虽然领导民众,但民众却并不感到伤害。老子提倡在上位者应保持谦卑,他的这一态度是真诚的。他认为,如果在上位者让人民没有感到压迫的感觉,那么他不但可以赢得民众的拥戴,还会获得天下人的推举。能够实现这一点,天下就没有什么力量可以与他抗衡了。

如果您喜欢本篇文章,请在下方点赞或写留言。您的支持是我们工作前进的最大动力!谢谢!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js/755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