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道德经 >> 道德经鉴赏 >> 正文 >> 正文

道德经修正自己的本心,才能驾驭人生的

来源:道德经 时间:2021/7/24

一、

我们可以把自己的“心智”,理解成一个发号施令的“核心单位”,把自己拥有的优势、劣势,以及自己所经历的人生事态,理解为人生的分支。

那么,“核心”的作用就是平衡人生的这些“分支”。

人生最重要的不是你拥有了什么,不是你遇见了什么,而是“心智”这个核心,能否更好的掌握驾驭这些你拥有的事物。

从更深层次的角度来看,我们不应该执着于自己所拥有的分支上面,而是由分支走到这个核心,看到这个核心存在的状态,如果核心是正确的,那么由核心所散发的力量就能更好地去平衡分支。

反之,如果核心本身都存在问题,那么自己的这些分支怎么会平衡呢,在分支混乱的那一刻,就是人生出现问题的时候。

这也是人生为何要修心的重要性。

人生存在的过度私欲以及混乱的心智意识,是因为自己的内心缺少了修正的过程,被外界混杂无章的信息所蛊惑,迷失了自己本身清静平和的内心,而失去了一个应该有的理性心智与意识。

蔡志忠老师在他的书中说过这样一句话:每一个人都有私、有欲,要想去私欲必须先自反自省,然后自清自虚。若能做到自知、自胜、知足和强行,那么就可以算是得道了。

而蔡志忠老师的这句话,也就是我们所表述的这个道理。

一个人首先要对自己能够做到自知、自胜、知足,只有调节好这个核心,用这个核心再去掌握人生的所有遇见和得失,从而来掌控人生。

《道德经》之中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大概意思就是说:能够了解别人对错的,只能算做聪慧,能够认识到自己本心本性的,才算是人生真正的智慧。一个人能够战胜别人只能算有力,如果能够克服自己的问题,战胜本心之中的陋习,这才算做真正的坚强。能够知足而淡薄的才算是真正的富有,能够体悟道而强行不息的,才算真正的有志向。

正所谓说人生需要修行,修的就是自己本性之中的问题。

比如我们会因为一系列问题掺杂自己的私欲,产生一些混乱模糊的心智意识等等,由此生出盲目狭隘、自私嫉妒,虚伪卑劣等等,这些问题都是在自己毫无意识的情况下,潜移默化的影响自己。

二、

我们拿《左传》之中和宋襄公有关的一个事件来举例子。

当时宋襄公征伐郑国,而楚国就派兵攻打宋国,以救援郑国,宋襄公准备迎战。

这个时候大司马子鱼进谏说:“上天已经遗弃宋国很久了,君王想要复兴,这是违背上天的意志,罪不可赦。”

而宋襄公偏偏不听,到了冬天十一月的时候,宋襄公在泓水边跟楚军交战,宋国军队已经摆好阵势,楚国的军队还没有完全渡过泓水,大司马子鱼就说:“楚国人多势众,我军人少势弱,趁他们还没有完全渡河,这是我们下令攻击的好机会。”

而宋襄公就说:“不可以。”

后来楚军全部过河,还没有摆好阵势的时候,子鱼再次进言说:“现在仍然是一个好的机会,我们可以立即发起进攻。”

而宋襄公还是不同意,直到楚军全部摆好阵势,准备迎战之后,宋襄公才下令开战,但是宋军最终大败,宋襄公腿部也受重伤。

回去之后很多人都责备宋襄公,但是宋襄公不但没有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反而辩解着说:“君子不攻击受伤的人,也不捉拿头发花白的老人,行军打仗有规定,不能在险要的地方阻击敌人,我虽是亡国的后代,但是我也不能进攻没有摆好阵势的敌军,这样有违君子之道。”

而子鱼再次对他训诫一番,说:“君王不会打仗。当敌人无法布阵的时候,那是上天在帮助我们,这样趁机攻击他们,有什么不好的呢。就这样还怕不能取胜呢,更何况我们还是面对非常有实力的人,你既然说要怜悯敌人中头发花白的老人,那干脆向他们投降好了。”

就这样没过多久之后,宋襄公就因为腿伤而亡。

人不会意识到自己观念之中存在的错误,自己看见的事情,都是自己的内心想让你看见的。

我们的潜意识会主导自己去看到自己能够看到的事情,但是我们看到的未必是符合客观的,有的时候甚至会夹杂着私欲与偏见。

就像《庄子》所说:故天下皆知求其所不知,而莫知求其所已知者;皆知非其所不善,而莫知非其所已善者,是以大乱。

意思就是说:所有天下的人都知道追求他所不知道的东西,而不知道追求他已经知道的东西。都知道非议他所认为不好的事情,却不知道非议他所认为好的事情,所以天下大乱。

当我们的心智沉浸在一个本身错误的状态之中,这种错误是我们自身都察觉不到的。

而最根本的问题也在这里,我们要修正的就是我们能够用什么样的状态,去发现自己心智之中存在的问题,去修正自己本心的偏狭。

所以世上最有智慧的事情,不是你能够获取什么,也不是你拥有了什么,而是你能以什么样的心智意识去对待你所拥有的,这决定了人生的模样,这更是人生的开端。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js/95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