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有言:“天下之道,不争而善胜。”
人活一世,争得越多,失去越多。
不争,是一种豁达,是一种智慧,更是一种极高的人生境界。
1不跟小人争是非有句古话:“凡文过掩慝,此是恶人常态。若要指谪他是非,反去激他恶性。”
意思是,文过饰非,是恶人的常态。如果去责备他的过失,反倒会激起他的恶性。
曾在报纸上看过一个故事:
菜市场后门口,一位年轻人与一位老大妈发生争执。
年轻人要老大妈让位子,理由是,她一连几天都在那儿摆摊。
老大妈不让,说自己先来,摊位边上的垃圾刚刚清理完,年轻人很生气,骂骂咧咧,并着急去挪老大妈的菜筐,菜篮。
老大妈没办法,只好换到了一个巷道口摆摊。
过了一会儿,年轻人突然大叫:“啊,城管来了。”
原来,年轻人所占的位置,是不能摆摊的。巷道口,老大妈却可以随意售卖。
年轻人是争赢了,但后来,可能她的菜还没老大妈卖得多呢。
看过一句话:“宁愿保持沉默,让人看起来像个傻子,也不要和疯狗计较,把自己混迹于为人所不齿。”
陈铭曾在《奇葩说》中提到,在某年的六一儿童节,自己和大女儿拍了三张合照,发了一条微博。
他转眼就看到,有一个人在此条微博下面评论:“这孩子真的丑,湖北村货的基因,没差了。”
当时他十分气愤,准备和这个人对骂,但妻子问了他一句话,她说:“如果你发了,不就和他们一样了吗?”
那一刻,他才意识到,和浅薄的小人辩是非,等于浪费时间和生命,毫无价值。
不争,不是软弱的表现,而是不计较,不与他人一般见识,不把时间和精力浪费在无谓的人和事上。
2不跟爱人争输赢前段时间,闺蜜和她老公因为买保险的事,大吵了一架。
闺蜜有个朋友是做保险业务的,她已经在朋友那儿买了一份重疾险了,经不住朋友的推荐,她又想买一份理财的险。
老公不同意,说保险不能盲买,结合家庭实际情况,只能买重疾险。
老公态度坚决,闺蜜也一再坚持,最后两个人大吵一架。
我认为闺蜜的老公,说得很在理,如果闺蜜认个输,这件事根本闹不大。
双方都不肯让步,一件小事就掀起了一场风暴。
婚姻生活中,互相较劲,日子就会鸡飞狗跳;一方服软认输,日子才会鱼跃鸢飞。
“认输”就是夫妻关系的调和剂。
胡适曾在《我的母亲》里提到:“世间最可厌恶的事莫如一张生气的脸;世间最下流的事莫如把生气的脸摆给旁人看。这比打骂还难受。”
他说到做到,从不给妻子一张生气的脸。
胡适的妻子江冬秀是出了名的“母老虎”,脾气极大。
每次江冬秀发脾气,大喊大叫时,胡适就躲到厕所里,借口要漱口,故意把牙刷搁进口杯里,把声音弄得很响。如此这般,避免正面冲突,让彼此好受。
夫妻相处,没有谁对谁错,也没必要计较谁输谁赢,赢了道理,伤了感情。
少争输赢,多讲感情,日子才能过得幸福美满。
3不跟父母争对错作家麦家曾在《朗读者》的舞台上提起父亲,他动情地说道:
“父亲,你一辈子给了我很多。我想最后再要一点,要你一个清醒的笑容,一个确凿的认可,一个父子情深的拥抱。可你没有,父亲,你就那么走了。”
麦家十分后悔,他因为一件事与父亲产生隔阂,对那件事耿耿于怀多年,以至于父子关系长期疏远。
跟父母较劲,不体谅,也不低头,只会让亲情越来越疏远。
等到你幡然醒悟时,却发现父母已经不在了。
别等失去后才追悔,那些你以为的来得及,终会成为命运大钟上的一记闷声,并在多年之后,仍旧发出意难平的回响。
表哥提起去世的父亲,常常如鲠在喉,他说,人这一辈子,最不应该跟父母较劲。
舅舅在世的时候,患有高血压,高血压患者,饮食要低盐,而且不能喝酒。
可是,舅舅从来不在意这些,剩饭咸菜照吃,一日三餐喝酒。
表哥多次相劝,他不听,说自己吃了几十年的腌菜都没事,还说喝酒能养生。
舅舅因不注重饮食习惯,血压升高到极危型,一个月住院两次。
表哥很生气,与舅舅较劲,两个月没回父母家。
没曾想,后来就再也见不到他父亲了。
很多时候,我们希望父母能听自己的话,可是,在他们的内心世界里,有他们的认知。我们认为吃剩饭咸菜,是不健康的饮食,他们认为是节俭。
我们认为对的,也许在他们心里认为是错的,两代人对同一件事情的看法,可能不一样。
俗话说:“孝顺,有顺才是孝。”
不和父母较劲,多顺从他们的意思,多哄哄他们,才是作为子女该有的孝顺。
不跟父母争对错,有孝有顺,才不会有“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
4不跟朋友争风光王阳明先生曾在《传习录》里说:“处朋友,务相下则得益,相上则损”。
意思是:朋友务必要互相谦让,才会受益,互相攀比或争输赢,就会受损。
侄女跟我讲了她的一段经历:
侄女和大学同学妮儿,毕业后,应聘进同一所私立学校任教。
妮儿工作十分认真,下班后也钻研教学,常常参加网络培训学习。
侄女因为家庭条件优越,下班后不是打游戏,刷抖音,就是聊天,追剧。
一年下来,两个人就有了明显的差别。
妮儿在年轻教师中,表现得出类拔萃,当上了教研组长,并且因为教学成绩突出,在学校年度考核中,被评为“优秀”。
侄女对妮儿的荣誉有些嫉妒,常常含沙射影地挤兑妮儿。
妮儿性格脾气好,顾及同学友情,从不作声。
谁知,妮儿越是忍气吞声,侄女越是变本加厉。
后来,两个人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深,关系越来越僵,侄女选择离开了那所学校。
再后来,她们连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js/83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