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道德经 >> 道德经全文 >> 正文 >> 正文

读道德经,谈企业管理的四个境界

来源:道德经 时间:2021/9/9
北京有没有专门看白癜风的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jc/150720/4659346.html

读道德经,谈企业管理的四个境界

总部·生产中心刘月琴

最近看老子的《道德经》,也一直在追随罗大伦老师主讲道德经与管理法则的内容。《道德经》的源头应该是上古时代,国家君主在治理国家过程中,总结出的领导者法则,也就是文中所述的圣人——有道的管理者。因此他的很多理念可以借古今用,尤其是运用到目前企业的管理中来。

其中几句写道:“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誉之;其次,畏之;其下,侮之。”这几句是指在古人君王管理国家的几种状态的呈现,也是罗大伦讲述《道德经》时提到的企业管理的四个不同的境界。

首先第一个境界,“太上,下知有之”,说的是企业领导者隐身于企业的背后,领导者把制度建立好了,员工每天按照制度有秩序地工作,企业有序地运转。这是非常卓越的管理者。这样的管理境界与我们平时理解的可能会有所不同,我们现实理解的领导者越是有能力越好,如处理问题果断,在企业的危机时刻力挽狂澜,显示出了领导者的魄力。但依靠制度管理企业的境界可能会更高,因为他隐身于背后,制定有效的运行规则,企业一直在良性运转,没有机会也不需要他出来解决实际困境。这个境界可以从“道”的层面理解,真正有“道”的人,做着“无我利他”的事,他们在企业管理方面,制定好的规则和制度,建立可传承的企业文化,让企业可持续的良性发展下去。

第二个境界“其次,亲誉之”。“亲”是亲近、尊敬;“誉”是赞誉。这个境界的领导者他是公司的榜样,是核心,是公司的主心骨,是具有威信、威望的人,往往因为他的人格魅力有众多追随者,大家都“亲誉”之。企业在这样的领导者带领下,往往管理也比较好,企业氛围也与领导者的热情、个人喜好等息息相关,如领导者与员工的互动交流,人生理念的潜移默化,人情温暖等等。在过去创业时代,涌现出很多这样的企业领导者,说得再通俗一点,即企业的带头大哥,他们将企业从一个辉煌带入另一个辉煌,俨然也成了企业和员工的精神领袖,所有的凝聚力都集中在某个人身上。这种通过过度依赖领导者个人的热情去推动企业发展的做法会遇到瓶颈:它太过于依赖于我们奉之为“榜样”、“精英”、“楷模”的个人层面。这样的管理境界可以从“德”的方面来诠释,领导者以自已的“德”来管理着公司。

本文作者

第三个境界“其次,畏之”。“畏”指害怕、畏惧。这是靠威严或高压制度下管理公司的层面,而这个威严来源于领导者对于“赏罚”的掌握。如果这个赏罚界定的不清楚的话,则必然会带来企业的不良运行,企业的经营也不会有长久的发展后劲。这样的企业往往轻赏重罚,认为你做好了,是应该的,做不好就要“罚”,这样的制度很容易使员工“畏之”,员工做事畏首畏脚,发挥不了积极性,或者是“破罐子破摔”,在这种氛围下工作,大家则不可能心情愉快地工作下去。这个管理境界可以从“法”的层面来理解,如果没有前面两个的“道”和“德”的滋润,那么这个“法”就尤为重要。因为法在执行过程中,与员工发生直接的冲突。企业采取的各种业务管理工具如“绩效考核”、“业绩评定”等等都要建立在公平、公正的基础上,掌握好平衡,让员工少点“畏”,多点“信”。

第四个境界“其下,侮之”。“侮”是侮辱的侮,这是最低的管理层面,与领导者本身的素养有直接的关联。如果“道”、“德”、“法”都做不到的话,那只能在这个境界了。这样的领导者其实在企业里也是存在的,私心太重,不讲信用,妄作妄为,只顾自已的得失利益,员工当面不说,但背后里必“侮”之。这是一种不入流的管理境界,甚至可以说不配做管理者。这种管理者往往将自己隐藏得比较好,逞得了一时,欺骗了更上一级的领导,但终究会被管理法则淘汰下来。

老子的《道德经》短短数字,给我们揭示了企业管理者的四个境界。这四个境界也适合每个基层管理者、每一个领导者。我们静下心来思考一下,自己处在哪个境界呢?自己所管理的团队又是怎样将“道”、“德”、“法”融合在一起的呢?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qw/1005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