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心为心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
在系统学习《道德经》之前,我就不禁为一些书籍和影视作品中所蕴含的道家思想所吸引并对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这个喧嚣、忙碌、速荣同时也速朽的时代,消费主义大行其道,胜者为王的思想残忍地侵蚀着我们的生活……而《道德经》就像我心灵的一个避风港,让我可以短暂地不被这个时代所裹挟,在柔与刚、祸与福之辩证转换的思考中,达成我内心的宁静与和解。在上课的过程中我也遇到了很多让我喜欢或者对我深有教益的内容,比如其中所提倡的回归淳朴与俭德、讨论“处低位”的智慧等等。但是书中最触动我和引发我思考的无疑是老子在第四十八章所讨论的内容: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泽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虽然这一章讨论的是政治思想,所谓的“圣人”也是从一国的君主的角度出发,但是我却从其论述中深深地感受到了触动与共鸣。“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看起来十分简单的一句话,但在生活中要真正地做到不带主观的成见,以他人之心为己心,却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我们似乎早就形成了一种习惯,在生活中面对一件事情时,好恶的评价总是快于加工思考其本身,先入为主地带着自己的思维定势忖度着别人的人生,自以为是地写下是或非的判决书,而这往往阻碍了人与人之间的理解,为误解、偏见之花的生长提供了过多的养料。在《道德经》中“无为而治”的思想多有体现,我也渐渐明白此处的“无为”并非完全无所作为,而是顺应规律,不对民生予以过多的干涉。我想,这样的“无为”也正是建立在“无常心”的基础之上的。当君主不带自己主观的意见,而是站在百姓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的时候,才能真正做到无为而治吧。
我以为,在这“无常心”的背后,体现的是一种真正的强大和尊重。美国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在《个人形成论》中写道:“我们很少容许自己去细致地理解他人的陈述对他本人来说究竟有什么意义。我认为,这是因为理解会带来风险。如果我让自己真正去理解一个人,我或许会被那种理解所改变。我们都害怕改变。”这也是我钦佩其强大的原因,因为内心足够强大,所以不会轻易地惧怕被改变,也因为有着尊重和包容,所以更不会惧怕这个世界上可能存在与自己观点相异的看法。
而后的一句“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更是让我陷入了深层次的思考。一方面,我反思于自己是否真的可以做到对“善者”和“不善者”的一视同仁;另一方面,我也不禁思考,善与不善存在分际吗?
前者其实存在其合理性,因为有了“无常心”的前提,如果我们可以做到不带预先评判地对待他人,自然可以做到对不同的人一视同仁,对待善者以善与之,自然是一件美谈,而对于不善者也能以善待之,相信也会有感化和传递善意的作用,从而可以得善,我对这样的仁慈之心深感认同,也希望自己真的可以做到如此。而对于后者,老子在书中也感慨道:“善之与恶,相去若何?”世界上大多数的人大概既不是好人,也不是坏人,善与恶的二元评判或许可以随着立场的变化瞬间发生逆转。我不太习惯用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善与恶这样中庸但是好像和稀泥的说法,因为这样好像消弭了原则,让我对自己的不确定性增加了。但是我又想到,在我陷入一些两难抉择的困境时,或许可以不必用善恶作为自己评价的标准,而是引入道德、法律的视角来作为自己评判的标准以做出相对“正确”的抉择。而对于善恶之争,我想我可能现在还太年轻,思考局限于书本和自己所能看见的一隅之地,实在不足以支撑起一个成熟的结论。因此我也没有那么急切地想要得出一个答案,但是我愿意将这样的思考一直怀在自己心中,我想这大概也是我上这门课程收获的一个礼物。相信随着我之后人生的阅历渐长,切身的经历越来越多的时候,也许就可以得到一个更加能够说服自己的答案。
在不断思考和反刍《道德经》中这一章内容的时候,我也想到了自己。可能因为我自己是一个对自己要求很高同时也很希望有掌控感的人,所以在和别人进行合作或者交流的时候常常没有做到不带预设地进行评价。抱着别人可能完成地一般的预设去阅读别人的作品的时候,也就自然会对自己的判断带来偏差。往往这种时候,当我意识到自己的错误,第二次不带偏见地再次认真阅读一遍的时候,时常也会发现许多闪光点。况且老子也有言:“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思虑至此,对于往后的生活我应该如何作为也有了更多的指导。
而在我的现实生活中,我觉得和这一章之所见所得最为贴合的就是我在即兴戏剧团的体验,其最核心的理念就是“yes,and”。就像我在前文中所说的那样,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总是习惯对别人说“no(不)”或者“yes,but(是的,但是……)”。这都体现了一种主观的先入为主和对他人的否定。而“yes,and”则是提倡抛开预设,学会聆听,在“yes”中对别人予以认可,然后再通过“and”为他人做出一个衔接。这无疑与“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有了一个极佳的隔空呼应。在进行即兴戏剧活动的过程中,让我最为赞赏的一个准则就是没有对错,接纳一切的动作和行为。因而每一次体验都可以让我脱离现实世界的种种约束和限制,在即兴戏剧的过程中去真正体会“无常心”的感受。我自己作为一个表演者在初次进行的时候也会多有不自在的感受,觉得自己可能表演得很尴尬很平庸,但是逐渐享受在“没有对错”的理念和“yes,and”的支持感之后,我也就越来越享受即兴戏剧的过程了。就像老子早就在《道德经》中提出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的观点,所谓的祸福之间可以互相转换,而一个你认为普通尴尬的点子,也可能会导出不一样的闪光的钻石。就像一位即兴戏剧的老师所说:“所以我们说,即兴喜剧的舞台上没有坏点子,在即兴的舞台上,我们要求演员把自己的队友看作是天才,然后你就会发现他们确实变成了天才。我们也要求你把队友说的每一句话都要当作是金子,而最后你就会挖掘到金矿。”
最后我想谈谈我对于这一章内容的现实意义的思考。我想,尽管老子在书写这一段文字时是针对“圣人”而言,但是其中的思想和行为确实对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借鉴和引导意义的。或许我们都没有办法做到圣人,但是我们可以先从圣人的行为学习起。在日常生活中,去做到不带评价性地理解他人,这或许一开始会很艰难,但是只要有意识地控制和坚持这种行为,它一定会让我们有特别的收获。一方面,主动从别人的视角看待问题就是我们迈出舒适区的一大步,推开我们自己小房子的大门,我们或许会发现一个更广阔和更精彩的世界;另一方面,我始终相信理解是可以传递的,从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我们可以得到更加恰当的理解,而当他人感受到你的理解的时候,他也会来主动地理解你,在双方相互的理解之下,沟通也就会更加高效和更加顺畅地完成,基于此,世界上的许多误会与偏见都不会发生。而对不同的人一视同仁地予以善意和信任,相对来说则是一件更加容易做到的事情了,我也乐观地相信,通过这样的行为,我们一定可以收获到满满的善意和信任。与其去分辨善恶之间的区别,不如直接消弭他们的差距,当我们不再讨论善恶的时候,一定是因为善意的清香已经弥散在了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就像呼吸一样,你不会刻意察觉到它的存在,但是它又无所不在;当你意识到它的存在时,一定是因为你缺少它了。当我们开始尝试从生活的点滴中积累以心比心和给予善意的经验后,我相信我们每个人都离圣人又近了一步。
老子全然之道让人生更精彩我们的微店
扫码进店逛逛
声 明:本文为原创稿件,如需转载请与我们联系,获得授权。
主 编:原宗
副主编:宏一东青
责 编:文星海鹤娜娜
美 编:瑞合
电子邮箱:laozisixiang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js/92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